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载录的《伤寒论》称《唐本伤寒论》,又称《孙思邈本伤寒论》。犹如《宋本伤寒论》又称《赵开美本伤寒论》一样。《孙思邈本伤寒论》与《赵开美本伤寒论》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均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与陈延之《小品方》著录的《辨伤寒》相关。《宋本伤寒论》受到世人高度崇信赞佩,关于它的研究已成滔滔江河之势,《唐本伤寒论》直至现在,对它的研究考证仅是涓涓细流,未被医家与学者周知。文章考证《千金翼方》成书时代及其流传,考证《伤寒辨》之特点与结构,比较《辨伤寒》与宋本《伤寒论》之异同。  相似文献   

2.
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到方药性能对比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充分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认为《伤寒论》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真实、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相似文献   

4.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无已,金·聊摄人,首次全文逐条注解《伤寒论》,开《伤寒论》注释之先河,尚有《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等著作。成氏注《伤寒论》一书,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多不同,究其原因,或许成氏注本,原来可能只名《伤寒论》,其他冠词及辍语,或系后人所知,故历代著录名称极多。现聊述如下:1 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已注《伤寒论》之书名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己注《伤寒论》之书名名目繁多,约有以下几种称谓:1 .1 《成无己伤寒论》 《宋史·艺文志》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卷。”《文渊阁书目》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部二册。…  相似文献   

5.
山田正珍生活于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是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达儒学之道,精研岐黄之学,尤好仲景之书,涵咏《伤寒论》20年,著成《伤寒论集成》。山田氏文字功底扎实,考证态度严谨,在考释《伤寒论》时广备众本,详加校勘;旁征博引,阐释字词之义;善从语法角度阐释仲景之意;吸收诸家成就,补亡先贤代表性注释,直抒己见;附录师生问答,释疑解惑,阐明医理;力求还原《伤寒论》之本来面目,通达仲景氏经旨。《伤寒论集成》是一部集注性质的注解《伤寒论》的论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施治的专书。从方剂学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部理、法、方、药贯穿在一起的方剂学佳作,为祖国医学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伤寒论》用药83味,载方113首,包括了汤、丸、散、膏、栓、灌肠等剂型。其辨证之准确,立法之得宜,制方之严密,用药之精奥,垂于千载,一直奉为医家之楷模。自明、清以来,《伤寒论》已被尊为“经典”著作,其方已被誉为“经方”。余不揣固陋,今就《伤寒论》方剂上的一些特点,予以讨论。运用《内经》制方理论的典范《伤寒论》由始至终没有直接引用《内经》之文,但其理、法、方、药皆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研究专著书目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文献,历代潜心研究者绵绵不绝,他们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各种有关文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伤寒论》研究专著”,通常称为“《伤寒论》注”。《伤寒论》共有多少专著,写专著的人又有多少,一直不大清楚,说百十家者有之,称二百余家者有之,言四、五百家者亦有之。这些不过是概略的估计,缺乏比较精确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12.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内经》约成书于春秋,《难经》成书于战国,《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三者相差不远。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则《伤寒杂病论》必当与内、难理论一脉相承,关系紧密。《伤寒论》之六经本质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伤寒论》学习者的最大障碍之一,因其莫可名状,难以理解,致使大多学者望而却步,变生遗憾。即便伤寒名家亦于此见解不一,多成各家之言。有关《伤寒论》六经本质与内、难之关联性亦屡遭质疑,甚至认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难毫无关联,乃仲景另出一独特辨证体系,岂不荒谬乎?此文旨在从《伤寒论》之精旨、原文与《内经》《难经》对照分析,明确《伤寒论》六经实乃源宗《内经》《难经》,以期为后学指引迷津,免生坎坷。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证治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后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自唐宋迄今,中外学者从事《伤寒论》之研究不下四百余家,有以经解经阐明六经证治之奥义的;有从经络、从气化、从脏腑、从八纲论六经的,  相似文献   

15.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16.
“摶”之俗体作“(搏)”,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搏”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搏”,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搏”,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相似文献   

17.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逐条注释《伤寒论》全文。明清时期,由于宋版《伤寒论》流传较少,而《注解伤寒论》加有注释,易读易解,遂成为明清时期医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读本,流传较广。此书除元代刊本外,明代亦有多种刊本。考诸史志书目,可知《注解伤寒论》明代刊本主要有:熊宗立种德堂正德己巳刊本、嘉靖二十四年汪济川刻本、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万历二十九年吴勉学刻本等。森立之先生对《注解伤寒论》版本进行了研究,认为熊氏种德堂刊本是据汪济川刻本而重刻。对此,冈西为人先生在《宋以前医籍考》中提出异议:“按《经籍访古志》云:如熊氏明德堂刊本,据汪刻而重刻者。所谓明德堂,种德堂之讹明矣。  相似文献   

18.
讨论宋本《伤寒论》“方”字使用的体例特点,明确指出了宋本《伤寒论》方例的功用在于统计书中的所载方剂之数目;宋本《伤寒论》方例的特点在于“方”字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并进一步通过对宋以前高继冲本、《千金要方》本、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的某些特点与宋本《伤寒论》方例的功用特点的对比分析得出宋本《伤寒论》方例的意义在于它是自古以来重方思想的一个小小缩影。  相似文献   

19.
运用"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哲学观念解析《伤寒论》方证辨证体系。以实际事例与后世《方剂学》、《内科学》相关内容相比较,阐述《伤寒论》方证变法,认为这是《伤寒论》历经千余年仍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后"字除表示常用之时间较晚与空间位置靠后而外,亦可表示作名词之肛门、粪便以及作动词之排便诸义。基于训诂学之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相关条文加以探讨,旨在明憭经典之本义,而益于明理与达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