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疾之客体,中一经侵一脏者,按证施治,方药易投。若杂病久羁,正邪消长,阴阳偏颇,气血凝滞,寒热错杂,或上下交病,诸症蜂起,或证涉五脏,又兼六腑,清其热者增其寒,补其虚者助其邪;温阳易耗阴液,滋阴又伤元阳。若按脏分治,辄有一脏之疾未已,他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行宽教授辨治风湿性心脏病(心痹)经验.王师认为心痹病位在心,涉及血脉,与肺、肝、脾多脏密切相关.正虚邪侵、心脉痹阻为本病总病机.正虚者责之于心之气营亏乏;邪实者为外邪入侵,加之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瘀、水、气互结为患.治疗上以"多脏调燮、综合治理"为法,益气养营以固其本,并根据痰、瘀、水、外邪之偏重灵活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疾之客体,中一经侵一脏者,按证施治方药易投,若杂病之羁,或正邪互不相让,或主客交集为祟,遍涉五脏且及六腑。所现之证有心神不宁,肾元亏虚;有肝用失条,肺失治节;有脾运不健,六腑壅塞等。如此寒热错杂,虚实一体,气血交混,阴阳偏颇之恙,清热则寒甚,补虚则邪实,温阳则耗阴,滋阴则伤阳,若按脏分治,辄有一脏之疾未已,他脏之症益甚,疗上者常虚其下,治下者有碍于上。病卧床榻数载,苦服汤药千剂,而未得其效者不为少见。患者求愈之心泯然,医者技穷归咎不治,笔者曾有棘手之例,后在求诸前贤经验,结合本人临床所得,觉察到蜂起新疾,证涉五脏之恙,治中之法颇有执中运旁,济困扶危之功。  相似文献   

4.
人体五脏为一整体,五脏之气通过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来实现相通相移,遇邪非独一脏感之,治疗亦不可独取一脏.邪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飨泄,久为肠澼.大肠属金,与肺金、肝木、脾土、心火、肾水有着生克乘侮关系,人体五脏,彼此连属,不可分割.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情,从中医整体观看,五脏皆可成为病因,实证多与肝肺心等脏腑相关;虚...  相似文献   

5.
正原文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相似文献   

6.
探讨陈士铎治疗中风学术思想以及用药规律;陈士铎所述真中风为外邪所侵,与内风无关,学术思想继承于金元以前,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类中风以正虚为本,或正虚邪中、或正虚痰饮为患、或正虚自病、或无风邪,误用风药,引邪入室。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五条:①外邪入里,正邪相争;②气血亏虚,虚处留邪;③阴阳亏损,元气脱散;④五脏乘侮,邪从内生;⑤误用风药,引邪入室。对于真中风治疗以解表散寒祛风、化痰燥湿利湿给邪出路以治本,苦寒泻火解毒,甘寒清热生津以治标;类中风以大补气血,平衡阴阳为主。治则可归纳为以下三条:①扶正、祛邪;②调达气血阴阳;③协调五脏。  相似文献   

7.
浅谈行痹治肝与和解少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岁明 《河北中医》2001,23(3):233-234
行痹即风痹 ,以风邪为重 ,随风邪侵袭人体 ,其疼痛善行不定 ,历节走注系临床特点。风搏气血 ,痹阻筋脉 ,虽善行而有脉络瘀阻 ,每多变化走注而呈关节不利。肝乃风木之脏 ,“风气通于肝” ,外邪随风袭虚 ,初达腠理肌肤 ,而“腠理者 ,少阳之分也” ;久则深入肝脏血络 ,凝滞经脉 ,“肝乃藏血之脏”。风袭于外 ,肝必内应 ,风气相招故也。正如《素问·痹论》说 :“五脏皆有合 ,病久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对此 ,笔者临床行痹治不忘肝 ,略呈管见如次。1 风客淫气 邪伤于肝致行痹外邪风为首 ,邪侵风袭 ,肝必内…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多由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病程较长。正虚是致病之本,邪实是致病之因。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选用健脾理气化湿、补肾疏肝柔肝、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且五脏、形神一体,故不可拘泥本脏施治,临证选方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其五脏调和、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9.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10.
依照张仲景"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所言,提出"六邪随其所喜而得之,五脏随其所不喜而为病"的理论,认为六邪常以2种形式影响五脏而致病:一是六邪各应四时五季而对应五脏,二是六邪对五脏各有所喜,发病各有所偏。故把握六邪特点,针对四时气候,依照邪气所喜五脏之顺次,指导立法、遣方、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论述咳嗽病机的最早记载,也是对咳嗽病机的完整概括。咳嗽主脏在肺,《素问·咳论》云:“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伤及于肺而致咳嗽,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肺为五…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若脏病实者,当通泻其腑以祛邪外出,使腑通而脏安,即脏病治腑。掌握此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收益颇深。现将其理论根源及临床应用探讨于下。一、理论根源《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五脏但藏精气,...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由神脏(脑)亏虚,形脏(五脏)内生风火,挟浊挟瘀上攻所致畸毒性闰位在脑而不在脏腑。急性期属阴入阳证,气机逆乱,浊瘀积聚脑中是死亡主要原因,治以阴通阳,恢复期属正虚邪恋证,髓海空虚,瘀浊留滞而后遗诸证,法特扶正祛邪。本病预防着眼安正和慎养三宝(异精、养气、守神)。  相似文献   

14.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15.
刘阳 《国医论坛》2007,22(5):51-52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古人认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伤,复动脾湿也.盖肺为华盖以覆诸脏,其二十四空窍,虚如蜂窝,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最喜清凉,不耐烦热;只受得脏腑中固有元气,受不得一分邪气,故邪侵于肺即可发生咳嗽.外感之咳,多先由肺涉及他脏,故肺为本而他脏为标;内伤之咳,多先由他脏而后涉及于肺,所以他脏为本而肺为标.明确标本缓急,对治疗咳嗽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概说本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真脏脉、三焦各部病证以及脏腑积聚等病证。因均属五脏病变,故合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断不同于《伤寒论》所论外感中风与伤寒,亦不同于中风历节病篇之中风。文中“风”,“寒”二字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由阳、热、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即属中风,由阴、寒、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则属中寒。  相似文献   

17.
况时祥教授从"毒"论治重症肌无力,临床经验丰富。他认为本病的发生不仅与五脏正虚有关,与毒邪内生也有密切关系,五脏正虚,邪毒内蕴,内可损伤胸腺、五脏,外可损伤肌肉腠理,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临证治疗应在补虚益损的基础上,将解毒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一、解释下列带点者的词义:1.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衰惫),则齿发去。2.风客淫气(阴阳之乱气),精乃亡。3.清阳发腠理,浊阴(此指五脏所藏的精、血、津液)走五脏。4.天食人以五气(臊、焦、香、腥、腐),地食人以五味。5.此四极(四肢)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6。脉反四时及不间脏(为传其所克)曰难已。7.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此指房事)喜怒。8.其清(指阴气柔和)者为营,浊(指阳气刚悍)者为卫。9.是人多痹气(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10.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指外界的虚邪与人体正气的虚弱)相得,乃客其形。二、填空题:1.第一个给《素问》作注者是 (南)朝,名叫(全元起)的人,其书名为(《素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风湿阴阳毒气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形证见焉。简析五脏之中,肝为木象,心为火象,脾为土象,肺为金象,肾为水象。五脏之气,  相似文献   

20.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和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其中,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老年病的特点是多脏气虚损,而肾虚是致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多因邪侵,出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一系列病理表现.因此补肾精益肾气是祛病延年的基本法则.把补肾精与调养五脏相兼顾,辨证要准,立法要稳,审因论补,扶正固本,慎施戕伐.并且要注重养生,通过机体调摄,动静结合,适度饮食,慎因寒暑,补摄营养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