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基于四维CT(4D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靶区位移幅度、靶区体积大小及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拟行SBRT的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CT模拟定位时依次完成腹部加压3DCT、腹部加压4DCT(4DCTcom)、自由呼吸4DCT(4DCTfree)扫描,并于照射前行腹部加压锥形束CT(CBCTcom)扫描。4DCT图像重建生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重建肿瘤内大体靶体积(IGTV),在IGTV MIPcom基础上分别均匀外扩5、4、3 mm构建计划靶区(PTV)MIPcom。按所在肺叶位置将肿瘤分为全组、肺上中叶组和肺下叶组。结果对于全组肿瘤靶区,与自由呼吸状态比较,加压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减少30.92%;对于肺上中叶和下叶靶区,加压分别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增加3.42%和减少18.80%。无论全组还是上中叶或是下叶组,肿瘤各方向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加压使IGTV的体积显著减少,IGTV MIPcom、IGTV MIPfree和IGTV10com、IGTV10free中位体积分别为4.01、5.36 cm3和6.59、7.6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5、-3.14,P<0.01)。PTV MIPcom外扩5 mm时IGTV CBCTcom对PTV MIPcom的包含度为100%,外扩4、3 mm时包含度≥95%的比例分别为100%、83.33%。结论腹部加压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模式,减少腹式呼吸的同时增加了胸式呼吸;IGTV MIP和IGTV10的体积减小,为SBRT患者PTV的缩小创造了条件;临床上采用腹部加压技术实施SBRT时基于4DCT的IGTV外扩4 mm形成的PTV显示了临床精准放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图像选定阈值与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图像所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肿瘤靶区相关性因素。方法 入组NSCLC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18F-FDG PET/CT胸部定位扫描。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50%)图像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50%)。基于PET图像原发肿瘤标准摄取值(SUV)≥2.0、SUV最大值(SUVmax)的20%勾画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分别命名为IGTVPET2.0、IGTVPET20%。分析IGTVPET2.0、IGTVPET20%与GTV50%的体积比(VR2.0、VR20%)及适形指数(CI2.0、CI20%)与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VR2.0和GTV50%最大横径、GTV50%体积大小、GTV头脚方向位移、GTV三维运动矢量及SUVmax均无相关性(P>0.05);VR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及SUVmax呈负相关(r=-0.663、-0.669、-0.752,P<0.05)。CI2.0和GTV50%体积大小、GTV50%最大横径呈正相关(r=0.613、0.483,P<0.05)。结论 3D PET图像是包含了多个呼吸周期的中位图像,未能包含肿瘤的全部运动信息,基于3D PET/CT图像所构建的靶区不能准确地代表NSCLC的IGTV。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通过和早期食管癌CT定位扫描的联合应用,可以快速明确CT定位影像上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长轴方向的边界坐标。内镜检查可真实反映食管癌病灶的范围,钛夹定位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内镜引导下用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为早期食管癌GTV勾画提供准确的靶区边界信息,并可改善GTV勾画精度、优化靶区照射剂量及提高放疗疗效。就内镜下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的操作方法及安全性以及在早期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压脂T 2WI和DWI融合图像在伴有阻塞性肺不张或炎症的中心型肺癌精确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在伴有阻塞性肺不张或炎症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同期行CT多期扫描及MR扫描。将fs-T2WI、DWI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分别基于CT增强图像及T2-DWI融合图像行靶区勾画得出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比较CT图像和MR融合图像在判别瘤肺界面和勾画靶区上的差异。结果增强CT仅9例可区分肿瘤与肺不张界限,而T 2-DWI融合图像能够清晰显示2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增强CT所得靶区均小于MR融合图像。GTVct均大于GTVmr。GTVct为(51.7±16.8)cm^3;GTVmr为(45.8±16.3)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R fs-T 2WI及DWI图像能够区分肺癌与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二者融合对肺癌放疗靶区制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RapidArc进行原发性肝癌(HCC)放射治疗时不同靶区确定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HCC患者,完成4D-CT、自由呼吸(FB)下3D-CT、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屏气(EIH)下3D-CT扫描;将4D-CT依据呼吸周期分割为10套CT图像.分别在不同CT图像上手动勾画GTV,将4D-CT的10个GTV融合为内靶区1(IGTV1),测量GTVFB到IGTV1的外放距离,并将所得外放距离应用于GTVFB获得内靶区2(IGTV2).GTVFB、IGTV1、IGTV2、GTVEJH依据不同外放获得PTV-1~ PTV-4,针对不同PTV制定相应RapidArc计划(RA1~RA4),其中RA1、RA2 、RA3采用单个358°全弧,RA4采用3个135°弧,比较不同计划间剂量学差异.结果 PTV-1、PTV-3体积大于PTV-2、PTV-4,其中PTV-1/PTV-2、PTV-l/PTV-4平均为2.5、1.9.4个RA计划的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A1、RA3比较,RA2、RA4的正常肝脏平均剂量从10.21Gy(RA1)、9.62 Gy( RA3)降低到8.23 Gy(RA2)、7.63 Gy( RA4)(x2=l0.68,P<0.05),V30从7.76% 、6.12%降低到5.24%、5.05%(x2=14.76,P<0.05).4种RA计划胃和十二指肠受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apidArc进行HCC放射治疗时,相对于传统外放标准,4D-CT技术或ABC技术均可在保证靶区准确的基础上完成照射剂量;两者在正常肝脏保护方面的作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3D-CT轴位扫描所定义的计划靶区(PTVvector)与基于4D-CT定义的计划靶区(PTV4D)的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适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8例,其中,16例肿瘤位于肺上叶为肺上叶组,12例肿瘤位于肺中下叶为肺中下叶组,均于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常规3D-CT轴位扫描和4D-CT扫描.基于3D-CT图像GTV及其运动矢量定义PTVvector:GTV外扩7 mm形成CTV,在CTV基础上依据4D-CT测得的肿瘤三维运动矢量均匀外扩形成ITVvector,然后再外扩3 mm,形成PTVvector;基于4D-CT图像各时相GTV融合定义PTV4D:10个时相的GTV分别外扩7 mm形成各时相的CTV,10个时相的CTV融合形成ITV4D,ITV4D外扩3 mm形成PTV4D.对比PTVvector和PTV4D靶区位置、体积及包含度差异,分析三维运动矢量和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肺上叶和肺中下叶两组肿瘤中心三维运动矢量中位数分别为2.8和7,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5,P<0.05).肺上叶组PTVvector和PTV4D中心点坐标仅在x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0,P<0.05),肺中下叶组两靶区中心点坐标仅在;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5).肺上叶组PTV4D与PTVvector比值的中位数为0.75,肺中下叶组为0.52,两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38、-0.850,P<0.05).PTVvector与PTV4D彼此间包含度的中位数分别为66.39%和99.55%,两者与肿瘤的三维运动矢量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14、0.613,P<0.05).结论 基于4D-CT定义的PTV4D明显小于基于3D-CT定义的PTVvector,两者的比值及相互包含度均与肿瘤三维运动矢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上颌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1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植入前分别予以CT及PET-CT检查,将扫描数据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标记肿瘤靶区,对不同靶区设计所得的靶区体积进行比较。基于PET-CT扫描数据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结果:PET-CT勾画的生物靶区(BTV)体积和CT勾画的大体肿瘤区(GTV)体积分别为(35.21±7.8)cm3和(42.17±9.32)cm3,BTV小于G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 P<0.001)。局部未见肿瘤复发,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利用PET-CT定位的上颌骨恶性肿瘤靶区可提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精确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基于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扫描与基于自由呼吸3DCT及四维CT(4DCT)扫描所构建周围型肺癌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中心点位置、体积大小及匹配指数(MI)的差异.方法 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序贯完成自由呼吸胸部3DCT和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和平静呼气末3DCT扫描.4DCT 10个时相GTV融合得到IGTV10,0%和50%时相的GTV融合得到IGTV2,基于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构建IGTVMIP,自由呼吸3DCT图像GTV外扩基于4DCT测得的运动范围得到IGTV3D,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3DCT图像GTV融合得到IGTVABC.结果 上叶组IGTVABC与IGTV10中心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7,P <0.05),与IGTVMIP中心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9,P<0.05),与IGTV2、IGTV3D中心位置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 ~2.767,P<0.05);下叶组IGTVABC与IGTV10、IGTVMIP、IGTV3D中心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0~4.543,P <0.05).上叶组及下叶组IGTV10、IGTV3D与IGTVABC的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0~-2.023,P<0.05),IGTVABC与其他IGTV的匹配指数上叶组大于下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9~-2.119,P<0.05).结论 IGTVABC与基于4DCT扫描图像所构建的各种IGTV和基于自由呼吸3DCT扫描图像所构建的IGTV均不完全重合,这种空间错位与肿瘤部位相关,肺中下叶肿瘤较肺上叶肿瘤显著.IGTVABC体积大于IGTV2,但小于基于4DCT图像所构建的其他各种IGTV及基于自由呼吸3DCT图像所构建的IGTV.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8F-FDG PET/CT)代谢体积与病理体积的比较,确定宫颈癌最大标准摄取值(SUMmax)的最佳百分阈值.方法 12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PET/CT,经PET图像选取肿瘤SUVmax的10%、15%、20%、25%、30%、35%、40%、45%、50%等不同阈值勾画肿瘤边界,生成相应的PET大体肿瘤体积(PET GTV).术后进行病理切片,确定每层切片肿瘤边缘及面积,由面积乘以切片厚度计算每张切片的肿瘤体积,累积所有切片的肿瘤体积作为全部肿瘤的病理大体体积(病理GTV).将与肿瘤病理GTV最接近的PET GTV确定为最佳PET GTV值,将其对应的SUVmax阈值称为最佳百分阈值.结果 12例患者的最佳SUVmax阈值为40.83%±6.34%(30%~50%).以SUVmax的41%阈值勾画肿瘤边界所得PET GTV与病理G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并且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P=0.000).结论 通过病理体积确定的PET最佳SUVmax阈值能准确指导宫颈癌靶区的勾画,对提高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图像和CT/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图像融合在食管癌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08至2018-12医院收治的26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及 MR DWI,扩散敏感梯度b值取为600 s/mm2,分别在CT图像和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原发肿瘤大体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和PTV,计算GTV和PTV的长度,并利用TiGRT治疗计划系统获得GTV与PTV体积,以同样的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限制剂量分别在两种图像上制定治疗计划,比较不同计划的GTV和PTV长度、体积、处方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 两种条件下计划的剂量分布和各项参数均达到了临床处方剂量要求。而在CT/MR DWI计划下的PTV、GTV的长度和体积均小于CT计划(P=0.00、0.00、0.01、0.03)。基于DWI计划的危及器官肺部平均剂量明显低于CT计划(P=0.00)。结论 DWI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更精确,能够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单纯参考诊断18F-FDG PET-CT(PET-CT)在3D-CT上勾画的食管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与利用3D-CT和诊断PET-CT形变配准后勾画的GTV体积和位置差异。方法 选择在本院行同步放化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72例,所有患者放疗前均行诊断PET-CT扫描和常规3D-CT模拟定位扫描。单纯基于常规3D-CT勾画GTV定义为GTV3D,参考诊断PET-CT在3D-CT上勾画的GTV定义为GTVPET-ref,基于3D-CT和诊断PET-CT形变配准图像上勾画的GTV定义为GTVPET-reg。比较3种GTV剂量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全组患者GTV3D、GTVPET-ref、GTVPET-reg靶区中位体积分别为44.90、40.36、41.15 cm3,各靶区间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靶区平均长度分别为8.54、9.29、8.38 cm,GTVPET-ref>GTV3Dt=2.134,P<0.05)。GTVPET-ref对GTV3D、GTVPET-reg对GTV3D的中位包含度(DI)值分别为0.86、0.8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1,P<0.05);GTV3D对 GTVPET-ref、GTV3D对GTVPET-reg的中位DI值分别为0.87、0.8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29,P<0.05)。GTV3D与GTVPET-ref、GTV3D与GTVPET-reg的中位适形指数(CI)值分别为0.72、0.6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6,P<0.05)。GTV3D与GTVPET-ref、GTV3D与GTVPET-reg、GTVPET-ref与GTVPET-reg的CI与靶区中心间距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参考诊断PET-CT在靶区体积大小及靶区空间位置与基于诊断PET-CT形变配准所勾画食管癌原发肿瘤G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放疗医生可以参照治疗前近期的诊断PET-CT勾画食管癌原发肿瘤GT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勾画者及勾画标准对基于4D-CT周围型肺癌原发肿瘤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行4D-CT模拟定位扫描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在勾画标准制定前后,6名放疗医生分别在4D-CT的吸气末时相(0%)、呼气末时相(50%)和3D-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0、GTV50和GTV3D,GTV0和GTV50分别融合得到勾画标准制定前后的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IN+EX,在4D-CT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勾画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MIP。对勾画标准制定前后同一勾画者及勾画者之间靶区勾画进行比较。结果 勾画标准制定前后,6位勾画者所勾画的GTV0、GTV50、GTV3D、IGTVMIP及融合靶区IGTVIN+EX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50±0.25和0.24±0.10,0.52±0.38和0.26±0.12,0.45±0.19和0.20±0.07, 0.54±0.27和0.23±0.09,0.44±0.23和0.26±0.09,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2.44、3.60、4.20、3.11,P<0.05);勾画标准制定前及后6位不同勾画者所勾画GTV0、GTV50、GTV3D、IGTVMIP中同一靶区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勾画者3、6在标准制定前后所勾画GTV0、GTV50及IGTVIN+E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91、3.28,P<0.05;t=2.40、2.79、3.22,P<0.05),勾画者4所勾画GTV0、GTV50、IGTVIN+EX、IGTVMIP、GTV3D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3.21、3.04、3.99、3.00,P<0.05)。结论 无论基于3D-CT还是4D-CT图像勾画周围型肺癌GTV或基于4D-CT勾画其IGTVMIP,就勾画者群体而言,统一的勾画标准指导可减少勾画者间的差异,但对勾画者个体而言,统一的勾画标准对其勾画某一特定靶区的影响不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100千伏管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的CT模拟定位图像质量及放疗靶区勾画准确率,探讨低碘、低辐射放疗CT模拟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且未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组(n=30)使用管电压120 k V及碘帕醇(370 mg I/ml)进行CT扫描;B组为双低组(n=30)使用管电压100 k V及碘克沙醇(320 mg I/ml)。对比剂使用剂量为1.2 ml/kg体重,注射流率3.0 ml/s,使用智能跟踪法进行估算循环时间及触发扫描。所有图像均传输到TPS工作站由两位高年资放疗医师独立进行大体肿瘤体积(GTV)勾画,计算两位医师所勾画的GTV差值,对照两组的GTV差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对照两组患者的碘摄入量、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60例NSCLC患者均能被准确勾画出放疗靶区,两组患者的GTV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强化程度及CNR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ED及碘摄入量高于B组[(5.64±0.38)m Sv vs(3.49±0.49)m Sv,P<0.05;(28.51±3.52)g I vs(23.44±3.05)g I,P<0.05];A组患者的对比剂轻度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23.33%vs 10.00%)。结论使用100千伏和碘克沙醇320进行放疗CT模拟定位可获得与120千伏、高浓度碘对比剂同样的放疗靶区勾画准确率,并能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ED,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中,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等结果确诊为宫颈癌Ⅱb~Ⅲb期的患者12例,年龄50~64岁。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及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后行CT和MRI扫描,在OMP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融合,由3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CT和MRI图像上2次勾画GTV,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及宫颈原发病灶。CT、MRI图像分别勾画得到36个GTV(称为GTVCT、GTVMRI),计算GTVMRI与GTVCT的比值R,其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GTVCT为(93.8±11.8) cm3,GTVMRI为(71.1±3.1) cm3。3位医师勾画的GTVCT、GTVMRI最大与最小体积的差值分别为41.3 cm3、11.3 cm3。与医师3相比,医师1、2分别勾画的GTV均较大,比值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4、?5.043,均P=0.000)。3位医师勾画的GTVMRI更接近,靶区体积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小。 结论 CT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受人为因素等影响,勾画GTV存在差异,应用MRI和CT影像融合技术可缩小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四维CT(4D-CT)模拟定位扫描,探讨放疗疗程中不同时段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及重合度的变化。方法 3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10次、2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扫描,分别在每次扫描各时相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构建内靶区(ITV)及计划靶区(PTV)。结果 放疗疗程中ITV及PTV体积均呈递减趋势,两靶区中心点位置变化均不明显。初始各靶区对疗程中各靶区包含度ITV分别为0.85、0.77(Z=-3.10,P<0.05),PTV为0.86、0.82(Z=-2.49,P<0.05)。疗程中不同时段各靶区匹配指数ITV分别为0.77、0.70(Z=-3.16,P<0.05),PTV为0.82、0.76(Z=-2.49, P<0.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其初始靶区对疗程中靶区包含度变化均呈正相关(rITV=0.71、rPTV=0.77,P<0.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各自匹配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ITV=0.47、rPTV=0.59,P<0.05)。ITV及PTV三维运动矢量与各自匹配指数呈负相关(rITV=-0.52、rPTV=-0.36,P<0.05)。放疗疗程中若以初始PTV制定放疗计划,则放疗10次、20次时分别有8.80%和6.37%的靶区漏照(Z=-0.55,P>0.05),11.45%和18.49%的正常组织受照射(Z=-2.49,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常规剂量分割放疗时,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变化均<0.6 cm;放疗疗程中靶区退缩致使靶区包含度及匹配指数不同程度下降,导致不同程度脱靶及正常组织受照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基于图谱库的自动轮廓勾画软件(ABAS)在宫颈癌自适应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3月收治的21例已行第1程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将其已勾画器官的CT图像及第2程未勾画器官的定位CT图像传输至ABAS软件系统,以第1程图像为模板图像,第2程定位图像作为目标图像.在第2程定位图像上手工勾画出靶区和危及器官,将ABAS软件自动勾画图像和医师手工勾画的靶区、危及器官图像传输至飞利浦Pinnacle计划系统,对两组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相似性指数(DSC)和勾画体积.结果 ABAS自动勾画与医师手工勾画的DSC平均值均大于0.7,其中靶区的DSC最大为肿瘤临床靶区(CTV, 0.89±0.08),最低为肿瘤区(GTV, 0.72±0.16).对于危及器官,DSC最高的为右股骨头(0.88±0.05),最低为直肠(0.73±0.07).左右髂骨自动勾画体积较手工勾画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2.74, P<0.05),其他轮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颈癌放疗过程中,基于图谱库的ABAS勾画软件,节省了临床器官勾画工作时间,加强自动勾画后的轮廓修改,并建立患者模板数据库,得到满意度更高的重合结果,也为开展自适应放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mDIBH)状态下勾画者和勾画时间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靶区的影响及放疗分次内和放疗分次间全乳靶区的位移。方法 20例保乳术后拟行全乳调强放疗患者,ABC辅助CT模拟定位获得3个呼吸状态的5套CT图像[自由呼吸(FB)1套、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mDIBH) 2套、深呼气呼吸控制(DEBH)2套]。放疗10~15次再获5套CT图像。5位放疗医师和同一放疗医师不同时间分别在初次定位获得的第1套mDIBH图像上勾画全乳靶区,比较勾画者和勾画时间对全乳靶区影响。分别标记初次定位2套mDIBH图像上术腔中全部银夹,比较全部银夹所构成几何体在分次内位移。分别勾画初次定位2套和重复定位第1套mDIBH图像上近乳腺靶区等中心平面的2条肋骨,通过比较所勾画肋骨感兴趣点(POI)空间位置位移,获得分次内和分次间胸廓扩张差异。结果 同一医师不同时间勾画4次分别所得全乳靶区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位医师分别勾画全乳靶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81,P=0.000);同一mDIBH状态下,分次内全部银夹所构成几何体POI各方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次内肋骨POI各方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mDIBH状态下,分次间肋骨POI各方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勾画者所勾画全乳靶区差异是明显的。ABC辅助mDIBH状态下分次内及分次间全乳靶区位移在各个方向上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FB)与主动呼吸控制(ABC)时肺部肿瘤靶区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中的成像规律,比较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在放射治疗中肺部吸收剂量的差异.方法:搜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采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分别在自由呼吸、主动呼吸控制下采集CT图像,勾画出两种呼吸状态下的大体肿瘤靶区(GTV),在GTV基础上外扩计划靶区(PTV),对比两种状态下计划靶区位置及形态的差异.针对13例患者制订放疗计划,计算双肺的V5(吸收剂量大于500 cGY的肺百分体积)、V20(吸收剂量大于2000 cGY的肺百分体积)及肺平均剂量(MLD).对比ABC与FB两种状态下的剂量学差异.结果:ABC和FB状态下肿瘤PTV平均体积分别为(29.9±12.9) cm3和(81.2±35.4)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FB两种状态下对应的V5分别为(14.2±4.7)%与(21.6±6.1)%,V20分别为(7.3±3.2)%与(11.9±3.8)%,MLD分别为(564.2±175.8) cGy与(753.9±211.2) cGy,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情况下,ABC与FB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的体积差异明显.呼吸控制可以有效减小靶区的体积,减轻肺部的副损伤,使进一步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 (3D-CT)、四维CT (4D-CT)和锥形束CT (CBCT)图像勾画的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4例食管癌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扫描,放疗首次拍摄CBCT。分别在3D-CT、4D-CT呼气末时相、4D-C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BCT图像勾画得到GTV3D、GTV4D50、IGTVMIP和IGTVCBCT,4D-CT 10个呼吸时相的GTV融合得到IGTV10,比较靶区间位置、体积和相互包含关系的差异。结果 胸上、中、下段大体肿瘤体积大小均为IGTV10>IGTVCBCT或IGTVMIP>GTV3D或GTV4D50。以IGTV10作为标准靶区,IGTV10与IGTVCBCT的漏误照均大于IGTV10与IGTVMIP的漏误照(t=-8.294~-3.192,P<0.05)。但IGTV10未被GTV3D包含比例与IGTV10未被IGTVCBCT包含比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上段GTV4D50/IGTVCBCT与三维矢量成负相关(r=-0.756,P<0.05),IGTVCBCT与其余4个靶区中心在前后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9~-2.435,P<0.05)。胸中段IGTV10/IGTVCBCT与三维矢量成正相关(r=0.695,P<0.05),IGTVCBCT和IGTV10靶区中心在前后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IGTV10未被IGTVCBCT包含比例与三维矢量成正相关(r=0.540,P<0.05)。胸下段IGTVCBCT和IGTVMIP靶区中心在左右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5),IGTV10未被IGTVCBCT包含比例与三维矢量成正相关(r=0.678,P<0.05)。IGTVCBCT相对其余4个靶区的MI值为0.65~0.72。结论 CBCT图像包含的肿瘤运动信息量明显大于3D-CT图像,但小于4D-CT 10个时相融合包含的运动信息。CBCT与MIP图像包含相似的运动信息,但两者的靶区运动信息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定位CT图像和CT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融合图像(CT/MR DWI)对食管癌放疗GTV勾画的差异.方法 收集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由6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Pinnacle工作站的定位CT图像上和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原发灶GTV,不包括转移淋巴结.计算GTV体积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Ratio=最大值/最小值).比较两组间GTV体积的变异系数CV和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Ratio)的差异.结果 CT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55.71 cm3,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13.89 cm3(F=12.80,P<0.05),两组GTV体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0±0.08和0.11±0.04,两组GTV体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2.38±0.62和1.3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3.92,P<0.05).结论 和定位CT图像相比,CT/MR DWI图像融合显示食管癌GTV较为直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判断病变范围的一致性,从而减少不同医师间勾画靶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