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温是因外感湿热之邪导致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的一种急性热病。而湿温禁忌则自晋王叔和《脉经》就有“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的表述,后世医家也多认为湿温证治,要禁汗、禁下、禁润。最早提出湿温“三禁”的是吴鞠通,其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提出:“头痛恶寒,身  相似文献   

2.
伤寒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湿热病邪,湿热不化,蕴蒸日久,热盛伤津,产生腑实燥结或热传营血,甚至湿胜阳微,病情凶险。小儿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学龄期儿童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一般有持续发热、神情淡漠、相对缓脉、纳呆、腹痛、腹胀、便秘、玫瑰  相似文献   

3.
陈英  岑瑜 《右江医学》1998,26(1):66-67
伤寒病的辩证施护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533000)陈英岑瑜伤寒、副伤寒病在中医学属湿温范畴,常在人体正气不足或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复感湿热之邪而致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以身热不畅,有汗不解,头重身困,胸闷腹胀,苔腻脉濡等为其主要特征。辩证以卫、...  相似文献   

4.
黄芩滑石汤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用于湿温邪在中焦 ,湿热并重之证。按原文所说 :“脉缓身痛 ,舌淡黄而滑 ,渴不多饮 ,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 ,发表攻里 ,两不可施 ,误认伤寒 ,必转坏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 ,黄芩滑石汤主之。”该方由七味药组成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立方依据在于本证虽然身痛而脉缓 ,为湿邪困脾非中风 ,舌滑而不渴饮为湿温内蕴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 ,为湿热相蒸汗出 ,湿为阴邪 ,不因汗出而退。中…  相似文献   

5.
湿温缓脉辨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认为:“湿温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主要特点:初起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笔者当初在校时对湿温病理解不深,而对“脉缓”倒记得很牢,因为它与现代医学伤寒中的“相对缓脉”  相似文献   

6.
湿热证简论     
湿热证,简称“湿热”,是指感受湿、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相应特征的一类病. 历来对这类病证,有以外感因素为主的称为“湿温”,内热生湿的称为“湿热”的分别,即: 湿温——暑与湿合而成温; 湿热——热郁而生湿。是由于内热郁遏,不能宣化,水道仃滞而生湿之谓。近时也有仍将“湿温”“湿热”加以区别,或把“湿温”归作“湿热”中的一类等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7.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8.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在治疗湿温病初起阶段,提出了“三禁”之说,即:禁汗、禁下、禁润。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湿温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起病较缓,初起可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临床表现,乃湿热之邪郁遏卫气所致。正治当应用芳香宣气化湿之剂。然这些症状,若辨证不清,往往可能把头痛恶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湿温明确提出禁汗、禁下、禁润.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到湿热郁遏肌表,忌辛温发汗,宜芳化辛开发表;湿热内蕴脾胃,忌峻剂猛攻,宜苦辛通降缓下;湿遏热伏三焦,忌柔润滋腻,宜甘寒凉润益阴.  相似文献   

11.
<正>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从临床实践中看,其多表现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湿热不得外泄。因此输转气机,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在治疗湿温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是内有湿饮外有客邪,热湿相搏,酝酿成温,即湿热合邪。湿热相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邪重浊粘腻,必然阻滞脾胃及肺的气机,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形成气不化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5.
温病,以其病变性质划分,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虽然均属温病范畴,但二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却又大相径庭。本文谨就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规律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它是外感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暑温(其中的暑湿病)、湿温、伏暑,湿热疫等病,皆属湿热病范畴。湿热病是外感性疾患。究其发病原因,多由同时感受湿、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感受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结果]新冠肺炎具有湿热病的性质,而湿热病的传变以三焦为主线,可以三焦为主体进行分期分治。邪始在上焦,则有犯太阴阳明之分,犯太阴之经则当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犯阳明之经则当辛温宣透、渗湿泄热。进而在中焦,则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则法当芳香开郁、苦温燥湿,热重于湿则主以甘寒清热、苦温燥湿。邪踞下焦,则又可见湿阻下焦、热邪下陷等证型,湿阻下焦则当清热淡渗利水,热邪下陷则当清热开窍、活血散瘀。又可以六经、卫气营血变证为支线,产生多种坏病。[结论]新冠肺炎的传变具有湿热病特点,故研究分析湿热三焦传变可以为诊疗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急性消化系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按中医辨证多属湿热病范畴,如湿温、湿热胁痛、湿热泄泻、湿热痢等。本组病例治疗观察的目的,旨在探讨其辨证规律及中药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 一、性别及年龄:男35例,女30例。20岁以下9例,21至59岁49例,60岁以上7例。 二,病种:伤寒、付伤寒及沙感16例,慢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热性病,多见于夏秋,但四时皆有.尤其是我巴蜀之地,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湿热为患,屡见不鲜.一般来说,湿温热势不很高.然亦有少数出现高热,临床多有失误,笔者在此仅就其高热一抒管见.1 湿温高热的机理湿温高热与其他温病有别.其病因为湿为热,一阴一阳,相互依附,狼狈为奸.加之湿邪粘滞重着,难以速去,病势缠绵,湿中蕴热,久郁不解,犹如酿酒.热气不泄,交蒸升腾,充斥表里,弥漫三焦,则热势鸱张.吴菊通所谓“湿热久羁,三焦弥漫”即是此意.  相似文献   

19.
正湿温是由湿热病邪,阻遏脾胃,壅滞肠道,致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痞腹胀、苔腻脉缓等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伤寒、副伤寒。1诊断依据(1)初起身热不扬,继则发热呈梯形上升,高热持续,汗出不解。伴有面色晦垢,表情淡漠,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秘,舌苔白腻,脉缓。(2)病程中可见胸腹部红疹、白。或皮肤、巩膜发黄,或心悸自汗,胸闷气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  相似文献   

20.
湿热者,湿与热(温)合之病(证);薛生白先生从临床体察到它既异于“伤寒”(狭义),又与“温病”不同,乃汇其先辈之论,参合经验之所得,著《湿热论》(或称《湿热条辨》)专篇,“或阐发前人,或摅己意”,成为温病学说典籍之一。爱就笔者重读此篇之管见,浅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