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炎症因子失衡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1名长期居住平原地区(海拔200 m),平均25岁,初上高原前身体健康,驻训6个月返回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症的男性官兵,在上高原前(Control)、返回平原第2天(d2)及第30天(d30)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80℃冻存,ELISA法检测上述返回人员血清中IL-17A及IL-10的含量。结果 d2及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较Control有显著增高(P<0.05),d30时间点IL-17A含量及IL-17A/IL-10比率低于d2时间点(P<0.05);d2及d30时间点IL-10的含量较Control有显著降低(P<0.05),但d30时间点IL-10含量高于d2时间点(P<0.05)。在Control、d2、d30时间点IL-10与IL-17A存在呈正相关(r1=0.948, P<0.05;r2=0.969, P<0.05;r3=0.972, P<0.05);IL-10与IL-17A在d2与Control间、d30与d2间的改变量呈负相关( r4=-0.793, P<0.05;r5=-0.756, P<0.05)。结论高原驻训部队返回人员机体中存在炎症因子失衡的现象,其程度随着返回平原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炎症因子失衡有所恢复,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对飞行员身心健康状态的影响及脱习服产生的主要医学问题.方法 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4天,对19名飞行员进行高原驻训后脱习服反应问卷调查;高原驻训1个月和返回平原后1周分别对11名飞行员进行影像学检查;高原驻训3个月返回平原后第2天,对6名飞行员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19名飞行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习服反应,其中84.2%的人认为高原脱习服对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11名飞行员肝左叶上下径减小(t=3.211,P<0.05).与驻训1个月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V5导联R波与V1导联S波之和明显减低(t=2.422,P<0.05).返回平原后1周,飞行员收缩期肺动脉瓣射血达最高所需时间较在高原时明显增加(t=3.854,P<0.05).高原驻训3个月,6名飞行员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尿酸、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胱抑素L1、补体C4和白介素-10明显高于参考值(t=2.601~7.537,P<0.05),免疫球蛋白A、转化生长因子β明显低于参考值(t=2.731、16.824,P<0.05). 结论 影像学、心电图和生化检查均证实高原环境对飞行员产生影响.建议进入高原前对飞行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返回平原后实施有效的医疗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韩麒智  周晨林  徐莉  刘蕾  鱼敏 《武警医学》2017,28(7):686-689
 目的 研究高原驻训人员与高原驻训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效果。方法 对海拔4300 m高原驻训120 d后阶梯下降返回平原的100名士兵,在返回3、10、20 d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对脱适应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返回平原10 d较3 d时,疲劳、头昏、精力不集中、失眠、胸闷、眩晕等6个症状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d时,症状缓解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纳差、便秘且手足麻木和腹泻,组间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特殊环境对短期驻训官兵身心造成的双重影响,在采取阶梯式下降返回驻地的同时要求快速脱习服,为此应制定早期群体综合干预、科学组织脱习服期间的训练,并对症状较重的官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地区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状况及趋势。方法对293名(年龄40~75岁,平均55.5岁)移居西藏拉萨地区(海拔3650m)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海拔2780m)5~35年,并在近2年返回平原地区的高原移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293名移居者中220名(75.1%)出现脱适应症状,涉及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自高原返回昆明(2200m)、北京(40m)、郑州(100m)三地的移居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1.0%、83.7%、82.4%,其中返回北京及郑州地区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返回昆明地区者(P<0.01)。移居高原20年以上组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发生率分别为69.2%、94.2%、93.3%,明显高于移居高原10年组(分别为47.5%、67.6%、66.7%)。拉萨地区移居者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8.8%、92.0%、89.7%,明显高于青海格尔木地区移居者(分别为48.8%、72.2%、72.7%)。结论高原移居者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差越大、在高原居住的时间越长、移居地海拔高度越高,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偏远高原与平原地区士兵职业倦怠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职业倦怠量表(MBI-GS)分别对偏远高原和平原地区士兵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偏远高原地区士兵职业倦怠检出率为10.8%,非常显著低于偏远平原地区士兵职业倦怠总体检出率的30.5%(P〈0.01);两地区职业倦怠中3个维度之间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偏远高原地区士兵的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去个性化均非常显著低于偏远平原地区士兵(P〈0.01)。二、三期士官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分值均非常显著高于义务兵(P〈0.01);三期士官的低成就感分值又非常显著高于一期士官(P〈0.01)。中专文化程度士兵的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高中文化程度士兵(P〈0.05,P〈0.01);大专、本科文化程度士兵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中专文化程度士兵(P〈0.05,P〈0.01)。结论:高原条件不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军衔和文化程度越高的士兵职业倦怠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人体进入高原,在长时间低氧低压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将发生功能或结构改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又将进行脱适应的重新调节,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和临床症状。久居高原返回居住地,机体的这一系列适应和脱适症过程,为高原医学工作者所关注。本项研究对脱适应症状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和脱适应反应自我保健调理的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海拔(3700m)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海拔1570m)区后脱适应期的心、肝、肾功能。方法对参加高原抗震救灾116天的92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9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速率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AT)浓度。结果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天检测,观察组α-HBDH、CK、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5天检测,观察组SLDH、α-HBD、CK、肌酸激酶同功酶、AST和AAT仍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rea接近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短期暴露可引起心肌和肝肾功血清学指标的显著改变,返回平原后有所改善,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需高度关注和加强防护,防止高原脱适应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性激素的变化。方法:对参加玉树(海拔3700m)抗震救灾116d后返回平原的613名官兵(观察组)在返回后的第2、15、30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放射免疫竞争法分析其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的浓度。未到高原的140名官兵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返回平原第2、15天T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第30天T含量略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返回平原第2、15、30天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返回平原第30天E2含量明显低于第2、15天的含量(P〈0.05),但第15天与第2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年男性高原短期暴露返回低海拔地区后,血清T水平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并出现过度重新调整现象,E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E2缺乏与骨质疏松相关,应避免过度训练引发骨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高原移居者久居高原返回平原后,开始三年为“危险期”,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症状不足以对人体构成危险。为了深入探讨脱适应阶段人体的反应,我们对626例在拉萨(海拔3680m)居住8~31年的高原移居者返回昆明、兰州、郑州,成都四地区后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本文报告对脱适应症状的分度、评分标准及相互比较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为在西藏拉萨地  相似文献   

11.
急进高原前后士兵体能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高原施工对士兵体能的影响,为制订高原施工卫生保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300余名士兵为对象,分别在进驻高原并,进驻高原2周后,返回营区后进行了体重,肌力,1000m跑测定。结果:经过2个月高原施工,返回营区50天后体重增加,背肌力下降,握力变化不大,1000m跑成绩下降,进驻高原2周未施工前,体重,握力增加,背肌力下降;结论:有力的卫生保障对高原施工部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原施工对士兵体能有一定的影响。返回平原后存在脱习服过程,低氧环境可能对背肌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某部士兵训练倦怠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急进高原前强化行为应激训练(简称"大强度训练")某部140名士兵,采用问卷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为士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以BMI、FPG、血脂为观察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训练倦怠的关系.结果 大强度训练后,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大强度训练前(P<0.01),士兵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BMI测量值显著低于大强度训练前(P<0.05);体质量超重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FPG水平较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FPG水平较低士兵(P<0.01);胆固醇水平较高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胆固醇水平较低士兵(P<0.01).回归分析显示,大强度训练前后身心耗竭、训练疏离与BMI、FPG、TC、TG存在线性关系(P<0.05).结论 大强度训练前后士兵身心耗竭与BMI、FPG、TC具有密切关系,而训练疏离与大强度训练前后BMI、TC、TG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6—2007年两次进入高原某地进行军事演练,伴随卫勤保障任务,通过在平原集结时之前,进行身体调整,加大训练强度,进入高原后,延长休整天数,进行心理干预,开展AMS知识的宣传教育,采用问卷、卫生队、卫生室进行病员登统计、个别问诊、检查的方法,了解部队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2006年9—10月份与2007年9—10月份两次进入高原人员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病率由21.6%下降为13.4%及住院率0.72%下降为0.48%,2007年9—10月份与2006年9—10月份重度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发病率都有所减低。结论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应调整进入高原的休整期,一般7d左右为宜,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官兵们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有效地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4种药物防治高原脱适应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高原脱适应的药物品种。方法对驻守海拔5170m一年的57名某部官兵,在返回平原(海拔1400m)前5天随机分为5组,分别口服银杏叶片(12人)、复方红景天胶囊(12人)、刺五加片(11人)、复方党参胶囊(11人)、炒面胶囊(对照组,11人),至返回平原第7天停药,共服药12天。采用高原脱适应症状调查表调查部队返回平原第2天、4天、6天的高原脱适应情况,并计算出每天的总得分。采用二级定量负荷踏阶运动实验评价受试者返回平原第7天的PWC170和台阶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高原脱适应症状显著减轻(P<0.01或P<0.05),且复方党参组明显优于银杏叶片组和刺五加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党参组和复方红景天组PWC170和台阶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复方党参胶囊和复方红景天胶囊防治高原脱适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对武警新兵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为指导高原地区军事、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在青海( 海拔约3000 m,大气压力60.49 kPa ) 和天津( 海拔约4 m,大气压力101.08 kPa ) 完成。受试者为武警某部新兵连战士,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平原籍平原训练组(对照组,60人)、平原籍高原训练组(A组,62人)和高原籍高原训练组(B组,38人)。所有受试者进行12周训练,训练强度相同。训练前和训练后第4、8、12周用XXG-E3 型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记录微循环功能指标,并对受试者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新兵血容量明显减少,以A组减少最为显著(P<0.05);B组半更新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平均滞留时间和半更新时间高于其他两组(P< 0.05);B组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A组襻周积分[(2.78±0.85)vs(0.93±0.34)]和流态积分[(1.33±0.34)vs(0.59±0.3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籍战士的微循环功能对高原训练适应性较强,平原籍战士高原低氧军事训练应当逐步增加训练量,以减少高原反应和微循环障功能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武警执勤部队官兵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定475名来自平原地带(海拔高度约50 rn),驻扎在海拔3600 ~ 4200 m高原地区6个月的武警某部官兵,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F-36,了解官兵的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精神健康状况;与423名从该地区撤同至相同平原后6个月的武警官兵健康状况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级别高原地区执勤官兵自测健康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8岁以上组、高中及高中以上组的总体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18岁以下组和初中及初中以下组;干部组(95.58 ±7.30)和士官组(89.86±12.91)均明显高于义务兵组(86.27±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地区部队官兵以上指标评分明显高于高原地区(P<0.05).结论 高原地区武警执勤官兵的总体健康良好,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级别的官兵健康状况不同.当脱离该环境后,其健康水平可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原脱适应者的血液学变化。方法:选取某部参加玉树抗震救灾任务110 d后返回平原的1 077人,分别于返回当日、第15天、第40天取手指末梢血;另取未到高原的健康人群133人为对照组,用KX-21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从高原返回平原的时间延长,各项检测值逐渐向对照组接近。结论:高原短期暴露人群从高原返回平原后,处于高原脱适应期的血液学指标恢复更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氧自由基改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23名官兵高原作业110 d后返回低海拔第1天、第15天采样,化学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计算SOD/MDA比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高原短期暴露后返回低海拔初期血中SOD和SOD/MD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前者呈降低趋势,后者呈增高趋势,第15天时与第1天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第1天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返回第15天Tei指数显著低于第1天水平,LVEF显著高于第1天水平(P<0.01)。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低海拔后存在着氧化损伤,氧化损伤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