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方法:对611名大学生用时间管理问卷(TMQ)、青少年病理性互联使用量表(APIUS)与中文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进行测查。结果:(1)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正相关(r=0.51,p0.001),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r=-0.33,p0.001),与时间管理负相关(r=-0.36,p0.001)。(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占比12.8%,在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上得分均低于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3%。结论: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保护因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两者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方法:对611名大学生用时间管理问卷(TMQ)、青少年病理性互联使用量表(APIUS)与中文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进行测查。结果:①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正相关(r=0.51,P0.001),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r=-0.33,P0.001),与时间管理负相关(r=-0.36,P0.001);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占比12.8%,在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上得分均低于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③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3%。结论: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保护因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两者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主观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1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与自我效能感(r=-0.421)和主观社会支持(r=-0.329)呈负相关关系(P<0.001);自我效能感在主观支持与抑郁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3.87%.结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可协商命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可协商命运观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三所高校的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可协商命运观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36,P0.001),可协商命运观与生命意义体验(r=0.40,P0.001)呈正相关,生命意义体验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30,P0.001)。(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生命意义体验在可协商命运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可协商命运观会促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且生命意义体验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对646名大学本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得分在性别、就读地区、年级、是否独生等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6,P0.00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2,P0.001);3生命意义感中的部分维度如成就、快乐、信仰和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有负性预测作用(R2=-0.136,P0.001;R2=-0.165,P0.001;R2=-0.179,P0.01;R2=-0.187,P0.05),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对自杀意念有正性预测作用(R2=0.146,P0.001);4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在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减少自杀意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网络购物动机在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冲动网络购物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网络购物动机问卷、冲动网络购物意向问卷对1922名大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购物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662,P0.001),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冲动网络购物意向呈显著负相关(r=-0.669,P0.001),网络购物动机与冲动网络购物意向呈显著负相关(r=-0.611,P0.001)。网络购物动机在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冲动网络购物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网络自我效能感能显著负向预测冲动网络购物意向,网络购物动机在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冲动网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自编的社会性无聊感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广州肇庆地区82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1大二学生在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感上得分最高,生命意义感上得分最低;2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2,P0.000),学习倦怠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3学习倦怠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0%),学习倦怠对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6.2%);4生命意义感在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1.6%。结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生命意义感与降低社会性无聊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检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一般拖延量表(GPS),对广东省5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②时间管理倾向对拖延行为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497,P0.001),而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也显著(β=-0.125,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在时间管理倾向与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兵心理承受力在绝望感与童年虐待经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军人心理承受力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对793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兵绝望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显著正相关(r=0.437,P0.001),与心理承受力存在显著负相关(r=-0.483,P0.001)。新兵心理承受力在绝望感和童年虐待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3.9%。结论:心理承受力在新兵童年虐待经历与绝望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承受力是有童年虐待经历的个体战胜绝望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脆弱性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对31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危机脆弱性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危机脆弱性呈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危机脆弱性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度良好(χ~2/df=2.741,CFI=0.949,TLI=0.933,IFI=0.949,RMSEA=0.075),Bootstrap程序显示,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脆弱性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6.6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可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预测心理危机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寻求对抑郁的影响通径以及视角转换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以116名大学生为对象,分三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和2.5个月进行纵向问卷追踪,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测量生命意义寻求倾向和生命意义感,用意义取向应对量表中的"调整角度和视野"维度测量个体进行视角转换的能力,用流调中心抑郁问卷(CES-D)测量抑郁状况。结果:视角转换得分与意义感得分呈正相关(r=0.29,P0.01),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r=-0.34,P0.001),视角转换得分在意义寻求得分和意义感得分之间起调节作用(β=0.22,P0.01),该调节作用通过意义感得分的中介作用影响CES-D得分。对于视角转换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生命意义寻求得分通过降低意义感得分进而提升CES-D分数,95%的可信区间为(0.07~0.33);在视角转换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的个体中,不存在该中介通径。结论:视角转换策略通过调节意义寻求和意义感的关系进而缓解抑郁,提示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视角转换在生命意义寻求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内控性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330,P0.001),与突显行为显著负相关(r=-0.134,P0.05);有势力他人、机遇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0.128,-0.141;P0.05),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r=0.408,0.472;P0.001);自我效能感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r=-0.186,P0.001)。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因子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他人因子、机遇因子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控制源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且部分影响通过自我效能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止动控制、启动控制、手机依赖和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武汉大学生实施止动与启动控制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获得801份有效问卷。结果:(1)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和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r=-0.16,P0.001),手机依赖与睡眠问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01),止动控制与启动控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39,P0.001);(2)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没有显著相关(r=-0.03,P0.05),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2,P0.001);(3)手机依赖在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8.15%。结论:止动控制是大学生睡眠的保护因子,手机依赖在两者关系中是重要中介因素;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大学2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与生命意义感量表测定调查对象的人格、心理资本得分和生命意义感状况,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格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上男女生差异显著(t=0.35,P0.05)。人生意义总分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的差异(F=2.771,P0.05),人生意义体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4.01,P0.01);2人格中的责任心(β=0.331,P0.001)、开放性(β=0.156,P0.01)和外倾性(β=0.131,P0.01)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人格中的神经质(β=-0.271,P0.01)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3心理资本在人格和生命意义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值为0.133,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37.78%的方差变异。结论:心理资本在人格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反刍思维在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使用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FMPS)、反刍思维量表(RRS)和学业拖延量表(PASS)对56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积极完美主义与反刍思维(r=-0.13,P0.01)、学业拖延(r=-0.17,P0.001)存在负相关,消极完美主义与反刍思维(r=0.51,P0.001)、学业拖延(r=0.22,P0.001)存在正相关,反刍思维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P0.001);(2)反刍思维在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45.48%,在积极完美主义和学业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9.01%。结论:完美主义和反刍思维是影响学业拖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生命愿景与积极生活事件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命愿景量表、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对全国18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生命愿景与积极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059,P0.05),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r=0.185,P0.001)。大学生积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r=0.561,P0.001);(2)大学生生命愿景中的积极生命意义、意义的追寻因子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生命控制感和消极生命意义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积极生活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在大学生生命愿景和积极生活事件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以及网络强迫性购买问卷,对成都市三所高校的5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物质主义与网络强迫性购买呈正相关(r=0.45,P0.001),物质主义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43,P0.001),自我控制与网络强迫性购买呈负相关(r=-0.49,P0.001);2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控制在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34.40%。结论:物质主义会增加大学生的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且自我控制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应对方式问卷(CSQ)、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对西南地区6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网络交往水平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F=17.323,P0.001);2网络交往与问题解决(r=-0.132,P0.01)的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自责(r=0.236,P0.01)、退避(r=0.206,P0.01)的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合理化的中性应对方式成呈正相关(r=0.218,P0.01),和孤独感呈正相关(r=0.216,P0.01);3在网络交往对孤独感的预测中,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6.9%,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1.9%。结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正念、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正念注意知觉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与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对3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Hayes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检验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大学生正念和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正念得分与积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 = 0.418,P<0.001),与消极应对得分相关不显著;未来时间洞察力得分与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 =-0.376,P<0.001),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 = 0.310,P<0.001);未来时间洞察力得分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262,P<0.001).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正念对积极应对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346,相对效应值为86%,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正念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5,相对效应值为14%.结论:正念不仅能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还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间接影响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空虚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空虚感量表、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通过网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空虚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431,P0.001);空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显著负相关(r=-0.433,P0.001);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r=-0.513,P0.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自我控制在空虚感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空虚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