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各参数的变化,探讨DNS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动物模型,对照组和DNS组分别进行1H-MRS检查及血清SOD活性和MDA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S组额叶及颞叶海马CA1区NAA/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Cho/Cr及Lac/Cr显著升高;DNS组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自由基参与了DNS的发病,可能通过损伤神经元膜结构和功能引起脑内NAA、Cho、Lac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151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与CO中毒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脑电图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迟发性脑病组以精神智能障碍、锥体外系症状多见;头颅MRI检查迟发性脑病组以双侧对称性改变为主要特征,合并脑梗塞组主要为急性缺血灶表现,为非对称性;脑电图检查迟发性脑病组有明确的脑电图异常改变。提示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早进行治疗与干预,减少合并症及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很好地反映DEACMP脑组织中含水量的变化如脑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及临床进展评价。本文主要对MRI及功能性MR技术在DEACM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一段时间(假愈期)后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谓之急性 CO 中毒迟发性脑病。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率各家报导差别较大。我院自1986年12月至1988年3月间收治急性重度 CO 中毒44例,其中发生迟发性脑病者11例,现就这组病例临床资料,对迟发性脑病之易发因素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脑海马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O中毒组,采用腹腔注射CO法染毒,首次染毒剂量为120 ml/kg,每隔4 h注射一次,剂量为60 ml/kg,共3次;对照组以同种方法和剂量注射空气。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鉴定迟发性脑病组大鼠,通过在体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观察脑海马区DA及其代谢产物末次染毒后及迟发性脑病期的变化特点。结果腹腔注射CO末次染毒后,大鼠脑海马区DA水平增加,其代谢产物明显减少;4~6 h以后,随着血中CO水平下降,上述变化亦逐渐消失,11 h左右大致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出现迟发性脑病的大鼠海马区DA水平再次明显增加,其代谢产物水平则再次明显降低。结论急性CO中毒及CO迟发性脑病均可见DA及其代谢产物出现异常变化,推测此种变化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有关,具体细节仍需进一步研究澄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CT改变。方法:将我院收住院的2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病人的临床与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常发生于病后2周~4周,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头部CT的特征表现是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融合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经2周~3周可逐渐消退;如脑缺氧持续时间长,水肿消退后可留有不同程度的脑白质变性坏死灶及脑皮层萎缩。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如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作头颅CT检查对诊断迟发性脑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er acute CO Poisoning,DEACMP)指急性CO中毒经抢救病情已好转或恢复,历时数日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以后再次出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广泛性脑功能障碍,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生活上与生产中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逐渐增多,临床上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也日渐常见;了解DEACMP的脑电图特征,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为此我们分析了1999年11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的45例DEACMP患者脑电图和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诊断本例的诊断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急性 CO 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急性 CO 中毒病人经急救治疗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障碍者。文献记载,“假愈期”一般为2~60天,最长者可达90天。本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常于假愈期后,或有诱因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单胺氧化酶B(MAO-B)及DA系统变化在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neruopsychologic sequelae,DN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O法制备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利用阿朴吗啡诱导旋转实验鉴定DNS模型,分析不同模型脑组织纹状体DA系统、MAO-B活性变化。结果急性CO中毒后纹状体MAO-B活性即明显降低,仅为对照组水平的43%;同时用清醒动物脑微透析实验观察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变化发现,CO中毒后1 h DA浓度即增加,其代谢产物则明显降低,提示急性CO中毒早期DA代谢显著降低;中毒14 d后DNS模型大鼠纹状体MAO-B活性显著增加,为对照组活性的1.7倍,DA浓度则显著降低,仅为对照组的29%,代谢产物浓度明显增加,提示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DNS模型脑纹状体MAO-B活性显著升高,DA代谢明显增加。结论急性CO中毒DNS大鼠脑纹状体MAO-B活性可异常升高,加速DA代谢,影响DA神经系统保持锥体及锥体外系运动协调功能,同时生成的大量DA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作用,可进一步加重脑循环...  相似文献   

10.
张大军  王红敏  吴秀娟 《职业与健康》2010,26(17):2028-2029
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恢复,在急性期的意识障碍消失后经2—60d的“假愈期”又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锥体外系、椎体系功能障碍。由于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最易出现此类症状。我院1997年1月-2009年5月共经治了68例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老年患者。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白蛋白对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脑脊液 (CSF)免疫球蛋白 (Ig)和白蛋白 (Alb)对病毒性脑膜炎 (VM )、结核性脑膜炎 (TM )、化脓性脑膜炎(PM )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VM 5 3例 ,TM 40例 ,PM 14例患者CSFIg和Alb的含量。结果 IgG、IgM和Alb在TM和PM中均显著高于VM组 (P <0 0 0 1) ,且以PM升高最明显 ,但TM和PM间 ,Alb及比值变化无显著性意义 ;与VM相比 ,TM以IgG变化最突出 ( 75 %) ,PM以IgM变化为显著 ( 78%) ;Alb在TM和PM升高比例最高 ( 10 0 %)。PM 14例中有 12例 ( 85 .7%)、TM 40例中仅 6例 ( 15 %)符合典型CSF常规和生化改变。如果把CSFAlb >3 0 0mg/L和IgG >61mg/L作为条件 ,则TM的诊断阳性率达 3 8/ 40 ( 95 %)。结论 TM和PM血脑屏障的破坏明显大于VM ,CSFIg和Alb的含量检测弥补了CSF常规分析的不足 ,有助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山东省克山病患者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血管内皮功能,探讨二者与克山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57人、病区健康人34人、非病区健康人36人,分别采集清晨空腹外周血按试剂盒要求检测血清及红细胞GSH—Px、SOD、LPO、LT、NO、NOS含量及活性。结果 ①病区人群红细胞GSH—Px活性较非病区健康人明显降低(P<0.01);RBCSOD含量也较非病区健康人明显减少(P<0.01)、RBCSOD活性减低(P<0.01);②克山病患者血清LPO含量明显升高,与病区和非病区健康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区健康人又较非病区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③克山病患者LT、NO和NOS含量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且慢型克山病患者与潜在型克山病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的红细胞抗氧化功能明显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二者在克山病发生发展中存在某种联动关系,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3.
王庆广  朱祖福 《职业与健康》2011,27(13):1552-155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颞肌、咬肌外感受抑制试验(ES)检测紧张型头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紧张型头痛和30名正常志愿者利用肌电图(EMG)刺激眶下神经进行ES试验,检测颞肌、咬肌的潜伏期和时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紧张型头痛患者的第2抑制期(ES2)潜伏期延长,时限缩短现象。经t检验,紧张型头痛组左右侧颞肌和咬肌EF2潜伏期、左侧颞肌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咀嚼肌外感受抑制试验对紧张型头痛具有诊断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托泊替康在复发性卵巢癌化疗中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成本效果,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5年)等多个数据库资料及互联网相关文献,并用手工检索相关领域的杂志,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有关托泊替康与其他药物相比较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文献检索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RCT共4个(9篇文献),包括病人1032例,其方法学质量等级为A或B.通过评价:关于托泊替康在复发性卵巢癌的二线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推荐用于耐药性、难治性的卵巢癌,选用治疗效果足够、毒性可以耐受的5天静脉滴注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异位妊娠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的发病日趋年轻化,剖宫产率增加致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显著增加,使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旨在探索更为安全、简便、有效、低毒且能保留生育功能的异位妊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异位组织、在位内膜中的变化及其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卵巢异位组织及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根据CD34在血管中的表达计算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3组比较H=31.02,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受月经周期影响,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正常内膜中两组比较P=0.001,卵巢巧克力囊肿中两组比较P=0.017,均P<0.05)。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加(H=79.13,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泌期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增生期(正常内膜中两组比较t=5.2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二者密切相关(r=0.73)。结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增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密切相关,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烯腈(ACN)对男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全面评价ACN生殖危害,为保护工人及子代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112名职业性接触ACN的男工为接触组,同时选择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相近的128名不接触ACN男工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其血清中睾酮(T)、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LH)和雌二醇(E2)浓度。结果接触组男工血清中T和FSH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H和E2浓度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当按车间分组时,ACN浓度较低的溶剂车间的男工血清中T浓度高于其他3个车间,但差异无显著性。当接触组按个人累计外接触剂量(包括吸烟)分组时,接触组男工血清中FSH和T浓度随接触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外接触剂量≥50g时,T浓度明显降低(P<0.05),E2浓度明显升高(P<0.05);当外接触累计剂量≥100g时,血清中FSH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CN及其代谢产物(CEO)能诱导男工血清中FSH、T和E2水平发生改变;提示,接触ACN可能对内分泌功能和睾丸中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有损伤,从而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智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呼吸机智能化的机械通气及呼吸模式进行技术分析。并从理论上探讨智能化机械通气的完善通气技术。提出现代呼吸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中血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探讨SOD、GSH-Px、MDA是否可以作为混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接触不同浓度混苯的作业人员以及对照组的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由专业人员进行血样、血清采集及化验。结果在血液系统各个指标还未发生变化的时候,血清学指标SOD、MDA、GSH-Px已经出现异常。结论血清学指标SOD、MDA、GSH-Px可以作为混苯作业工人机体适应性改变和代偿性反应的早期敏感的生物监测指标之一,也可考虑作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工作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中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的意义。方法:对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铁、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并把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中这四项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铁明显降低(P<0.01);铁蛋白明显升高(P<0.05);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清铁浓度降低、铁蛋白浓度升高与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一样,可作为患者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而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与细菌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