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日本《伤寒论》派腹诊与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内容较为丰富,已初具规模。日本汉方医腹诊的流派之一——《伤寒论》派腹诊即由此而发展形成,延用至今,在日本汉方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中医腹诊在我国中医临床辨证中所占比重较小,为总结整理出较为完整实用的中医腹诊法,笔者按日本《伤寒论》派腹诊的理论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腹诊,是中医诊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中已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床。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界,从十六世纪开始提倡腹诊,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伤寒派"腹诊,主要以三指探按法、覆手按压法及抚循法手法,在腹部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腹诊作为"伤寒派"的一种主要诊察方法,对于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腹诊法是中医临床诊察手段之一,源于《内经》、《难经》,至《伤寒杂病论》集成而规范,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条文,有腹部状描述者约占28.6%,其中,《伤寒》占30%,《金匮》占27.2%.鉴于目前中医临床多重舌脉而轻腹诊,从而降低诊断可靠性的情况,本文拟就仲景腹诊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梳理成文,以切磋于同道.腹诊法是通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触等方式全面观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一种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四诊体系中的子系统.运用此法可了解腹部之色泽形态、软硬张力、腹壁厚薄、胀凹疼痛、振水腹鸣、动悸症瘕、寒温不仁等,推知淤、血、气、水之病变及寒热虚实之  相似文献   

4.
中医"腹诊"历史悠久,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有系统论述。医者通过腹诊所得到的客观体征与患者所描述的主观感觉可统称为腹证,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临床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临床上,通过辨识腹证,构建方证与腹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则可以指导临床经方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凌 《北京中医》2011,(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中医腹诊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日本汉方医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形成了“伤寒派”腹诊。“伤寒派”腹诊法相对客观,尤其对于诊查气、血、水异常及兼夹时更有优势,且可一定程度上提示处方用药。而男科疾病恰有多郁、多瘀、多痰及相兼同病等特点,“伤寒派”腹诊法用于常见男科疾病诸如不射精、阳痿、早泄等的辨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腹诊在中医诊断学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从腹壁张力触诊在《伤寒杂病论》腹诊中的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腹壁张力较客观反映了六经病脏腑病变规律,从腹壁张力触诊可司外揣内,从腹壁张力归经辨病位、从张力高低辨病性,依据腹壁张力变化来源及原因采用相应治法,为中医腹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日本汉方腹诊发展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法,对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结果:日本汉方腹诊和中医腹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日式腹诊理论与方法,并且出现了多种流派和腹诊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难经派"的《诊病奇亻亥》、"伤寒派"的《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结论:可以借鉴汉方腹诊发展规律,发展中医腹诊。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腹诊与方药相结合,开启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直到清代,名医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注重腹诊法,俞氏学习前代名医关于腹诊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感悟,所编纂的《通俗伤寒论》中有专章讨论腹诊,观点独到,颇有特色,被后人称为"集腹诊之大成"。  相似文献   

12.
一、序言 医家诊病,譬如兵家侦敌,既不厌方法之多,亦不厌情况之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医临床诊法,向为望、闻、问、切四诊,而切诊唯寸口脉走尚。至于腹诊国内使用者甚少,故腹诊乃盛行于日本汉医。脉诊虽是临床各科不可缺少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诊法,但不可讳言脉诊亦有其局限性,故汪机有《矫世惑脉论》之作,李时珍有“上士欲会其全,非被四诊不可”之论,诊病的客观需要,要求诊法必须详而且备。所以,研究仲景腹诊,乃为发展中医诊断学不可缺少的一课。 中医腹诊,滥觞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约略计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道  相似文献   

13.
张英英 《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诊。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历代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的内容之一。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医妇科腹诊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丰富了诊法技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腹诊法是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的方法。腹诊之道,源远流长,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皆有论述及相关诊察方法的记载。黄煌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载,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对经方研究建树颇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匪浅,黄煌  相似文献   

16.
腹诊肇始于我国,《内经》发其端。除了《灵枢·水胀篇》有“按其腹”以别水肿、腹胀、臌胀的明训,在《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及历史文物中,也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追溯腹诊的源流,例如四川宝顶石窟的宋代雕刻:“张仲景腹诊图”,不仅可以证明腹诊在汉代经常被应用,同时也说明直到宋代,腹诊仍然受到重视。宋、元以后,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患者也不愿脱衣露体,深恐有伤大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切诊偏重于向脉学方向发展,而腹诊则日渐冷落了。与此相反,中医自唐代  相似文献   

17.
<正> 诊腹法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查腹部,以了解内脏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简称“诊腹法”。诊腹源自《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诊腹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诊腹法雏型。晋唐以降,由于封建礼教的影  相似文献   

18.
韩宇霞 《新中医》2007,39(8):98-99
腹诊是中医四诊体系中的子系统,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胸腹部的感觉,按压胸腹并结合望、闻诊,来判断体内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腹诊起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医药在癌病治疗中的介入,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医药的应用要依托于辨证论治,而中医的特色及其生命力在于辨证。辨证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的灵魂,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传统的脏腑辨证存在复杂多元性,所以方证对应时有偏离。近些年,田雨青医师门诊收治了大量的癌病患者,且以肺癌居多。在诊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应用伤寒派腹诊,重参腹诊之象抓主症,依据腹诊用经方,疗效非常显著。特别举例重大疾病-肺癌脑转移来说明腹诊与经方的对应思路,目的在于开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腹诊的临床价值,在四诊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重参腹象来指导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腹诊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多有论述。腹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组成部分,在胃肠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用中医腹诊,结合平脉辨证及现代诊疗手段(如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数字胃肠造影、超声波等),指导临床常见胃肠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颇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