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针对原有拍片支架易配重失衡和片盒与投射部位距离过大等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骨科术中侧位拍片暗盒固定支架.方法 支架由五脚不锈钢底座支架、固定柱、升降柱、手柄式固定螺栓、推进滑轨、滑轨锁扣、滑轨固定螺栓、防脱螺母、暗盒固定柱、暗盒固定上下边框及万向可锁定滑动轮组成.在原有骨科侧位拍片支架的设计基础上,重新设计五脚不锈钢底座支架和万向滑动轮解决配重稳定问题;增加可推进暗盒固定滑轨,实现片盒贴近投照部位;增加滑轨锁扣和滑轨固定螺栓控制推进距离.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成像率和影像放大倍数,验证本设计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拍片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拍片次数,一次成像率和图像放大倍数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采用改良侧位拍片支架相对原有侧位拍片支架虽然不能缩短拍片用时,但可以明显减少拍片次数,提高拍片的一次成像率和降低图像放大倍数.结论 采用改良骨科术中侧位拍片暗盒固定支架进行侧位拍片,可获得99%的一次成像率和接近1的影像放大倍数,手术中应用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所有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意识到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也是具有可塑性的 ,动态的 ,不断扩展的过程。免疫应答从针对某抗原分子的一个表位到多个表位 ,从某种抗原到其他抗原的逐渐多样化的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 (epitopespreading)。表位扩展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 ,尤其是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过程中 ,对此现象的研究已深入进行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表位扩展的现象、可能机制、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病中表位的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瑾 《现代免疫学》2001,21(1):62-64
所有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意识到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动态的,不断扩展的过程。免疫应答从针对某抗原分子的一个表位到多个表位,从某种抗原到其他抗原的逐渐多样化的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表位扩展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过程中,对此现象的研究已深入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表位扩展的现象、可能机制、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T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T细胞表位研究进展陈继明龚晓明陆承平T细胞表位(Tcelepitope)是抗原经过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后,由MHC分子提呈给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短肽。1971年,Mitchison发现了半抗原载体现象,提出了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hap...  相似文献   

5.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 ,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 ,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 ,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 ,转而向上走行至第 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 ,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 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 ,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 2 1cm ,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cm后 ,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 18cm(附图 )。本例右位乙状结肠变异较少见 ,了解此种变异在影…  相似文献   

6.
SARS Cov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S和M蛋白都是SARS冠状病毒主要的膜结构蛋白。研究显示 ,冠状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 ,病毒表面膜结合蛋白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网络数据库结合生物软件分析的方法预测可能在SARS Cov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具较好抗原性参数的膜结合蛋白结构区域作为抗原表位。构建多表位串联基因片段 ,接入载体pET 32a后验证表明 ,该多表位串联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内高效表达 ,从而为基于表位的SARS Cov疫苗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185例臀位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臀位分娩方式。方法 对185例臀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臀位发生率为7.85%,阴道分娩149例,占80.54%,剖宫产36例,占19.46%。围生儿死亡率6.49%,但出生缺陷6例,羊水过多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例,早产1例,母亲梅毒1例。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17.61%,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38.89%。结论 正确选择臀位分娩方式;良好的产科基本技术是臀位阴道分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分子中的抗原表位,为研制多抗原肽(MAP)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UreB的T细胞和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和分析。构建ureB基因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重组表达产物rUreB,常规皮内免疫法制备兔抗血清。选择UreB主要T细胞和B细胞联合表位肽并构建其噬菌体展示系统,PEG/NaCl沉淀法提纯重组噬菌体,SDS-PAGE鉴定目的重组PⅢ蛋白(rPⅢ)。分别以商品化抗跏全菌IsG和rUreB抗血清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对上述表位肽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 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所克隆的ureB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99.5%和96%~100%。rUreB表达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52%,提纯后仅见单一蛋白条带。预测的4个主要表位肽UreB230、UreB322、UreB479和UreB527在M13噬菌体中获得成功表达,采用不同一抗的Westernblot均显示相似的阳性结果,但UreB322和UreB527反应强度明显高于UreB230和UreB479。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ureB基因高效原核表达系统和UreB主要T细胞和B细胞联合表位肽噬菌体展示系统。所采用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可有效地预测抗原表位。UreB322和UreB527是UreB有效抗原表位,可作为幽门螺杆菌MAP疫苗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7岁,职业中专学生。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症状就诊。体检:发育正常,胸透时发现心位于右侧,心尖博动在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胸片报告:两肺野清晰,两侧膈肌等高,肋隔角锐利,肋正常,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心脏大部分位于前正中线右侧,主动脉弓亦位于右侧,降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右前方。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稍高于正常值,血沉28mm,抗O>500、红细胞、血红蛋白略低于正常值,心电图各导联反向。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三日后症状消失。随行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钡剂通过食管下行穿隔后进入胃底,胃底位…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的屈伸位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描述颈椎病人椎管狭窄在屈伸位MRI上的动态改变。方法54例颈椎病病人,均接受中立、前屈及后伸位MRI,在不同体位下,观察颈椎病人颈椎曲度、稳定性及椎间盘突出位置,分析前屈及后伸位时椎管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颈椎病病人后伸位上出现椎管狭窄的数量(29/54)较前屈位(11/54)明显多(P<0.01),8例在前屈或后伸位上椎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6例前屈及后伸位时,蛛网膜下腔变窄程度均较中立位时重。结论屈伸位MRI可在人体动态下为研究颈椎病病人颈椎及其周围关系提供更多的功能性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 sliding plate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epiphyseal plate in goat distal femur. Eighteen premature female go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sliding plate, regular plate and control groups. Radiographic analysis and histological staining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epiphyseal plate at 4 and 8 weeks after surgery. In the sliding plate group, the plate extended accordingly as the epiphyseal plate grows, and the epiphyseal morphology was kept essential normal.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the epiphyseal growth retardation and premature closure were very common in the regular plate group. In addition, the sliding plate group exhibited more normal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Safranin O staining compared to the regular plate group.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liding plate can provide reliable internal fixation of epiphyseal fracture without inhibiting epiphyseal growth.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均可应用。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普通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胫骨近端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18例,其中锁定加压钢板46例,解剖钢板72例。比较两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25周,锁定钢板组平均14周,解剖钢板组平均16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内固定后各有2例因开放性骨折切口感染,运用抗生素及伤口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筋膜间室综合征(解剖钢板组,内固定后),经切开减压后渐愈。解剖钢板组出现轻度膝内翻2例,锁定钢板组出现轻度膝内翻1例。按Karlstrom评估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93%,解剖钢板组优良率为79%,锁定钢板组疗效优良率明显优于解剖钢板组(P < 0.05)。可见对于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比普通钢板有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比股骨远端接骨板中A型、B型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的疲劳强度,为测试其弯曲强度及疲劳性能时对接骨板选型提供理论评估方法。方法 通过对不同类型接骨板进行弯曲强度性能测试与疲劳性能测试,再结合ANSYS Workbench对接骨板总变形、von Mises应力及疲劳使用寿命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 A型接骨板疲劳强度比B型接骨板高30.7%,A型接骨板应力比B型接骨板要低,A型接骨板最低疲劳使用寿命比B型接骨板要高17%。结论 A型接骨板的疲劳性能比B型接骨板良好,故A型接骨板的失效可能性比B型接骨板的可能性要低。研究结果为测试新研发的两种接骨板各种性能时对不同接骨板选型辅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骨骺损伤:骺板软骨细胞共分为4层,骨骺损伤后骺软骨的结构发生了一系列修复重建性改变,其中骺板软骨增生层和肥大细胞层的细胞增生、分化、代谢活跃。由于肥大细胞层细胞增大,基质稀少,形成了骺板中最薄弱部位,故受到压力时变化最为显著。 骺板厚度变化率:为随着时间延长,骺板厚度逐渐增加,单位时间内骺板厚度增长的比率。主要是指不同时间节点,骺板厚度生长变化情况。用于观察跨骺板钢板内固定一段时间,取出内固定物后骺板厚度的生长变化情况。 背景:临床上儿童干骺端、骺板周围骨折比较常见,跨骺板钢板内固定对稳定骨折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内固定一定周期后取出内固定物,继续观察一定时间骺板的发育恢复情况鲜有报道。 目的:设计骺板周围骨折动物模型,分析跨骺板置入锁定钢板一定周期取出钢板,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骺板的生长抑制情况。 方法:建立32只幼兔右股骨远端骺板上方5 mm骨折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8只。应用相同型号钢板和螺钉,跨骺板周围骨折线行钢板置入内固定。术后2,4,8,12周取出内固定物,继续观察2周处死幼兔。取出股骨标本,测量股骨长度;作病理切片,测量骺板厚度及肥大细胞计数;观察形态学中肥大细胞及骺板厚度变化情况。将骨折模型作为实验组,以左股骨远端骺板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在内固定2周后,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股骨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实验组内固定4,8,12周,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股骨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指标未能完全恢复至正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在内固定物不伤及骺板的前提下,跨骺板钢板内固定初期(≤2周)取出钢板继续观察2周,适当压力作用对骺板生长发育未产生显著影响;④但持续过久压力限制时(≥4周),内固定对骺板压力限制时间过长,虽然也及时取出内固定,但肢体长度、骺板厚度、肥大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可导致骺板生长部分或者完全阻滞,引起肢体畸形及骺板发育停滞。 ORCID: 0000-0003-2448-9683(崔庆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单侧支持钢板容易形成偏心支撑,易导致成角畸形,而若仅用外侧支持钢板又容易出现膝关节内翻畸形。 目的:比较双切口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内固定修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8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内固定方式分为2组,外锁定内支持组采用外侧锁定钢板固定骨折情况相对较复杂及粉碎程度较重的外侧,内侧采用支撑钢板;内外支持组则内外侧均采用支撑钢板固定。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随访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上止血带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随访发现,除完全负重时间外锁定内支持组明显早于双支持钢板组外(P <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双切口双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与双支持钢板相比,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在完全负重时间上更具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对组织的损伤较大,对局部血运有明显损害,但是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和修复技术的进步,并发症已明显下降。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修复方面的差异。 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骨科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移位较大及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32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常规钢板组36例采用T型钢板、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第2,4,6,12,24周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治疗满意率。在内固定取出之前进行复查,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常规钢板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5%,81%,P < 0.05)。在并发症方面,锁定钢板组未发现断钉断板、肩缝撞击、肱骨头坏死及感染病例,发现疼痛者6例;常规钢板组发现断钉断板5例、肩缝撞击5例、疼痛者8例、肱骨头坏死2例、感染2例,常规钢板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应以锁定钢板作为首选,无论是修复满意度还是在修复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常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胫腓骨CT数据,设计新型钢板,导入SolidWorks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模型,同时建立4组内固定模型(新型钢板、L型锁定钢板、斜T型钢板、拉力螺钉),施加轴向载荷500,1000,1500 N,比较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与峰值。结果与结论: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的位移、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均随轴向力的增加近似等比增大,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①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小,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新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较L型锁定钢板组小;新型钢板组、L型锁定钢板组、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外侧缘近端,从近端至远端位移逐渐减小,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位于外侧缘中部,从外侧向内侧位移逐渐减小;②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大,L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新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大于拉力螺钉组;③新型钢板组与斜T型钢板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拉力螺钉组内侧螺钉中部,可见明显应力集中;L型锁定钢板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④结果显示,L型锁定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分布最均匀、应力最小,但骨折块位移大,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相近,因此,新型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L型锁定钢板及拉力螺钉,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软件改进的方法,实现单微孔板封装药盒支持双微孔板测试及双微孔板测试的时间优化。最终实现AutoDelfia 1235一次上机检测标本数的翻倍,缩短临床大标本检测的时间。方法:分析双微孔板测试的试剂用量,计算单微孔板封装药盒各种试剂瓶的容积,修改测试项目管理程序,修改项目实验分析协议程序和试剂架位置分配控制程序。安装双微孔板测试项目测试优先级的新配置并改进程序的联机实验。结果:甲状腺激素,现有单微孔板封装的试剂盒可支持双微孔板测试。应用改进后的各种程度,甲状腺激素5项同时测试,一次上机的最大标本数由原来的96个,提高到182个。双微孔板的临床实验时间由原来的8h,缩短为6h。结论:大量临床实验证明,该文探讨的改进方法是成功的。应用该方案,可以从根本上扩展和强化原AutoDelfia 1235型的临床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目的:比较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患者23例,16例应用Meta钢板固定,7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随访时采用AOFAS踝部评分标准评估内固定结果。 结果与结论:随访12~19个月,平均13.8个月。按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平均93分。骨愈合平均时间14.1周,无骨不连,1例成角畸形,1例浅表感染。两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运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以Meta接骨板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