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跟骨外侧U形切口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3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并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Bohler角与Gissane角恢复情况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7±2.5)周。术后切口感染率为5.26%,伤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天,无皮肤坏死发生;术后平均Bohler角为(29.53±5.21)°,Gissane角为(116.24±8.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2例14足,良19例20足、可3例3足,差1例1足,优良率为89.47%。结论应用跟骨外侧U形手术切口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关节面移位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实现充分显露及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总结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44例(单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男性患者,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0.7岁。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跗骨窦切口)和对照组(传统L型切口)。观察组22例,年龄36~45岁,平均年龄39.4岁。对照组22例,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改变。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骨性愈合,出院时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12.01,P0.05);两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10、14.24,P0.05)。出院时两组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4、1.867,P 0.05);观察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1.578,P0.05)。两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1例切口拐角处小部分发黑坏死,切口干燥无渗出,未予特殊治疗后自愈。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以取得同传统L型切口相同的预后,且其对切口软组织的损伤及减少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L型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八"字微创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即跗骨窦切口结合跟骨后纵外侧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0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八"字形微创切口联合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拍摄X射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9hler角与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或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跟骨B9hler角由术前平均(13.42°±4.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4,P=0.000);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97.8°±9.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23.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P=0.000)。经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优良率达83.3%。结论 "八"字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以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术中逆骨折损伤机制解锁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经典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以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手术并发症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传统组(22.50%),切口甲级愈合率(98.75%)显著高于传统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入路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OVID、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微创复位内固定术(微创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开组)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5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共397个跟骨骨折。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切口感染、切口坏死及切口裂开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在AOFAS评分、SF-36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复位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AOFAS评分、SF-36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术后优良率及术后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微创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少、神经损伤风险低及切口引流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经跗骨窦入路有限切开联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6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Sanders分型:Ⅱ型35足,Ⅲ型28足),经跗骨窦切口置入微型锁定钢板以及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距下关节面采用“排钉技术”固定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跟骨的高度、宽度以及B(o)hler角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来确定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跟骨的宽度由术前(39.75±5.58) mm恢复至(37.04±5.83) mm,跟骨高度由术前(38.75±5.38) mm恢复至(41.46±5.68) mm,跟骨B(o)hler角由术前平均11.07°±13.39°,恢复至末次随访时30.6°±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优23足,良32足,可8足,优良率为87.3%;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9.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联合微型钢板,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用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复位效果较满意,可以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与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6年6月 ~ 2018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Sander Ⅱ ~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与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其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AOFAS评分、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60.8±7.6)min(52 ~ 80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70.1±9.4)min(58 ~ 84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9,P=0.000)。观察组未出现感染、皮肤坏死病例,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2例出现皮肤坏死,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49,P=0.882)。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更多(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AOFA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外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Bö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正常值为25°-40°。Böhler角的恢复是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良好与否的主要因素。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做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做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 Gissane角(跟骨交叉角):是指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120°-145°。Gissane 角是判断跟骨骨折损伤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以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突关节面上缘连线的交角。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 > 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 < 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ORCID: 0000-0003-2110-0089(郑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结合微型钢板及内侧柱螺钉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的31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宽度,采用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3.9~6.3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s、Gissane'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64.3±1.1)提高至术后的(85.7±3.2),其中优22例,良5例。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腓骨肌腱激惹、内固定外露、腓肠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关节面暴露充分的优势,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固定骨折能防止后期跟骨内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Sanders Ⅱ型10例(11足),Ⅲ型7例(7足),Ⅳ型2例(3足)。在C形臂X线机下,应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折再移位,无螺钉松动、断裂、退出。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宽度基本得到恢复,Bhler角由术前8.3°±2.1°恢复至术后26.7°±3.2°,Gissane角由术前159.6°±6.4°恢复至术后132.8°±8.1°;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0~100分,平均90.2分,其中优11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5.7%(18/21)。结论 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微创,固定可靠,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会严重影响跟骨的形态与承重功能。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目的是恢复关节表面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形态,但由于跟骨周围软组织覆盖较为薄弱,手术入路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经跗骨窦切口:2000年由Ebraheim及同事提出,经临床研究表明,经跗骨窦切口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面,术后解剖结构恢复及功能康复较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低。 背景:跟骨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75%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跟骨形态与功能,近年来经跗骨窦入路开始被临床医师认知并应用,但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入路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2种入路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22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切口的末次随访的Bohler角[MD=0.14,95%CI(-0.54,0.81),P > 0.05]、术后Gissane角[MD=-0.19,95%CI(-1.36,0.98),P > 0.05]及Maryland评分[MD=-0.25,95%CI(-3.41,2.91),P > 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2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MD=6.39,95%CI(-0.09,12.87),P=0.05]可能存在差异性;④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MD=-14.98,95%CI(-23.90,-6.06),P=0.001 < 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R=0.18,95%CI(0.08,0.38),P < 0.000 1];⑤提示手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经跗骨窦切口相对于传统L形切口在疗效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跗骨窦切口创口较小,有着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的优势,表明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安全性较高。然而,因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以上结论仍需更高质量、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ORCID: 0000-0001-5580-3001(洪伟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28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24例28侧平均随诊1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7侧,良7侧,可4侧,优良率达85.7%。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ohler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6年10月采用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5例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CT示关节面塌陷均>2 mm,根据Sanders分型I型3例,Ⅱ型10例,Ⅲ型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X线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三维CT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手术切口3~5 cm,平均3.8 cm;手术时间32~56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8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4.1±4.1)o、(128.4±2.9)o,术后1年分别为(33.9±4.2)o、(128.3±2.7)o,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93.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9%。 结论 外踝下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性骨折能充分显露关节面,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Ⅱ型1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11例),SandersⅢac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切开复位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很多,如特异性钢板、“U”型或者4脚钉直接固定、张力带固定等。由于跟骨形态复杂,切开复位必须是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固定材料方可避免远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和行走疼痛等症状呢? 目的:探讨可塑性钛钢板在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纳入对30例(34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型及斜型切口入路、开放复位,置入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全部患者均自体髂骨植骨。X射线片评估钢板置入后疗效,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综合观察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同时观察两种切口能否一期愈合。 结果与结论:30例中2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与内固定置入前相比,跟骨Bohler、Gissane角均得到很好的恢复(P < 0.001)。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5%,并且外侧斜型切口具备良好的优势。提示可塑性钛钢板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内固定前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医生对跟骨的解剖熟悉以及内固定技巧和时机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小切口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应回顾性分析对1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单一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螺钉克氏针联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皮肤切口愈合,无坏死,感染,或腓肠神经损伤。平均8周﹙7~10周﹚后,骨折全部愈合;患者平均4.3个月的时间﹙3~7个月﹚后,恢复日常活动。结论小的单一的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对跟骨关节内移位性的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和最小损伤性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微创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开始采用微创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系统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于2011年2月开始将部分病例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替代加压螺栓固定,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此组病人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65岁,平均41岁;左足16例,右足24例;均为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车祸伤11例;合并脊柱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同侧股骨骨折2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4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检查和CT扫描三维重建,以了解跟骨压缩的程度和关节面的完整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3~16月(平均12月)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Boe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分别由术前的6.05°±3.56°、159.27°±10.62°、41.17±2.06mm恢复到术后的31.86°±2.67°、117.24°±8.47°、31.25±1.78mm,3个月后为32.61°±4.56°、119.59°±2.11°、32.12±1.86mm。骨折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为术前20.73±11.92分、术后3天71.38±9.47分、术后3个月72.76±17.62分。结论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替代自断型加压螺栓进行固定,可有效恢复跟骨的宽度,避免了内侧神经血管的损伤,易于取出,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