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骨科医疗教学工作大量涉及局部解剖学知识,由于骨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和手术分类复杂,要求骨科医师必须具备丰富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教学密切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本人深刻认识到局部解剖学知识对骨科医师的重要性,逐步积累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生物力学和生物工程定义和范畴、回顾生物力学的近代发展史基础上,对中国骨科生物力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及其前景作了预测。作者认为,要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重要突破,需要生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精诚合作。因此,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更为灿烂。  相似文献   

3.
骨科临床实习带教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实习是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临床实习生需要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同临床科室实习,要求实习生达到能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目的,需要带教老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能根据各自科室的特点和要求,重视实习生的带教,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积极、灵活的把握实习带教过程,把带教融入相对繁忙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4.
生物降解材料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降解材料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可在体内降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故被作为一种内固定材料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的改进,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在力学特性上有了显的提高,在临床骨科中正被逐渐应用于关节内骨折和非承载骨骨折的固定,但仍不能单独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固定。目前,可吸收材料制品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非感染性异物反应的发生。本综述主要介绍了生物降解材料近几年来在生物特性和临床应用上最新的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物降解材料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降解材料从 6 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可在体内降解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故被作为一种内固定材料广泛应用。近年来 ,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工艺的改进 ,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在力学特性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临床骨科中正被逐渐应用于关节内骨折和非承载骨骨折的固定 ,但仍不能单独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固定。目前 ,可吸收材料制品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非感染性异物反应的发生。本综述主要介绍了生物降解材料近几年来在生物特性和临床应用上最新的进展 ,并展望了其今后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础护理工作对骨科病人尤为重要,我院通过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使得全体护士进一步提高了对骨科老年病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骨科住院病人进行了全程监控,通过及时有效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使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92.8%上升为98.2%,达到了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骨病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我科治疗的166例骨伤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86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80例患者仅应用一般护理模式。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护理后,给予优质护理模式的患者,疼痛、红肿、压痛。焦虑等症状较常规护理患者明显减轻,住院时间亦大大缩短。结论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安全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避免护患矛盾的主要手段。文章从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3个方面对骨科住院患者安全教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再次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在全国各地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下,《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3年骨科生物材料专刊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杂志继2011年脊柱专刊形式出刊后第二次以专刊的形式出刊。为了能集中的体现生物医用材料与骨科临床之间的联系与应用,我们特推出了本期专刊,主要集中体现了骨科生物材料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秦华  杨荣丽 《医学信息》2007,20(10):928-928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患者住院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教育,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掌握康复保健知识。至2005年以来,我们在骨科病房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肯定。现就我科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枢椎齿突Ⅱ型骨折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材料螺钉内固定对齿突Ⅱ型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齿突骨折螺钉固定术后的受力情况,比较镁合金、钛合金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骨折端前后位移和骨折面及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大小。 结果 (1)所建枢椎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为 32929个四面体单元、59265 个结点;(2)头部后伸、前屈活动时,钛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42.3MPa、 62.8 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28mm、0.040 mm,;镁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33.6 MPa 、52.1  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36mm、0.056mm。 结论 应用CT 扫描获取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枢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两种材料的螺钉固定枢椎齿突II型骨折时其最大应力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骨折端应力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比较空心螺钉联合“8”或“0”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 采集1名48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首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系统中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导入到Ansys系统中,建立不含软组织和软骨的髌骨有限元模型。髌骨横切面与髌骨正中横切面相交,构建髌骨横行骨折模型。固定髌骨近端,在髌骨远端施加牵引力。模型设置在非负重伸展时膝关节屈曲90°的条件下,髌骨关节面中部与软骨覆盖的股骨远端接触。 结果 在牵引力200 N条件下,采用“8”或“0”张拉带钢丝固定系统固定时,螺钉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2 mm和0.20 mm,钢丝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6 mm和0.21 mm,髌骨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5 mm和0.22 mm。两组螺钉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78.01 Mpa和941.88 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11.51 Mpa和336.24 Mpa,髌骨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81 Mpa和3.66 Mpa。两组螺钉和钢丝均存在应力集中。 结论 基于有限元分析,“0”张力带钢丝比“8”固定系统联合空心螺钉治疗髌骨横断骨折时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可吸收螺钉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自身增强聚丙交酯可吸收螺钉在治疗松质骨骨折或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采用自身增强聚丙交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58例,其中内踝骨折25例,肱骨髁部骨折14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尺骨鹰嘴骨折7例,外踝骨折3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对全身及局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自身增强聚丙交酯可吸收螺钉在松质骨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疗效明显可靠,生物相容性好,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掌侧逆行固定治疗腕舟骨腰部骨折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腕舟骨腰部骨折掌侧入路螺钉逆行固定与顺行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逆行固定与顺行固定术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逆行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取尺桡骨远端、各腕骨与掌骨近端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腕舟骨腰部骨折模型.接着以临床手术操作为参照,建立不同角度螺钉逆行固定模型以及将螺钉置于腕舟骨轴线的顺行固定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腕舟骨腰部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的受力情况,比较分析逆行固定不同螺钉内固定位置骨折端水平位移和螺钉所受最大应力大小,并与顺行固定模型对比.结果 在所有逆行固定模型中,螺钉在腕舟骨轴线上时螺钉所受应力最小、骨折端水平移位最小.在所有模型之中,顺行固定模型螺钉所受最大应力最小、骨折端水平移位最小,且与逆行固定螺钉在腕舟骨轴线时的模型非常接近.结论 逆行固定时将螺钉置于舟骨轴线时模型最稳定,而当螺钉置于舟骨轴线上时,逆行固定与顺行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未见明细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尚无适用于前内侧平台的解剖型锁定钢板,因此通常采用胫骨平台内侧锁定钢板偏前放置来固定过伸内翻损伤导致的前内侧压缩骨折。由于锁定螺钉无法实现对骨折线的垂直固定,再加上髌韧带的影响,临床效果仍不尽人意。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前内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收集20例内翻型胫骨平台前内侧骨折的CT数据,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如前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骨折面角度、骨折块表面积、高度和角度等进行测量。选择1位24岁、身高175 cm、体质量65 kg的男性志愿者,将其胫骨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生成三维模型。在SolidWorks 2017软件中导入内固定模型,根据测量的形态学数据建立新型钢板、内侧锁定钢板、后内侧锁定钢板和6.5 mm拉力螺钉固定数据模型。使用Ansys17.0软件对4种固定模型进行应力加载,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加,不同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峰值近似同比增大,500 N时应力峰值:螺钉组(6.9737 MPa)<新型钢板组(14.733 MPa)<内侧钢板组(16.445 MPa)<后内侧钢板组(25.199 MPa);②500 N时骨折块的应力峰值:螺钉组(3.6579 MPa)<新型钢板组(4.5108 MPa)<内侧钢板组(5.2259 MPa)<后内侧钢板组(6.1812 MPa);③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加,骨折块和内固定位移也近似等比增大,位移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500 N时钢板位移:新型钢板组(1.0307 mm)<内侧钢板组(1.503 mm)<螺钉组(2.0965 mm)<后内侧钢板组(2.2582 mm);500 N时骨折块位移:新型钢板组(0.2128 mm)<内侧钢板组(0.31154 mm)<螺钉组(0.42779 mm)<后内侧钢板组(0.45498mm);④提示在治疗过伸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时,新型钢板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优于传统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 结果 在站、坐位时,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处最大应力(A分别为12.35 MPa、3.30 MPa;B分别为9.75 MPa 、2.87 MPa)、最大位移(A分别为0.45 mm、0.38 mm;B分别为0.44 mm、0.32 mm)及骨折线上各节点位移均数(A分别为0.404±0.049 mm、0.341±0.020 mm;B分别为0.381±0.055 mm、0.300±0.019 mm)均为A>B,A、B间差异具有明显差异。 结论 长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较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空心螺钉不同角度固定对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确定空心螺钉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 采用CT图像重建包含胫骨、腓骨、距骨以及相应软骨和韧带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建立1/2后踝骨折模型,分析空心螺钉不同固定方式对后踝骨折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 与螺钉0°、5°、10°、20°固定相比,螺钉15°固定时模型位移最小。螺钉15°固定时,螺钉应力比螺钉5°、10°、20°固定模型小,比螺钉0°固定模型大。但螺钉0°固定时,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比正常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大得多,易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结论 空心螺钉治疗累及关节面不超过1/2的后踝骨折安全有效;螺钉以不同角度固定时,模型的位移和应力不同。螺钉固定角度为15°时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传统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更适合关节内Pilon骨折的固定。通过定量分析负重载荷下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端位移以验证该外固定架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摆锯依据预先制定的截骨线制备AO-C2型Pilon骨折模型,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对其固定,然后于力学加载机上进行轴向载荷力学加载。轴向载荷加载方式为从0 N开始依次加载至150、300、450 N。用动态捕捉仪记录轴向载荷加载过程中骨折块在X(左右)、Y(上下)、Z(前后)轴的移位变化。结果 腓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范围分别为0.32~0.70、-0.27~-0.23、0.23~0.32 mm,最大差值为0.09 mm。胫骨内踝侧骨折块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分别为0.02~0.14、-0.80~-0.19、-0.78~-0.1 mm。胫骨外踝侧骨折块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范围分别为-0.07~0.05、-0.36~-0.03、0.27~0.47 mm。结论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不仅能实现骨折端的稳定固定且能产生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微动,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特点。该外固定架构型简单,适合Pilon骨折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