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7-2338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252例患者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251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和护理是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效果,’总结经验使高压注射器在血管造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法69例患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先做test bolus试验,继而根据测试结果增强。结果69例患者中68例图像质量较佳,1例患者由于屏气不好,图像受呼吸影响出现伪影。结论高压注射器是3D CE MRA检查成功的关键,它的科学运用为3D CE MRA检查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 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 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体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43例患者进行对比CE-MRA,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4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和护理是CE-MRA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48例疑有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团注追踪3D CE-MRA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移床跟踪采集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结果48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成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和3D CE-CTA的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3D DCE-MRP)技术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对56例临床需了解门静脉及下腔静脉情况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扫描,其中门静脉形态正常25例,门静脉形态异常31例.使用高压注射器将Gd-DTPA造影剂经手背静脉注入血管,应用iPASS技术确定扫描延迟时间,所有图像分别进行数字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结果 56例均获得了清晰、立体的门静脉图像.25例门静脉形态、结构正常者3D DCE-MRP均能完整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5级以上的分支.31例门静脉形态、结构异常,其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6例(均显示门静脉及脾静脉扩张迂曲,其中12例显示增粗的侧支血管);肝癌13例,其中门静脉主干和(或)其主分支闭塞3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2例.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为新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成像效果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相仿,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可疑罹患下肢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依次行MRA、DSA造影检查;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价MRA图像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团注追踪法增强MRA检查,所有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均显示满意。MRA检出狭窄程度≥50%的血管(B类)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5%、98%,检出血管闭塞(C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9%。MRA对整个下肢动脉、腘动脉以上动脉和腘动脉下血管的评价均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3、0.96、0.91。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性疾病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欲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例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高分辨率磁共震(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所得原始图像资料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的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走行,其中19例患者共发现责任血管20根,术中证实与影像学检查所见吻合.2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发现为细小前下动脉压迫.结论 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在术前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可很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形态、走行及责任血管,对术前制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探查时间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在门脉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6例,门脉血栓形成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1例,无肝脏疾患者4例.用团注实验剂量法测定门脉峰值通过时间,确定扫描时间,Gd-DTPA用量为30ml,所有图像均用MIP法重建后观察门脉系统是否闭塞、狭窄及有无侧枝循环.结果门脉峰值通过时间为30~40s,CE-MRA对门脉系统各种病变显示清楚.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的门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