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医药》2021,52(1):123-129
目的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提高临床全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率,规范TPN的合理应用,保证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按照品管圈问题解决型的方法,对影响临床全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对策、实践检验,提高临床全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找出造成TPN不合理应用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关制度并优化流程。结论运用品管圈模式提高临床全肠外营养合理应用率(由65.22%上升为85.32%),改善全肠外营养液成品质量,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静脉途径供给病人所需要的营养素,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方法:通常利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肠外营养液,但因中心静脉输入较周围静脉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我科近半年新开展采用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结果:通过肠外营养增强了机体自身抵抗力。结论:通过肠外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效果良好,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胡霜久  马小庆 《河北医学》2008,14(3):306-308
目的:观察全营养混合液中加入胰岛素进行肠外营养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次,在全营养混合液中加入胰岛素进行肠外营养。对照组50例次,全营养混合液中不加入胰岛素。观察营养液输注前10min、输注后1h及10h两组各时段血糖值。结果:营养液输注前10min,治疗组血糖值为(5.41±1.07)mmol/L,对照组血糖值为(5.84±1.21)mmol/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μ=1.88,P>0.05)。营养液输注1h后,治疗组血糖值为(6.79±1.42)mmol/L,对照组血糖值为(7.84±1.65)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μ=3.41,P<0.01)。营养液输注10h后,治疗组血糖值为(6.68±1.05)mmol/L,对照组血糖值为(8.01±1.34)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μ=5.52,P<0.01)。结论:将胰岛素直接加入全营养混合液中输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患者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1] 达到对机体营养治疗的目的.而三升袋营养液正是将以上各种营养物质混合入袋后,输注人体,方便快捷,符合高龄危重患者所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肃梅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99-199
目的:通过循证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手术治疗的38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按序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组EN)14例与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TPN)24例。术后24小时分别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PN+EN组在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较T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应联合应用肠内营养,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30例行PICC置管辅助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被看做是研究对象,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入院并接受治疗和护理,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3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达到100%,无1例发生营养不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中应用PICC,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可以使对患者静脉造成的损伤减少,为匀速顺利地输送营养液提供保证,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附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2例老年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治疗。完全不能进食进给予全肠外营养,TPN所给氮量为(0.08±0.03)g.kg^-1.d^-1,非蛋白热卡为(99.96±18.9)kJ。kg^-1.d^-1,其中脂肪占非蛋白热卡的30%-60%,同时注意电介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的补充及基础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全营养混合液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蔡威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9为探索全营养混合液(TNA)经周围静脉应用合理性及了解脂肪乳剂在TNA液中的稳定性,测定了肠外营养液中各营养成分和按临床应用不同营养液配比的pH、渗透压;另用透视电...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双肽改善重度烧伤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后肠粘通透性的变化,研究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内营养对重度烧伤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烧伤总面积大于30%,Ⅲ度面积大于20%的患者加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安素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每组12例。伤后6小时内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液,两组营养供应是等氮等热卡的。GLN组在基本肠内营养液中加入粉剂谷氨酰胺双肽每天0.5g/kg。监测伤后1、12天血清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联合营养组(TPN+TEN),每组14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动态监测氮平衡变化,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5天联合营养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联合营养组术后第6天即达到正氮平衡,联合营养组与TEN组的累计氮平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N组术后早期(12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6例出现腹胀,其中4例伴腹泻,而TPN+TEN组采用术后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3次/min)后方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3次/min)开始为宜,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营养代谢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组)35例和肠外营养组(肠外组)33例,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蛋白和累积氮平衡水平、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免疫球蛋白lgG和IgM水平以及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不同营养支持6d后,肠内组血浆谷氨酰胺(422±54)μmol/L、累积6d氮平衡(30.3±24.0) mg/kg,lgG和lgM分别为(12.4±1.9)g/L和(1450±760)mg/L,均高于肠外组(均P<0.05);用药前后甘露醇/乳果糖比值的差值为0.036±0.019,高于肠外组的0.013±0.011(P<0.01);肠内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肠外组5例;肠内组的营养治疗费用低于肠外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代谢,维护其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7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组(HHPN+EN)43例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以及术后疲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TPN组CRP显著高于HHPN+EN组(P<0.05)。两组血清P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HHPN+EN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术后HHPN+EN组血清IgA、IgM显著高于TPN组(P<0.01);CD3+、CD4+/CD8+亦高于TPN组(P<0.05,P<0.01),CD8+则低于TPN组(P<0.05)。与TPN组比较,HHPN+EN组术后第7天疲劳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疲劳,营养支持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营养。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可能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联合营养组(TPN TEN),每组14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动态监测氮平衡变化,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5天联合营养组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联合营养组术后第6天即达到正氮平衡,联合营养组与TEN组的累计氮平衡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TEN组术后早期(12 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6例出现腹胀,其中4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全肠外营养液(TPN)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掌握TPN在临床科室的使用,以及接受营养支持的疾病分布情况。方法:对TPN处方按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科别、使用天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PN处方主要来源于ICU和普通外科不能进食的患者,并以中老年危重者居多,疾病分布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结论:TPN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可在全院推广用于需要肠外营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全肠外营养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全肠外营养液的配伍液后,考察其在室温下放置0、2、4、6、8、10、24 h后的微生物限度、外观,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时间点盐酸氨溴索的含量。结果: 24 h内配伍液无菌落发育,外观无显著性变化,且盐酸氨溴索在全肠外营养液中的含量也未发生变化。结论: 24 h内室温条件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全肠外营养液中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所选100例患者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总积分显著优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开展有效的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CLAB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ICU并经短期中心静脉导管(CVC)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共19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或双腔CVC。对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90例患者共出现CLABSI患者23例,累积感染率为16.96例/千导管日。共培养出菌株30株,其中G+菌15株、G-菌9株、真菌6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多发创伤、导管管腔、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均是发生CLABS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创伤〔OR=5.327,95%CI(1.772,16.013),P=0.003〕、肠外营养时间〔OR=3.185,95%CI(1.073,9.453),P=0.037〕是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谷氨酰胺〔OR=0.024,95%CI(0.082,0.716),P=0.0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肠外营养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且与多发创伤、肠外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密切相关,应加强CVC无菌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选择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全肠外营养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2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对肠外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肠外营养合并症及术后3个月内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癌抗原199(cancer antigen 199,CA199)的浓度变化。结果全肠外营养后第4、7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在第7天较前明显升高,仅出现1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术后3个月内复查血CEA、CA199未见升高。结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肠外营养处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住院患者病历中全肠外营养处方信息,对其肠外营养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322例使用全肠外营养的住院患者,本院肠外营养使用基本合理。营养处方分析发现存在补液量不足,糖脂比、热氮比不合理的情况,胰岛素用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结论开展肠外营养药物审方有利于减少不规范用药行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瑞军  邓红  朱军民 《甘肃医药》2010,29(4):399-40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按序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12例,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组20例。术后24小时分别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EN+PN组在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较T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PN应联合应用EN,逐渐过渡到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