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 ~ 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1周、术后12周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增加情况差异。结果 96例患者均行术后24周随访。两组手术时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组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均为术前高于术后1周及术后12周(P<0.05),术后1周高于术后12周(P<0.05);术前及术后12周时,两组组间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OLIF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周及术后12周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增加值均大于PLIF组(P<0.05)。结论 OLIF术及PLIF术均能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但OLIF术后恢复更快,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椎间撑开解剖复位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5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II度以上)患者均施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 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但随机选择是否在术中进行解剖复位的操作,复位组30例,对照组26例,随访时比较两组病例的影像学、JOA功能障碍评分及并发症。结果:56例均获得13~46个月(平均32月)随访。复位组的影像学结果及最终融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都有较高的JOA功能障碍评分,复位组略优于对照组(P<0.01)。复位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23.1%。结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中进行解剖复位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影像学结果、植骨融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行采用改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66.2岁。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分析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Cobb's角、腰椎前凸角之间相关性。结果 26例均获得12~4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9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无假关节形成现象。术前VAS评分(7.5±2.0),末次随访时为(3.5±2.2);术前ODI指数为(65.3±12.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3.4±12.1)%;术前Cobb's角数为(27.5±8.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7±6.9)°;术前腰椎前凸角为(16.8±8.8)°,术后末次随访时为(39.6±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前凸角成负相关。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侧凸症是一种可选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多见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Cage行椎间融合时采用自体髂骨颗粒填充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椎间融合率的报道,很少有整个融合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融合情况以及自体椎板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率的远期随访报道。目的:随访观察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均为单一椎间隙病变,男24例,女39例;年龄46(35~72)岁,将全椎板减压后的自体椎板、棘突碎骨粒庆大霉素浸泡后充填于Cage内,应用髓核钳沿备好的Cage通道将部分绞碎自体骨植入Cage前间隙内,然后再沿备好的Cage通道植入Cage。随访53(37~62)个月;术后1周,3,6,12个月及远期行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观察患者不同时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中,51例患者成功融合(81%),融合部位均位于Cage内及其前方,融合时间为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果说明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椎间Cage植入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应用减压后的椎板骨颗粒填塞Cage及椎间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取骨区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但是目前其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微创后路腰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腰间椎融合修复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微创组(n=51)采用微创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开放组(n=46)采用开放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治疗后腰痛程度(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及治疗后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97例患者均获随访,微创组随访28-78个月,开放组随访27-7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81)。微创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螺钉位置不良率、Cage移位率、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及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对于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与开放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但是微创后路腰椎融合具有创伤小、卧床及住院时间短、残留腰疼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术42例(微创组)及同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50例(传统组)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3月ODI评分及术后1 d、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微创组多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出现1例术后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传统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PLIF手术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进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手术,椎间斜行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围手术期指标、融合率,并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56.3±36.4)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6.2±82.5)ml,平均术后引流量(101.8±43.6)ml,平均下地时间(4.2±1.4)天,平均住院天数(9.3±2.2)天。并发症:2例暂时性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囊撕裂。融合情况:融合14例(43.8%),可能融合18例(56.2%),无非融合病例。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可靠的融合和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30例。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超声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及硬膜损伤,骨水泥无严重渗漏,术后复查X线、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随访10~21个月,平均(16±2.11)个月,神经受压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7.01±1.44)、术后6个月随访为(3.00±0.57)、末次随访为(2.23±1.19);JOA评分术前为(9.98±5.64)、术后6个月随访为(17.99±1.41)、末次随访为(18.42±1.47);ODI评分术前为(0.64±0.24)、术后6个月为(0.27±0.07)、末次随访为(0.22±0.09)。三项评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或CT显示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椎间融合器无下沉,椎间融合满意,融合率为86.7%。结论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能够提高螺钉对伴有骨质疏松的椎体的握持力,防止椎弓根螺钉松动,保证较高的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移植结合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常运用于椎体融合,但单纯颗粒骨打压联合椎弓根钉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报道不多。 目的:比较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及Cage内固定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利用腰椎后路附件逐级破坏和椎间盘切除制作腰椎不稳模型。12具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打压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使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人体对两组标本在正常、不稳、融合3个状态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各个活动的生物力学测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正常状态下,两组间L2~3节段各方向运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标本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组不稳状态各方向运动范围亦明显增加(P < 0.05);融合后对照组L2~3节段椎间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实验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与Cage内固定均能明显提高脊柱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两组对于改善脊柱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a unilateral approac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outcomes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via a unilateral approach, in selected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unilateral leg pain and segmental in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Patients with a single level of a herniated disc disease in the lumbar spine, unilateral leg pain, chronic disabling lower back pain (LBP), and a fail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procedure. A total of 41 patients underwent a single-level PLIF using two PEEK (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s filled with iliac bone, via a unilateral approach. The patients comprised 21 women and 20 men with a mean age of 41 years (range: 22 to 63 years). Two cages were inserted using a unilateral medial facetectomy and a partial hemilaminectomy. At follow-up, th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Prolo Scale. The success of the fusion was determined by dynamic lumbar radiography and/or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ning. All the patients safely underwent surgery without severe complication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26 months, 1 patient underwen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due to persistent LBP. A 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cage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At the last follow up, 90% of the patients demonstrated satisfactory results. An osseous fusion was present in 85% of the patients. A PLIF, via a unilateral approach, enables a solid union with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This preserves part of the posterior elements of the lumbar spin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single level instability and unilateral leg pa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改进,介绍一种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并初步观察该技术在退行性腰椎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设计出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融合的基本方法。对5例(7个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在行常规行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同时,应用此改进型融合方法实施椎体间融合。术后定期随访,行X和CT检查,观察临床表现改善、椎间隙变化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6个月。术前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椎间隙恢复正常,全部融合,融合时间3个月。椎间隙融合费用较标准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式减少了50%。无任何和融合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入联合椎体间颗粒状骨加压植骨术吸取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缺陷,目前认为是一种较完美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9年10月期间,因腰椎不稳症行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3例病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原有神经压迫症状大部分消失,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0.05﹚。术后、最终随访较术前椎间隙高度明显增高﹙<0.05﹚。椎间融合率约为95.7%,JOA评分优良率87.0%。结论后路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打压植骨行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融合率高,同时具有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观察自体颗粒植骨和髂骨块植骨在后路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颗粒组31例,髂骨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神经功能恢复,在影像学资料上记录两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植骨融合时间。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15~38)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4.2±34.9) min、术中出血量(282.2±130.0) ml、植骨融合时间(5.8±1.0)月均优于髂骨组(240.0±61.5 min、540.7±276.6 ml、8.3±3.6月)(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颗粒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稍大于髂骨块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和髂骨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研究两种改进的自体骨融合方案(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与PEEK cage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证实其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退行性腰椎疾患在我科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根据腰椎融合的采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自体骨打压组36例、自体骨cage组35例、PEEK cage组3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 VAS、ODI评分,并在影像学资料上计算术后24h、术后6月、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度及椎体融合率。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资料可比性良好。 结果 三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结果示术后6月、12月的椎体高度丢失度分别为:打压植骨组(6.1±2.5、6.5±3.8)%;自体骨cage组(5.6±2.9、5.8±3.7)%;PEEK cage 组(5.4±3.3、5.9±4.1)%。术后6月、12月的椎间相对融合率为:打压植骨组(27.5±10.5、26.5±9.1)%;自体骨cage组(31.2±8.7、28.1±8.7)%;PEEK cage 组(28.4±7.1、29.3±8.2)%。各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组的ODI、VA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组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融合率无明显差异,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自体骨cage植骨融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髋臼重建植骨分为颗粒植骨、结构植骨和混合植骨,而颗粒骨由于制作简便、愈合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目的: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16例髋关节翻修AAOSIII骨缺损患者采用单纯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器械或结构植骨处理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颗粒打压植骨对该型髋臼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按照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半年周期随访中,16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恢复行走功能。16例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平均48.00分提高到84.94分(P < 0.01),其中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患者满意率为94%。16例患者术后X射线片示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接近)正常,臼杯骨性覆盖良好,植骨颗粒获得放射学骨整合,臼杯假体未发生移位,假体植入物未发生位置改变或断裂现象。结果提示颗粒打压植骨技术修复翻修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有效重建了髋臼的骨性结构,保留并恢复了髋臼的骨量,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 +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 ~ 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 ± 61.6)min,(8.0 ± 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 ± 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 ± 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