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冠心病心肾阳虚证与非心肾阳虚证患者间动脉弹性改变情况,发现其动脉改变的特点,同时探讨冠心病心肾阳虚患者动脉弹性改变与心功能、心脏重构的关系,藉此初步阐释"心主血脉"的现代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99例,其中心肾阳虚型51例,非心肾阳虚型48例。以心超测定心功能、心脏重构指标及主动脉血流剪切率(SRs),同时检测动脉弹性指标,即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比较两组间动脉弹性的差别,并研究心脏功能与动脉弹性变化相关性。结果:与非心肾阳虚证组比较,心肾阳虚证患者NYHA分级高、EF低,Ea下降、E/Ea升高,左室收缩期、舒张期内径明显增大,提示其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伴随左室重构;心肾阳虚证组CAVI明显升高,提示动脉弹性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CAVI与NYH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ABI与NYHA分级呈显著负相关,ABI与EF成显著正相关,提示心脏收缩功能越低下,动脉弹性越差;此外,CAVI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年龄越大动脉弹性越差。结论:心肾阳虚证冠心病患者表现为心功能减退、心室重构的同时伴随动脉弹性的明显降低,动脉弹性减退与心功能下降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血瘀证患者50例,非血瘀证患者24例。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以及血小板比容(PCT),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冠心病血瘀证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果血瘀证组PT、INR明显小于非血瘀证组(P0.05)。两组血小板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血瘀证与PT、INR有相关性(P0.05)。INR是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关系密切,表现在PT缩短,INR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心病血瘀证积分分为血瘀证组(n=118)和非血瘀证组(n=62),选取同期非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MHR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HR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HR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能力。结果:血瘀证组MHR水平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P<0.01),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之间M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HR是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03,95%CI为0.826~0.988,P=0.026)。ROC分析表明,MHR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最佳截止值为14.15,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68.6%[曲线下面积(AUC)0.609,95%CI为0.521~0.696,P=0.017]。结论:MHR是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脂质驱动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形成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脂谱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琛  马晓昌 《北京中医药》2010,29(6):427-428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非血瘀证与血脂谱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血瘀证184例、冠心病非血瘀证150例,采用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空腹12 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单项血脂水平和血脂比值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血瘀证组HDL-C显著低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1);冠心病血瘀证组的TC、LDL-C显著高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5);T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血瘀证组LDL-C/HDL-C显著高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5);两组间TG/HDL-C、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较非血瘀证血脂谱变化更为明显,血脂谱的变化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血瘀证单核细胞凝血与纤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促凝活性(PC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及其抑制物 (PAI- 1) 活性 ,研究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凝血 /纤溶活性改变及其在发病中的意义。 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 ,其中血瘀证组 3 0例 ,非血瘀证组 50例 (包括痰浊证 2 7例 ,气滞证 2 3例 ) ,健康对照组 2 0例。结果表明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 PBMC PCA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和正常对照组 (P<0 .0 1) ;但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 PBMC的 PAI-1活性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血瘀证患者 PBMC的 t-PA活性显著低于非血瘀证组 (P<0 .0 1) 。故得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单核细胞促凝活性增高 ,纤溶活性下降 ,上述凝血 /纤溶改变可能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单核细胞已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冠心病血瘀证和50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hs-CRP,同时检测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指标。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hs-CRP、ET/NO、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非血瘀证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血瘀证患者NO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s-CRP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考察冠心病和肝硬化血瘀证患者与同病非血瘀证患者代谢组学的差异情况,探讨冠心病和肝硬化血瘀证患者"异病同治"的客观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联用技术,对冠心病和肝硬化血瘀证、阴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清样本(各15例)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结果 (1)差异比较:对比分析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组,寻找并鉴别了40个冠心病血瘀证的可能差异代谢物;对比分析肝硬化血瘀证组与健康组,寻找并鉴别了38个肝硬化血瘀证的可能差异代谢物。对比分析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冠心病阴虚证组样本,寻找并鉴别了21个血瘀证的可能差异代谢物;对比分析肝硬化血瘀证组与肝硬化阴虚证组,寻找并鉴别了10个血瘀证的可能差异代谢物。(2)共性比较:对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组鉴别出的40个血瘀证可能差异代谢物和冠心病血瘀证与阴虚证鉴别出的21个血瘀证可能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排除阴虚证相关代谢物,最后确定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代谢物18个;对肝硬化血瘀证组与健康组鉴别出的38个血瘀证可能差异代谢物和肝硬化血瘀证与阴虚证鉴别出的10个血瘀证可能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与肝硬化血瘀证相关的代谢物10个。对冠心病组和肝硬化组鉴别出的血瘀证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排除和冠心病及肝硬化疾病本身发展程度相关代谢物,最后确定与血瘀证相关的代谢物7个。结论琥珀酸、柠檬酸、3-羟基丁酸、谷氨酰胺、组氨酸、N-乙酰糖蛋白和氧化三甲胺7种内源性代谢物为血瘀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示血瘀证患者存在能量代谢、脂代谢方面的异常,可增加氧自由基,促进血管收缩,同时可引起肾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果表明,冠心病组的β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Ⅳ因子(PF_4)值高于健康人组,以急性心肌梗塞更为明显。46例冠心病患者中,27例兼血瘀证的βTG和 PF_4明显高于19例非血瘀证,提示冠心病的βTG 和PF_4升高与血瘀证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组的血瘀证发生率较非急性心肌梗塞组为高。βTG 和 PF_4升高与气阴虚、气阳虚证无相关,而其他疾病组中血瘀证者的βTG 和 PF_4也较非血瘀证为高。故βTG 和 PF_4增高是血瘀证较为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后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了解丹参多酚酸盐对患者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国20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中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年龄在18~80岁,纳入有中医诊断患者(1088例)为研究对象,从该人群中分别提取用药前后有两次测量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7项理化指标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将患者分为2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用药前后七个指标的变化率。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比积的变化率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平衡61个混杂因素后,2组PCT、PLT、PDW三个血小板个指标的Logistic回归显示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未发现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药后三个血小板指标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同证型患者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意义,比较代谢参数并探讨血瘀证患者纤溶系统失衡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30例和非血瘀证组50例(包括痰浊组27例,气滞组23例);设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检测血脂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PAI-1活性显著增高,与非血瘀证组(痰浊组,气滞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非血瘀证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差异(P<0.05).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t-PA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PAI-1与胆固醇(T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54(P<0.05).结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血瘀证形成的病理改变之一,血脂增高是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纤溶活性降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将30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接受"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血瘀证辨治方法,疗程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包括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和次要指标(包括硝酸甘油停减情况、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液流变性各指标及其降低值)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253例患者进行评价分析,试验组127例,对照组126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降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心绞痛计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液黏度(120.0 s-1)降低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基于"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较常规血瘀证辨治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形成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名,其中血瘀证组60例和非血瘀证组50例。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及其表面膜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血小板膜糖蛋白Ibα、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微粒及其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并与血瘀证存在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27、0.294、0.200、0.218。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血小板微粒的黏附、聚集、促炎症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积慧  何军锋 《新中医》2004,36(4):77-78
目的探讨ET、A-II及其基因表达与兔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相关性,从分子水平探讨"胸痹血瘀证"的证本质.方法以冠心病血瘀证兔为实验对象,设立冠心病组、血瘀证组、空白对照组;引入内皮素(ET)和血管肾张素II(A-II)及其相关基因在心脏的表达为其客观指标.结果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的血浆ET和ACE含量均增高(P<0.05,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ET和A-II基因表达均增强(P<0.05,P<0.01).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中ET、A-II显著增高,这与该证型ET和ACE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一致,提示冠心病血瘀证与相关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3,34(3):290-29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一步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痰浊证及其他证型(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前1周左右,行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痰浊证和血瘀证组颈动脉病变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浊证和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证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提供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及其他证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血瘀证39例患者血浆DD、vWF改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血瘀证患者血浆D-2聚体(DD)、血管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冠心病血瘀证实质。方法:选择冠心病血瘀证患者39例和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3l例,健康组2l例,观察比较各组DD、vWF的变化。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DD、vWF。高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和健康者,从分子角度提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存在着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和内皮细胞受损,提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是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损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俊文 《河南中医》2016,(3):437-438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芪苈强心胶囊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结果:对照组中瘀血阻滞证有效率54.35%,气虚血瘀证有效率44.0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0.47%,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中气虚血瘀证有效率62.50%,气滞血瘀证有效率44.19%,瘀血阻滞证有效率40.43%,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对照组瘀血阻滞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气滞血瘀证、瘀血阻滞证(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瘀血阻滞证冠心病疗效显著,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与痰浊瘀阻3种常见证型间凝血指标以及心脏彩超的差异及意义,为临床冠心病中医分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收治至今的12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和痰浊瘀阻组,检测各组患者凝血及心脏彩超指标,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T活动度在3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 0. 05),组间比较痰浊瘀阻组显著高于气虚血瘀组(P 0. 01)和气滞血瘀组(P 0. 05);左房前后径在3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 0. 05),组间比较气滞血瘀组显著低于气虚血瘀组(P 0. 05)。其余指标在各组间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3种中医证型的冠心病患者中,痰浊血瘀组PT活动度最高,提示其形成血栓的风险高于其他两组。气滞血瘀组病人的左房内径最小,提示其心脏扩张程度略轻于其他两组。本研究结果提示,PT活动度与心脏左房前后径两个指标联合检测可以做为鉴别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5例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他汀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六君子汤合丹参饮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虚积分和证候积分、支架再狭窄率以及血瘀积分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和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等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瘀证积分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均O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气虚证积分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并且该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瘀证积分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均P0.05)。治疗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1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15%(χ~2=9.374,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23%(χ~2=11.444,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取六君子汤合丹参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和细胞水平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及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冠心病血瘀症和非血瘀证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PA、PAⅠ-1活性,研究并比较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和单核细胞水平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意义。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0例,非血瘀证组50例(包括痰浊证27例,气滞证23例),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PAⅠ-1活性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PBMC PAⅠ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血瘀证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0例冠心病血瘀证和69例正常对照组的患者,分别测定Hs-CRP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血清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血瘀证组高Hs-CRP水平发生率远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隐性炎症,Hs-CRP检测对了解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治疗、转归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