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采用幽门扩张加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 (PCV )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0月~ 2 0 0 1年 6月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患者采用扩张幽门加 PCV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检测结果 ,幽门螺杆菌 (Hp)阳性者 ,行根除 Hp药物治疗。结果 :收治的 2 5例幽门梗阻患者 ,2 2例完成扩张幽门加 PCV,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期平均 3 a。全组无手术死亡 ,溃疡复发 1例。按 Visick分级 : 级 17例 (77.3 % ) , 级 3例 (13 .6% ) , 级 1例 (4 .5 % ) , 级 1例 (4 .5 % )。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幽门梗阻行扩张幽门加 PCV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辅以根除 Hp治疗 ,可进一步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幽门梗阻为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水肿型可保守治疗,而疤痕型多需手术。临床多见为混合型,即在疤痕型基础上合并水肿,既往认为此型因溃汤反复发作、狭窄进行性加重而仍需手术。我们在胃镜下用气囊扩张法治疗幽门梗阻6例,并与常规保守治疗对照, 临床资料:治疗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45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其中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29例,食管因烧伤、腐蚀性瘢痕狭窄9例,炎症、溃疡致食管狭窄5例.食管静脉曲张内镜硬化剂治疗后狭窄2例.结果 扩张成功率为100%,近期总有效率达95.6%,扩张后基本消除梗阻,吞咽困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以上,远期有效率为77.5%.全组未出现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是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球囊直径选择、房间隙穿刺定位方法及球囊扩张时等方面进行了某些改良,来进行PBMV操作。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二尖瓣面积由(0.79±0.29)cm~2增至(1.82±0.28)cm~2(P<0.01),左房平均压由(30.7±5.1)mmHg降至(11.4±3.7)mmHg(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 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成功率高、疗效较好,在PBMV术操作熟练后,对此类患者亦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对 2 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冠心病患者 ,分别测定其术前和术后 6、1 2、2 4、4 8、72h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 ,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患者术前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为 (0 1 0± 0 0 4 ) μg/L ,肌酸激酶MB同工酶为 (1 1 5± 2 5)U/L ;有 1 1例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术后 6h升高至 (0 2 4± 0 0 4 ) μg/L ,4 8h达峰值为 (0 86± 0 1 4 ) μg/L ,96h渐降至 (0 2 6± 0 0 6) μg/L ,球囊扩张总时间长及扩张次数多者升高明显。仅有 2例患者术后肌酸激酶MB同工酶增高。结果提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对心肌细胞造成微小损伤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食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10年12月良性食管狭窄的患者21例,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依照S too ler分级,患者被分为三组。显效组:S too ler分级改善二级,狭窄口直径>12 mm;有效组:S too ler分级改善一级,狭窄口直径10~12 mm;无效组:维持原级或症状改善不明显。结果:21例患者接受了总计41次扩张。其中显效组17例,有效组3例,无效组1例。直径越小的狭窄需要更多的扩张才能使症状缓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组的狭窄长度[(6.2±0.8)cm]要明显比显效组的长[(3.1±2.1)cm](P<0.05)。所有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95.2%(20/21)。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扩张前直径和狭窄长度是影响扩张次数和是否需要再行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择期进行上腹部和胸腔内手术患者 14例 ,均患有严重的COPD ,术前评估围手术期有高度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术前准备包括戒烟、预防和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和呼吸功能锻炼 ,6例患者术前进行无创正压通气 (NPPV)训练 ,手术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术后施行硬膜外镇痛、抗感染、胸部理疗、扩张支气管和氧疗。部分患者间断采用NPPV进行呼吸支持。结果  14例患者术前平均MVV(最大自之通气量 )占预计值 ( 4 2± 9) % ,平均RV/TLC(残气量 /总肺容量 )为 ( 62± 4) % ,平均FEV1( 1s时间肺活量 )为 ( 0 .79± 0 .2 0 )L ,平均FEV1/FVC( 1s时间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为 ( 3 9± 6) %。 6例患者经术前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和呼吸功能锻炼后 ,FEF2 5%~ 75% (最大中期呼吸量 )从 ( 0 .4± 0 .2 )L/s增至 ( 0 .95± 0 .3 )L/s(P<0 .0 5 ) ,FEV1从 ( 0 .68± 0 .2 6)L增至 ( 0 .94± 0 .40 )L(P <0 .0 5 )。术后有 4例 ( 2 8.6% )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6例 ( 4 2 .8% )哮喘发作吸入支气管扩张药并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缓解。所有病人术后PaO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以术后第 2、3天最为显著 ,平均从术前 ( 68± 6)mmHg降至 ( 5 6± 4)mm  相似文献   

8.
蒋月林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29-1630
目的 探讨胃溃疡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50例采用近端胃或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手术,保守治疗组48例采用常规内科止血、胃黏膜保护、制酸等治疗,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94%,保守治疗组为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手术治疗组1年复发7例(14%),保守治疗组复发17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疼痛、腹胀、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却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对于良性胃溃疡特别是溃疡较大或内科治疗无效时早期手术治疗能提高溃疡治愈率,降低溃疡复发率以及疼痛、腹胀、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 (OTd)变化以及相关因素和贝那普利的影响。方法测定 6 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 2 0例健康老人的QTd。 6 7例随机分为 35例贝那普利治疗组和未用贝那普利的 32例对照组。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 (5 6± 9.2msvs 37.5±10 .6ms,P <0 0 1)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的QTd大于无左室肥厚者 (6 8 4± 15msvs 42 .3± 10 2ms ,P <0 0 1) ;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心常者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 (6 4 3± 7.5msvs 44 .6± 6 9ms,P <0 0 1) ;贝那普利治疗前后QTd显著缩小 (5 4± 9.8msvs 34 .6± 8 8ms,P <0 0 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QTd增大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贝那普利治疗使QT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各种类型的PDA及膜部V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