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刺络放血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刺络放血疗法古称"刺血络",亦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刺络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子和刺络放血理论源于<内经>,术继河间.临证详察气血,选五脏之井穴泻血攻邪.治疗中多运用钅非]针,针刺部位多,放血量大,开创了放血疗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张静莎  陈波  郭义 《中国针灸》2012,32(4):356-358
通过整理古典医籍有关刺血疗法的论述,分析刺血疗法临床文献,发现刺血疗法有补泻之分,与放血量、放血的针具、针刺的深浅、选取的部位、机体的机能状态等多因素有关,刺血疗法并不局限于实证的治疗,也多用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及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莎  郭义 《天津中医药》2004,21(1):35-37
刺血疗法是中国的一种民间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除汉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之外,其他民族的刺血疗法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放血工具、放血部位、放血方法、放血量和放血的适应症等角度对11个少数民族的刺血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刺血疗法古称"刺血络",现代亦称"刺络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或"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粗而尖的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使之出血少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刺血疗法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砭术".其理论奠基于战国时期,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对其有不少相关的描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菀陈则除之."《索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索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此外,《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剌"、"赞刺"、"豹文剌"等刺血之法.历代医家如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薛己等都十分重视刺血疗法.尤以善攻下而闻名的张从正,对刺血之术最为推崇,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作者在自身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刺血疗法对多种疾病疗效确切,且绝非局限于痛证与痹证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6.
刺血疗法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不断摸索,积累和掌握了针刺放血的许多经验。刺血疗法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适应于急症、热证、实证及某些虚证。刺血疗法功效颇多。包括醒脑开窍、退烧除热、泻火解毒、祛瘀生新、凉血祛风、通络止痛、激发经气、调和气血,本文对其功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略论《内经》刺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是针刺方法之一。在《内经》中刺血疗法散在四十多篇文章中,对刺血原则、依据,应用方式以及作用均作了广泛的论述。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记载予以整理,探索其规律,使之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一、刺血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刺血疗法也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辨明证候属性,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腧穴或部位进行治疗。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解释说:“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  相似文献   

8.
诊察血络及刺络放血法在痛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诊察血络是指用眼睛观察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脉。《灵枢·血络论》篇曰 :“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 ,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 ,大者如箸 ,则泻之万全。”刺络放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 ,它是用三棱针、缝衣针、注射器针头或毫针刺破病人身体一些浅表血络 ,放出少量血液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 ,其在痛症应用方面独具特色 ,简便易行 ,疗效迅速。”[1] 。在针灸临床中遇到痛症病人欲要采用刺络放血法来治疗 ,首先要检查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络 ,只有病人具有属实证、热证、寒证或瘀血症的血络 ,才可以采用刺络放血…  相似文献   

9.
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古人称为“启脉”、“刺络”,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不仅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醒神宁志、回阳救逆之功效,而且可养血祛风,对痛、麻、瘫诸症尤其适宜。历史源流针刺放血是最古老的一种治疗方法,远在石...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法又称“刺络法”、“刺血络”,它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具有疗效迅速,简便安全的优点,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多年来采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一些内科病证,疗效满意,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流产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发现易栓症与复发性流产关系密切,为治疗开辟了一条新径。中医根据易栓症与血瘀证的密切关系,也逐渐打破临床一味补肾、清热的局面,开始从瘀论治,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论述血瘀证与易栓症所致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总结活血化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旨为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肾虚血瘀型KOA患者随机分为四联疗法治疗组(针刺、中药热敷、骨伤推拿手法、功能锻炼)和扶他林治疗组(扶他林乳胶剂、微波治疗、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6、9、12天共5个时间点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改良膝关节评分为评价指标,对照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四联疗法组的疗效优于扶他林治疗组。[结论】四联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疗效安全、可靠,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韩亮  王彬  李海松 《环球中医药》2012,5(7):488-491
从古代文献瘀阻理论的认识,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发展转归及其与瘀阻理论的关系,为慢性前列腺炎从瘀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介绍了瘀阻理论指导下的常规疗法和脐疗法、经会阴超声疗法。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独特,应用广泛,尤其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重视。文章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发展、不同时期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成果,并对目前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李妍怡教授认为脑病的中医辨证应提倡瘀血理论,"瘀血"是脑病发生的关键病因,辨证多样化的"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脑病的大法,应贯穿脑病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16.
方居正  杨戈 《光明中医》2010,25(10):1758-1759
目的通过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观察溶血磷脂酸(LPA)与心肌梗死心脏重构的关系,确定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血管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塞通胶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相应中成药活血化瘀,观察溶血磷脂酸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观察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治疗后较治疗组高,(0.01P0.05),但比治疗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亦较治疗前低,(P0.01)。采用统计学软件CS10.35计算后,两者明显正相关。结论加用活血化瘀中成药比单纯运用西药常规疗法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效果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通过降低溶血磷脂酸水平。经假设检验,心梗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内径呈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痰浊致瘀,本虚标实,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病理演变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临床治疗中,祛痰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反正了痰瘀与高脂血症的密切联系。治疗上应注重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并兼顾其本,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前胶原蛋白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观察前胶原蛋白Ⅲ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确定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血管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0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观察前胶原蛋白Ⅲ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前胶原蛋白Ⅲ水平治疗后较治疗组高(0.01%@ 1672-2779  相似文献   

19.
滋阴潜阳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滋阴潜阳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方法:将114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西药疗法治疗,治疗组7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滋阴潜阳化瘀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血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中医滋阴潜阳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湿热瘀结"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瘀血阻滞”为EMT的基本病机似得以共识。根据EMT的中、西医学病因病理基础,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情况,认为湿热瘀结是EMT的主要病机之一,亦是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治疗EMT不应仅仅针对瘀血阻滞的基本病机和盆腔已形成的病灶,而更应针对导致瘀血内阻的相关病因以及瘀阻成变生的病理结果,即针对病因的所谓“治病求本”和兼顾病理的“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以阻断因果交织的恶性循环,从“湿热瘀结”论治EMT即是对这种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