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葱葱  杜垚强  连春微  田心毅  李军 《浙江医学》2016,38(22):1804-1807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死亡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0~14岁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死亡患儿(57例)及非死亡患儿(114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BMI、ASA分级、是否早产、手术方式、手术类别、体温、血氧饱和度(SpO2)、是否饱胃、手术时间、手术次数、WBC、是否贫血、是否低白蛋白、是否凝血功能异常及是否血电解质异常共17项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确定死亡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系统。结果多因素回归确定非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1岁,BMI<15kg/cm2、ASA≥3级、SpO2<96%、饱胃、凝血功能异常(均P<0.05)。非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死亡发生的风险评分系统如下:年龄<1岁(14分),BMI<15kg/cm2(17分),ASA≥3级(30分),SpO2<96%(22分),饱胃(16分),凝血异常(27分)(P<0.05或0.01)。根据方程绘制ROC曲线,所对应的非心脏手术患儿发生死亡的风险得分为30.5分,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89.5%。如患儿得分>30.5分,则围术期死亡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结论非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死亡的预警评分系统简单易行,结果可靠,可为围术期死亡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虹  张宇  苏震 《浙江医学》2018,40(2):159-162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关节置换术后发生AK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238例,筛选出所有术后发生AKI的患者,以未发生AKI的患者为对照,按1:3配对。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关节置换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关节置换术后发生AKI的患者共71例,发生率为2.2%。高龄(OR=1.055,95%CI:1.014~1.098)、BMI高(OR=1.384,95%CI:1.147~1.670)、高血压(OR=6.646,95%CI:3.251~13.587)、术前肾功能异常(OR=8.594,95%CI:2.934~25.168)、围术期输血(OR=4.458,95%CI:1.578~12.597)是关节置换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高BMI、高血压、术前肾功能异常、围术期输血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应警惕发生AKI,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非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根据围术期心脏骤停与否分为心脏骤停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非心脏手术患者559 502例,其中心脏骤停50例,心脏骤停发生率为0.89/万,因心脏骤停死亡13例,死亡率为0.23/万。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占7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OR=3.146,95%CI:1.533~6.491,P=0.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 ASA)Ⅲ级及以上(OR=6.894,95%CI:4.320~12.282,P=0.001)、全身麻醉(OR=1.127,95%CI:1.055~2.593,P=0.001)、多处手术部位(OR=6.181,95%CI:3.182~10.641,P=0.000)、夜间手术(OR=2...  相似文献   

4.
张汪平  孙建光  吕伟光  孙勤丰 《浙江医学》2022,44(10):1110-1111
目的探讨狭颅症患儿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7例狭颅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欠佳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27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预后良好18例,预后欠佳9例。预后欠佳组早产儿比例、颅内压增高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骨缝闭合类型、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15.465,95%CI:1.109~215.673)、颅内压增高(OR=23.678,95%CI:1.531~366.109)是影响狭颅症患儿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产、颅内压增高是狭颅症患儿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93例患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正常组和障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93例患儿中,男60例,女33例,年龄0~15岁,平均(4.4±3.7)岁,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33例,发生率35.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的HCT越低(OR=0.898,95%CI:0.831~0.971,P=0.007)、PLT越低(OR=0.984,95%CI:0.973~0.994,P=0.003)和PT越长(OR=4.524,95%CI:1.956~10.467,P=0.000)的患儿,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越大。结论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患儿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较常见,术前HCT和PLT降低、PT延长是患儿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管敏武  王新东  章建飞  胡国平  严玉金  余建军  励勇 《浙江医学》2018,40(21):2357-2359,236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2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颅脑外伤术后3周有43例(15.2%)患者头皮切口愈合不良。年龄>60岁(OR=2.710,95%CI:1.423~5.232)、双侧开颅手术(OR=2.946,95%CI:1.046~8.275)、颞浅动脉损伤(OR=10.201,95%CI:2.613-41.129)、骨瓣去除(OR=13.369,95%CI:3.107~36.275)是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48h(OR=0.463,95%CI:0.372~0.964)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高龄、双侧开颅手术、颞浅动脉损伤、骨瓣去除的患者,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要预防头皮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头皮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徐光泽  陈治奎  林海燕 《浙江医学》2021,43(10):1037-104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择期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65例,以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分为HbA1C≤7.0%组及HbA1C>7.0%两组。以肌钙蛋白I(cTnI)为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量化指标,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第8、16、24hcTnI值,取术后3次检测最高值,比较两组术后cTnI异常升高情况,分析术前HbA1C水平与围术期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HbA1C>7%组(共313例)围术期心肌损伤(cTnl阳性)发生率为58.8%,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34.5%,高于HbA1C≤7%组(共352例)的46.7%和25.9%(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高HbA1C水平增加术中心肌损伤(OR=1.66,95%CI:1.18~2.23,P<0.05)及心肌梗死的风险(OR=1.62,95%CI:1.18~2.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HbA1C≤7.0%组,HbA1C>7.0%组围术期心肌损伤风险增加28%(OR=1.28,95%CI:1.04~1.72,P<0.05),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0%(OR=1.30,95%CI:1.03~1.59,P<0.05)。结论HbA1C水平为围术期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糖控制不佳增加择期PCI术中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与代谢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学确诊为前列腺癌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危险因素分级标准分为低中危级69例,高危级33例。收集患者年龄、BMI以及入院时血压、空腹血糖(FBG)、TG、TC、LDL-C、HDL-C等临床资料,分析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前列腺癌危险因素低中危级患者BMI、TG、HDL-C均明显高于高危级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BG、TC和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OR=0.901,95%CI:0.817~0.994)、TG(OR=0.761,95%CI:0.598~0.969)和HDL-C(OR=0.854,95%CI:0.761~0.959)是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的影响因素。结论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与代谢相关因素BMI、TG及HDL-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王海英  叶欣  付燕  刘妍  王聪  刘志伟 《北京医学》2022,(10):876-880+887
目的 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的新发髋部骨折患者3 8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既往病史及并发症。随机抽取70%的患者作为建模集,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风险预测模型;余30%的患者纳入验证集并代入预测模型,进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 建模集共纳入2 668例患者,其中输血1 107例(41.5%)、未输血1 561例(5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479,95%CI:0.389~0.591,P=0.000)、年龄越大(OR=1.038,95%CI:1.025~1.052,P=0.000)、股骨粗隆间骨折(OR=0.037,95%CI:0.024~0.058,P=0.000)、内固定术(OR=0.192,95%CI:0.125~0.296,P=0.000)、泌尿系统疾病史(OR=1.545,95%CI:1.125~2.122,P=0.007)、肿瘤病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经血管介入栓塞术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UIA患者274例根据介入栓塞术后有无新发脑梗死或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分为无脑缺血性损伤组165例和有脑缺血性损伤组109例,回顾性分析这2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UIA介入栓塞术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UIA介入术后脑缺血性损伤患者有109例,占40%,其中34%的患者有明确的脑梗死灶(92例),6%的患者为单纯神经功能障碍(17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脑缺血性损伤组和有脑缺血性损伤组患者年龄(OR=2.547,95%CI=1.388~4.676,P=0.003)、高血压病史(OR=2.525,95%CI=1.307~4.881,P=0.006)、糖尿病史(OR=1.972,95%CI=1.050~3.701,P=0.035)、脑卒中病史(OR=9.325,95%CI=3.564~24.396,P<0.001)、脑动脉斑块粥样硬化(OR=3.680,95%CI=1.523~8.891,P=0.004)、术中血栓(OR=17.031,95%CI=4.042~71.756,P<0.001)及手术时间长短(OR=4.097,95%CI=2.126~7.89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UIA介入栓塞术后形成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病史、脑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术中血栓及手术时间长短是UIA介入术后微小脑梗死灶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