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在正畸拔牙中药物注射疼痛及麻醉效果,为碧兰麻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67例患者152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用利多卡因和碧兰麻进行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注射痛和麻醉效果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碧兰麻注射时无痛和轻度痛93.42%(71/76),麻醉完全73.68%(56/76),良好18.42%(15/76);利多卡因注射时无痛和轻度痛为61.84%(47/76),麻醉完全34.21%(26/76),良好53.95%(41/76);VAS法相差3.61。结论碧兰麻注射痛和拔牙痛明显小于利多卡因,注射痛轻,局部渗透力强,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郭海旺 《中外医疗》2010,29(26):70-70
目的 探讨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应用碧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门诊口腔牙体牙髓病患者167例,对200颗患牙行拔髓治疗.随机分成碧兰麻麻醉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各100颗,分别用碧兰麻麻醉和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实用碧兰麻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利多卡因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急性及慢性牙髓炎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碧兰麻在牙体牙髓病尤其牙髓炎行牙髓摘除术时麻醉具有起效快毒性低、安全、效果稳定可靠,可广泛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丽所 《当代医学》2007,(1):103-104
目的 比较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行拔牙术镇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统一的临床效果评定标准,对140例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第3磨牙(智齿)拔除术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药的效果.结果 经统计,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局部浸润麻醉后病人痛觉的比较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5.证明碧兰麻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麻醉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碧兰麻麻醉剂,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更具有科学性、优越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很好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4.
阿替卡因与普鲁卡因麻醉下拔牙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阿替卡因(碧兰麻)与普鲁卡因在拔牙术中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12例患者的142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粘膜下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其麻醉注射时及拔牙时疼痛程度、麻醉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时注射疼痛明显小于普鲁卡因;拔疼痛程度小于或趋向小于普鲁卡因,麻醉良好率为91.7%;阻滞麻醉时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普鲁卡因。结论:阿替卡因忆部渗透力强,浸润麻醉安全、有效,阻滞麻醉可持续较长时间,是一种高效的口腔科专用局部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局麻药在治疗老年人急性牙髓炎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桂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71-3172
目的:观察碧兰麻、利多卡因在老年人急性牙髓炎牙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牙髓治疗局部麻醉的最佳办法,争取老年病人良好的配合。方法:将132名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甲组68例采用碧兰麻注射,乙组64例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观察两种麻醉剂的麻醉效果。结果:碧兰麻无痛治疗有效率为94.12%,而利多卡因无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2.8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碧兰麻总有效率优于利多卡因,在活髓牙治疗中,尤其是上颌后牙无痛治疗时,最好选用碧兰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在正畸拔牙中药物注射疼痛及麻醉效果,为碧兰麻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67例患者152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用利多卡因和碧兰麻进行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注射痛和麻醉效果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碧兰麻注射时无痛和轻度痛93.42%(7l/76),麻醉完全73.68%(56/76),良好18.42%(15/76);利多卡因注射时无痛和轻度痛为61.84%(47/76),麻醉完全34.2l%(26/76),良好53.95%(41./76);VAS法相差3.6l。结论 碧兰麻注射痛和拔牙痛明显小于利多卡因,注射痛轻,局部渗诱力强,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口腔局部应用碧兰麻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永平 《华夏医学》2006,19(3):520-521
目的:评价碧兰麻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患者46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碧兰麻组)和对照组(2%利多卡因组)。对在拔牙、活髓牙体预备和牙髓治疗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碧兰麻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明显优于2%利多卡因。结论:碧兰麻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操作简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方阿替卡因(碧兰麻)在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急慢性牙髓需要进行麻醉的200个患牙,随机分为碧兰麻组(实验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组),分别行局部浸润麻醉进行开髓措施治疗.结果 碧兰麻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碧兰麻用于局部麻醉,麻醉效果高、起效快、毒性低,可广泛应用于牙髓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替卡因对上颌磨牙牙髓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48例176颗上颌磨牙牙髓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74例。A组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必兰)颊侧及腭侧粘膜下浸润,剂量1.7ml。B组采用2%的盐酸利多卡因传统阻滞麻醉,剂量5ml。通过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K)法对注射和操作开髓,拔髓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对比其麻醉效果。结果 A、B组注射疼痛评分分别为1.96±2.14、5.34±1.90,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操作疼痛评分为0.96±2.25、1.24±2.7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替卡因对上颌磨牙的浸润麻醉与传统的阻滞麻醉在操作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注射疼痛明显低于阻滞麻醉。说明阿替卡因在治疗上颌磨牙患者中麻醉效果显著,并且减小了患者注射时的痛苦,缓解了患者的紧张心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替卡因对上颌磨牙牙髓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48例176颗上颌磨牙牙髓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74例.A组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必兰)颊侧及腭侧粘膜下浸润,亮量1.7ml.B组采用2%的盐酸利多卡因传统阻滞麻醉,剂量5ml.通过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K)法对注射和操作开髓,拔髓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对比其麻醉效果.结果 A、B组注射疼痛评分分别为1.96±2.14、5.34±1.90,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操作疼痛评分为0.96±2.25、1.24±2.7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替卡因对上颌磨牙的浸润麻醉与传统的阻滞麻醉在操作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注射疼痛明显低于阻滞麻醉.说明阿替卡因在治疗上颌磨牙患者中麻醉效果显著,并且减小了患者注射时的痛苦,缓解了患者的紧张心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替卡因肾上腺素(碧兰麻)与利多卡因在孕妇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麻醉起效情况.方法 将200例孕妇(患有急性智齿冠周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研究组治疗前采用碧兰麻麻醉,对照组治疗前采用盐酸利多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研究组比对照组麻醉起效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在疼痛程度、恐惧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碧兰麻和利多卡因在孕妇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明显,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碧兰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日升 《当代医学》2010,16(34):129-130
目的探讨碧兰在牙体牙髓病治疗过程中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牙体、牙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碧兰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过程中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完全麻醉51例,麻醉良好6例,麻醉有效3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患者完全麻醉12例,麻醉良好37例,麻醉有效5例,麻醉无效6例,总有效率20%,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过程中,利用碧兰进行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得到了人们的满意和认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腰俞穴中药穴位麻醉与肛周局部浸润麻醉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为肛肠手术麻醉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临床病例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薄荷脑注射液行腰俞穴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20 m L(1.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于肛门周围皮下组织、两侧的坐骨直肠窝。观察两组病例麻醉不良反应情况、术中疼痛情况、术中镇痛范围、术中肛门松弛情况。结果:两组病例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后,镇痛范围、疼痛情况以及肛门的松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病例的麻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肛肠手术时,采用腰俞穴中药穴位注射麻醉较采用肛周局部浸润麻醉具有多方面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TMY-1无痛口腔局麻注射仪在拔牙患者术前局部麻醉时的恐惧程度、疼痛程度及麻醉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134例门诊拔牙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7例),试验组采用无痛口腔局麻仪+复方阿替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复方阿替卡因传统的手推卡局式注射麻醉,对注射中患者的恐惧感及配合度进行比较,注射后利用10 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由患者对注射时的疼痛感进行评分及归类,医生于拔牙术后评定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注射时的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9.17,P<0.05),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注射时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9.83,P<0.05),两种方式的局部麻醉效果总体上并无统计学差异(χ2=1.20,P>0.05)。【结论】采用无痛口腔局部麻醉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于拔牙术前局部麻醉的恐惧感及焦虑情绪,并减轻注射麻药时患者的疼痛反应,麻醉效果良好,尤其适合应用于牙科焦虑症较严重,情绪敏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刘营  韩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918-919,922
目的:对比研究氯普鲁卡因与传统在产科硬膜外麻醉中应用的利多卡因的效应。方法:剖宫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3%盐酸氯普鲁卡因,对照组为2%利多卡因。均于硬膜外(L2~3)穿刺置管,试验量5ml,观察5min无全脊麻和导管误入血管后,间隔5min分次注入局麻药5ml(含肾上腺素1:20万),控制平面T8以下。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运动阻滞最大程度(Bromage评分)、痛觉恢复起始时间、运动恢复起始时间以及呼吸循环的变化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结果:实验组在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与运动恢复起始时间皆短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阻滞最大程度、痛觉恢复起始时间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呼吸循环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结论:氯普鲁卡因应用于产科麻醉中起效快,作用时间与利多卡因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笑气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拔牙中的效果。方法挑选两侧牙位和牙萌出状况相同的下颌智齿拔除术患者50例,试验组为患者一侧阻生牙行笑气加利多卡因麻醉;对照组为同一患者另外一侧阻生牙行利多卡因麻醉,对拔牙疼痛感采用视觉评价量表(verbal analogu scale,VAS)测试,并进行麻醉效果评估。结果试验组的进针不适感以及疼痛感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笑气吸入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应用于拔牙术,镇痛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辅助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和神经刺激器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定位组采用超声辅助,神经刺激器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罗哌2.5 mg/ml、利多卡因5 mg/ml),按0.5 ml/kg行神经阻滞,比较2种麻醉方法的操作和起效时间、镇痛持续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辅助药用量和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麻醉操作时间无差异,超声定位组麻醉起效和恢复室停留时间[(6.70&#177;4.10)min,(26.82&#177;6.70)min]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组[(8.35&#177;1.23)min,(31.91&#177;8.62)min];术中辅助用药也明显少于神经刺激器组[(18.60&#177;6.50)mg vs.(22.70&#177;8.30)m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定位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神经刺激器组[(451.36&#177;16.05)min vs.(416.65&#177;15.16)min,P<0.05],术中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明显优于神经刺激器组83%vs.60%,而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则比神经刺激器组低(6.7%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地佐辛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局部神经浸润以及两者联合应用于鼓室成形手术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性。方法 中耳炎择期行鼓室成形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地佐辛组(D组,n=20)、利多卡因局麻组(L组,n=20)和地佐辛+利多卡因局麻组(DL组,n=20)。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毕出麻醉恢复室(postoperative care unit,PACU)即刻(T1)、术后6 h (T2)、12 h (T3)、24 h (T4)术侧耳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咽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毕出PACU即刻,术后6 h、12 h、24 h的耳痛VAS评分D组>DL组,L组>DL组(P<0.000 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DL组显著少于另两组(P<0.05)。3组患者术后咽痛、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鼓室成形术后出PAUC即刻至术后24 h,地佐辛联合利多卡因局麻镇痛效果优于两者单独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