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疑似病例脑脊液及血液中分离培养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健康携带者带菌调查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均为ST-11型菌株,属于ST-11/ET-37 complex高致病克隆系。3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全部耐药。 结论 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是由ST-11型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健康人群中也出现ST-11型W135型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W135群流脑在湖南省存在潜在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董梅  黄芳  周建军  吴疆 《疾病监测》2013,28(12):969-971
目的 了解北京首例输入性ST-11 complex 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分离的ST-11 complex 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学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鉴定,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检测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经细菌学、血清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血清群;porA为P1.5-1,10-8,fetA为F3-6;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表明,该菌株基因序列型(ST)为ST-2724,属于ST-11/ET-37克隆系;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P1.5-1,10-8:F3-6,序列型是ST-2724,属ST-11/ET-37克隆系,对常用抗菌药物尚未出现耐药现象。这是我国首次分离到的ST-11/ET-37克隆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为输入性,提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解流脑菌群在福建省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便采取防止措施.方法 我们于2004年-2012年对我省流脑病例咽拭子及脑脊液、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了流脑菌群的分布监测.结果 共分离了脑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从流脑病人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41株;分离到的70株脑膜炎奈瑟菌血清分布为A群27株(38.57%)、B群20株(28.57%)、C群22株(31.43%)、W135群1株(1.43%);对70株脑膜炎奈瑟菌做了药敏试验,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100%、头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新诺明78.57%、阿莫西林80%.结论 福建省流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征为多菌型并存着,菌株对于一些药物出现了耐药现象,有必要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徐征  朱兵清  高源  徐丽  邵祝军 《疾病监测》2014,29(9):688-692
目的了解我国血清不可分群(non-serogroupable,NG)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选取我国2005-2011年分离的104株血清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分群(A、B、C、W、E、X、Y、Z、H、I、L、K、cnl)方法,检测其ST序列群及基因群。结果 10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中,基因群分布为荚膜基因缺失菌株(capsule null locus,cnl)(36株)、B群(20株)、C群(14株)、W群(9株)、E群(9株)、X群(3株)和Y群(3株),余下10株未鉴定出基因群;未发现其他基因群菌株。MLST分型将104株NG菌株分为45种ST型,其中14种为新的ST型;17种ST型可归为7个序列群(65株);cnl菌株全属于ST-198序列群,B群和C群菌株以ST-4821为优势序列群,W群以ST-11和ST-174序列群为主。结论我国NG脑膜炎奈瑟菌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中ST-198序列群全部为cnl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 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  相似文献   

6.
董梅  赵剑虹  王恒伟  曾阳  黄芳  吴疆 《疾病监测》2014,29(2):98-100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PCR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自健康人群鼻咽拭子中分离的74株表型特征为不可分群的脑膜炎奈瑟菌,利用PCR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用PCR方法扩增脑膜炎奈瑟菌种属特异性基因crgA和A、B、C、W135、Y、Z、X以及29E不同群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确定不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以脑膜炎奈瑟菌crgA基因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74株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中,66株脑膜炎奈瑟菌crgA基因扩增阳性,检出率89.19%。66株菌株进行不同血清群的PCR分群鉴定,40株菌株(60.61%)可检测为不同的血清群基因型,B群27株,29E群7株,X、Y群各2株,C、W135各1株。结论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PCR基因分型研究对脑膜炎奈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梅  邵祝军  黄芳 《疾病监测》2016,31(8):633-637
目的 对我国第1株从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病原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的方法,对分离自肺炎病例的菌株进行鉴定、血清分群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基因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及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porA和fetA基因检测,进一步了解分离菌株特征,采用Etest方法对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 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的菌株,经以上实验确诊为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性基因ctrA和Y血清群特异基因siaD;porA为VR1.1-5,VR2.P10-4,fetA为F1-5;国际PubMLST网络数据库授予该菌株基因序列类型新编号ST-11039,属于ST-92克隆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国内首次报道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可能还存在类似病例,需要开展进一步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在我国已经流行,为科学评估脑膜炎奈瑟菌疾病负担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脑膜炎奈瑟菌(Nm)的同源性以及不同病例分离出Nm的相关性。方法对6例疑似流脑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以及对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分离菌进行氧化酶试验、血清学分群鉴定、糖原利用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试验。结果 6例疑似流脑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共分离出21株菌,均为Nm C群,5株为AH 1型,14株为AH 2型,2株为AH 47型。结论流脑病例分离出的Nm与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Nm完全同源,其中4例病例病原菌来自同一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019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分子溯源依据。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和10名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血清分群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液标本和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和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血清群均为B群,另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为不可分群。 药敏结果显示,3株菌株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美洛培南等敏感,对米诺环素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中介。 PFGE分型显示,3株菌的相似度为100%,MLST均为ST-5664型,属于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结论台州市人群中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起了感染病例,提示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特征的监测,为流脑感染病原菌的溯源调查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国200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病情况及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流行现状及特征,为加强预防控制流脑暴发流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上报资料、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对2009年流脑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0.05/10万,国家级监测点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76例);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42.14%和30.07%。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23.16%,B群占4.21%,C群Nm占65.26%;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0.87%,B群Nm占28.26%,C群Nm占22.83%;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5.51%,C群为65.71%。结论中国流脑C群Nm检出比例逐年增多,病例最多的安徽省已成为C群流脑病例为主;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安徽省阜阳市2020年1月某寄宿学校1例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分析,了解其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为及时有效阻止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WS 295—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采集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现场接种,及时保温运送至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同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开展种特异性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群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从病例血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共分离出13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W群,密切接触者菌株携带率为66.67%(12/18),PFGE分型显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92.60%~100.00%。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利福平、美罗培南、阿奇霉素、米诺环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中介,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 密切接触者和病例均检出W群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例为阜阳市首例W群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病原菌携带率较高,W群流脑存在流行趋势,应加强对其监测,及时采...  相似文献   

13.
詹亚惠  栾琳  张梦寒 《疾病监测》2018,33(8):640-643
目的 对2011 – 2016年江苏省苏州市分离于患者、健康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脑膜炎奈瑟菌(Nm)进行血清群鉴定,了解苏州市Nm的血清群及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分离到的33株Nm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PubMLST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等位基因谱型及序列型,采用Cluster 3.0分析菌株间的进化关系。 结果 33株Nm中B群占66.67%(22/33),W135群占24.24%(8/33),C群、Y群和未分群各占3.03%(1/33);2011年分离的3株W135群属于高致病性克隆系ST-11 complex/ET-37 complex,2012 – 2013年分离的B群5株属于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 complex。 结论 2011 – 2016年苏州市Nm主要以B群为主,W135群次之,基因型以多克隆系并存,出现高致病性克隆系ST-11 complex/ET-37 complex W135群和ST-4821 complex B群,提示应密切监测菌株型别,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主要黏附蛋白(Neisseria adhesion A,NadA)编码基因nadA的多态性特征,以期研究我国主要流行Nm菌株NadA蛋白的流行病学意义及NadA蛋白作为脑膜炎球菌蛋白疫苗候选蛋白研发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63-2012年间不同血清群代表性Nm菌株230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i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PCR、斑点杂交、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Nm菌株基因型特征、nadA基因分布的多态性及其基因序列特征,利用BioEdit、Mega 4.0等软件对nad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我国230株不同血清群的Nm菌株中,nadA+菌株55株,仅存在于ST-5 complex(序列群)的A群和ST-11 complex 的W135群Nm菌株中,B、C及其他血清群Nm菌株nadA-。nadA+菌株基因型以variant 3(V3)型为主(54/55),包括5种亚型(NadA V3.1~3.5),同源性高达99%以上。 结论 我国Nm菌株中,仅ST-5 complex的A群和ST-11 complex的W135群菌株存在NadA黏附蛋白,型别以variant 3型为主。B群菌株不含有NadA蛋白,variant 3型NadA蛋白不适合作为我国B群Nm(B meningococci,MenB)蛋白疫苗的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5.
单晓英  白爱英  刘尊玉 《疾病监测》2018,33(12):1004-1008
目的 分析2005 —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m)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Nm的分子分型进行研究,并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2005 — 2018年,共分离到130株Nm,涵盖A、B、C、W135、Y 5种血清群及不可分群(NG)。 130株Nm分为37种序列型(ST):2株A群分为2种ST,分别属于已知克隆群(cc)5和未知克隆群(UA);24株B群分为17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62及UA;39株C群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32及UA;54株W135群分为3种ST,分别属于cc11和cc4821;1株Y群为ST-92型,属于cc92;10株NG分为8种ST,分别属于cc4821、cc198及UA。 108株已知cc菌株中,cc11占48.15%(52/108),cc4821占45.37%(49/108);22株UA菌株包括18种ST,其中,15株B群具有10种ST。 结论 济南市2005 — 2018年分离的Nm ST型别分布呈现多态性,在NG和B群中尤为明显。 cc4821和cc11为两大优势克隆群,B群Nm呈现多克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鄂西北地区2008 – 2017年分离到的72株脑膜炎奈瑟菌(Nm)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对Nm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群,并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基因分群,用K-B纸片和E-test检测试纸条进行药敏试验;选取部分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结果 血清分群结果为B群14株、C群10株、W群3株、E群1株、不可分群44株。基因分群结果:B群33株、C群10株、W群3株、E群1株,其他及不可分群25株。70株Nm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酸、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氯霉素5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14%、21.43%、28.57%、98.57%和98.57%,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青霉素和利福平均敏感。17株菌株共有12种序列型别,其中12株菌株不能归入现有克隆群,其他5株属于CC4821(4株)和CC175(1株)。55株菌株分为48种不同的PFGE带型,带型相同的菌株其基因群亦相同。 结论 2008 – 2017年鄂西北地区分离的Nm菌株主要为B群;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酸和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MLST分型以CC4821为优势克隆。PFGE分型特征呈多态性,未出现优势带型。   相似文献   

17.
脑膜炎奈瑟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好  胡绪敬 《疾病监测》1996,11(11):405-407
本文就1966~1993年21个省市分离的218株A、B和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对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108株A群Nm中20株(18.5%)对SMZ耐药,其中17.3%的病人菌株,21.2%的带菌者菌株耐药;31株(28.7%)对ASP耐药。在101株B群Nm中40株(39.6%对SMZ耐药,其中43.3%的病人菌株和34.1%的带菌者菌株耐药,17株(16.8%)对ASP,10株(9.9%)对cF耐药。在9株c群Nm巾5株对SMZ,2株对ASP耐药。未发现Nm对Chl耐药。实验结果提示我们今后在流脑治疗和化学预防上应加强Nm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这有助于提高这些药物对流脑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