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9月 ̄2004年6月期间,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组)与单纯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治疗上颌窦炎的病例术后开窗口的开放和上颌窦黏膜炎症的转归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6.2%,上颌窦炎治愈率79.3%,下鼻道开窗口开放率48.3%;对照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5.7%,上颌窦炎治愈率76.2%。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对上颌窦炎症的转归和上颌窦窦口开放较单纯中鼻道开窗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唇龈入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复发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嗅觉功能以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1%,与对照组的96.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嗅觉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且疗效具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上颌窦囊肿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31)。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手术,对照组同时予常规下鼻道开窗术,研究组同时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下鼻道骨窗口及骨窗两侧切除的黏膜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较对照组短(P 0.05);研究组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患者创伤小、上颌窦功能影响小,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及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80例被确诊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治疗,并随访至2013年2月28日.术前主观评估采用VAS、SNOT-20问卷调查;客观评估采用Lund-Mackay CT评分和Lund-Kennedy评分.并在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时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相同指标评估.结果 试验组术后6月、1年及2年的VAS评分、SNOT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Lund-Mackay评分高于试验组(P<0.0l).根据海口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试验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87.5%,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P=0.021).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上颌骨囊肿患者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实验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切除上颌骨囊肿,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骨囊肿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住某院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30例,均采取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术中切除钩突及筛泡,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清除上颌窦及筛窦霉菌。自下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做纵形切口,分离黏骨膜,暴露并凿开鼻泪管,进入上颌窦内,扩大入口,建立膜性鼻泪管,暴露上颌窦前内壁夹角、泪前隐窝、前齿槽隐窝处,完全清除上颌窦内病变。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无头痛、鼻塞、上颌窦区无压痛以及眼球转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消失,各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或渗出,鼻腔内无异味,鼻内镜下观察下鼻甲前端附着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溢泪、前鼻孔狭窄、视力减退、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术式可充分暴露,有效清除病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58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联合径路(上颌窦前壁开窗及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至直径≥1.0cm)术式,彻底清除病灶,术中及术后用氟康唑注射液反复冲洗上颌窦。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组织病理确诊曲霉菌感染48例,毛霉菌感染7例,假丝酵母菌感染3例;术后患者鼻塞、涕中带血、鼻腔异味及头痛等症状均消失,术腔黏膜恢复良好,上颌窦口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a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术式是彻底治疗真菌性病变的主要途径,术后辅助抗真菌溶液冲洗术腔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刘垚  徐伟  包奕琳  殷泽登  黄英  姜梁  覃纲 《中国内镜杂志》2015,21(11):1220-1223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3年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31例,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8例,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13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11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伴出血坏死,随访6个月~10年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鼻窦CT检查可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确诊依赖于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联合上鼻道开放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所致嗅觉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所致嗅觉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3例。研究组采用鼻内镜手术联合上鼻道开放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周、6周,研究组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上鼻道开放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所致嗅觉障碍,可有效促进鼻腔功能恢复,改善嗅觉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F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FMS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100)采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术治疗,对照组(n=100)于鼻内镜下采用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100 mL,平均(78.5±8.4) mL,手术时间17~43 min,平均(29.5±5.8)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9.0%。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2~108 mL,平均(81.4±8.5) mL,手术时间18~51 min,平均(32.4±6.5)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溢泪,1例术侧鼻腔粘连,1例术侧鼻腔狭窄,2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8.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FMS,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手术径路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上颌骨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根据囊肿与上颌窦及鼻腔的位置关系,选择在鼻底、下鼻道或泪前隐窝等处开窗,手术切除开窗处囊肿壁,必要时使囊肿与上颌窦融合为一个腔,保证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囊肿术腔均于术后2或3个月上皮化,囊肿腔引流通畅,囊肿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的120例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另118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二种方法的疗效.结果鼻内镜治疗组120例中,一次性治愈119例(治愈率99.2%),术后复发3例(经再次手术治愈).常规方法治疗118例中,治愈95例(治愈率80.5%),复发11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由于鼻腔和鼻窦内解剖异常而引起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一次性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鼻甲成型术对促进鼻内镜术后恢复、提高疗效的意义。方法107例(198侧)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中,100侧同时进行中鼻甲成型术,观察中鼻甲成型组与中鼻甲保留组术腔恢复情况,随访6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中鼻甲成型组和中鼻甲保留组术后粘连率分别为3.9%和26.0%,两组在疗效及鼻腔通气满意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鼻甲成型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腔粘连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通气改善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6.
H Stammberger 《Endoscopy》1986,18(6):213-218
Our endoscopic concept of the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inusitis is based on Messerklinger's finding that almost all infections of the frontal and maxillary sinuses are rhinogenic. They are secondary to infection foci in their prechambers in the anterior ethmoid, especially in the ethmoidal infundibulum and the frontal recess, spreading from there to the dependent larger sinuses. Consequently, ou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s aimed at these infection foci in the ethmoid, clearing mucosal contact areas, stenotic clefts and diseased cells. Ventilation and drainage of frontal and maxillary sinuses are re-established via their natural routes. There is no need for fenestration via the inferior meatus. Disease in the larger sinuses then usually heals without the mucosa having actually been touched. In our experience, this leaves hardly any indication for external or more radical procedures. The technique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surger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通过对11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手术的分析,寻找清除上颌窦病灶的好方法.结果 随访6~12个月,一次性治愈107例,一次性治愈率97.3%,复发3例,占2.7%.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上颌窦腔内病灶清除的彻底性.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尽量扩大上颌窦开口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结合等离子治疗男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男性尿道狭窄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镜组和开放组各21例,内镜组进行球囊导管结合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开放组进行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成形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检测术前和术后拔除尿管1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国际前列腺症状(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评分、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QOL)评分;记录拔管后6个月国际勃起功能(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对比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镜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内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RUV均低于术前,术后Qmax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手术前后内镜组RUV、Qmax与开放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IPSS评分、QOL评分、IIEF-5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的IPSS评分、QOL评分、IIEF-5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的IPSS评分、QO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镜组术后的IIEF-5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球囊扩张后继续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后尿道狭窄能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