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瘤栓形成及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意义以及与肝癌Pittsburgh 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法定量检测了12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全肝切除后病理分析主支血管内瘤栓形成、微血管侵犯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Pittsburgh TNM分期、Child-Pugh 分级,运用统计软件SPSS 9.0行分层x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在Child-PughA、B、C级主支血管内有瘤栓形成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hild-Pugh B、C级有微血管侵犯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Child-Pugh A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Ⅰ、Ⅱ期与Ⅲ期和Ⅳ期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期与Ⅳ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Pittsburg TNM分期升高而升高,对肝癌肝移植术前微血管侵犯及瘤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且随着血管侵犯进展和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其相关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体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雄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外科患者手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于健康体检时和实验组分别于外科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 d、1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和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 d的血浆D-二聚体逐步下降至正常。手术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直至1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仍然升高。有、无并发症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患者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监测上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对疗效和预后判定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行TACE治疗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方法(mRECIST)分为疾病进展组(47例)和有效组(81例)。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和CRP含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FIB和CRP是否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全部患者TACE治疗后D-二聚体、FIB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而CRP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有效组TACE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CR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疾病进展组TACE后较TACE前含量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TNM分期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TACE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和CRP动态水平变化是判断HCC患者疗效和预后的理想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预防血栓形成的价值,同时指导临床手术合理开展,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乳腺肿瘤组,观察组为乳腺癌组,各60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7天、30天及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30天、2个月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术后7天、2个月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时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P0.05。结论及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较好地指导临床术后给予抗凝治疗,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建立肠系膜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行开腹手术,1h、6h、12h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中随肠系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筛选急性肠系膜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48、72 h静脉血检测其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将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它们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前24h患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48、72 h,同时间两组比较,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h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hD-二聚体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48、72 h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 h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联合监测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水平动态测定,观察颅脑损伤后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异常改变和变化规律.方法用ACL-100型血凝仪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即刻、第2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的含量和PT、KPTT的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发现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脑损伤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的含量增高,说明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且临床使用止血剂等药物治疗后,D-二聚体的含量并没有增高,这说明可能是随后继发纤溶亢进的原因,因此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与D-二聚体含量高低密切相关.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颅脑损伤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评估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TACE治疗的PHC患者86例,测量术前1周内(D0)、术后1个月(D1)及疾病进展时(D2)血浆D-二聚体水平。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版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及病情进展组,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病情控制组与病情进展组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PFS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浆D-二聚体与PFS的关系。结果病情控制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D1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0(P=0.000 1),且病情进展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病情控制组(P均0.05)。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PFS呈负相关(r_s=-0.267、-0.454、-0.368,P均0.05),D1、D2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阴性者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者PFS长(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PHC患者的病情、TACE疗效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RIF患者在IVF-ET后验孕日(2周),孕早期(6~12周),孕中期(13~24周)以及孕晚期(25~37周)均需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使用Mini VIDAS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进行D-二聚体检测。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种植失败组、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比较组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在孕期的变化情况。结果验孕日,种植失败组与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05ng/ml vs.194ng/ml,P>0.05);孕早期(6~12周),自然流产组与成功分娩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76ng/ml vs.237ng/ml,P>0.05);成功分娩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随着孕期逐渐升高(F=20.3,P<0.001),并且与孕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2,P<0.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RIF患者IVF-ET后的种植失败无显著相关性,孕早期D-二聚体的浓度对其早期流产无预测价值,临床医生应根据RIF患者的不同妊娠期的D-二聚体浓度参考范围进行血栓前状态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对诊断胃癌转移和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胃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以D-二聚体等于1.465 mg/L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通过x2检验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法和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共132例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卡方检验结果提示D-二聚体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x2 =4.311,P<0.05)、侵犯深度(x2=4.996,P<0.05)和胃癌是否远处脏器转移(x2=8.300,P<0.05)相关;胃癌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39±0.73) mg/L,胃癌非远处脏器转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97 ±0.83)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3),手术后5年内死亡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1.22±0.92) mg/L,在手术后5年存活的胃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为(0.78±0.58)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高D-二聚体组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远低于低D-二聚体组(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D-二聚体、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均P <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D-二聚体可能对判断胃癌患者是否转移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全组106例患者均行标准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记录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及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除淋巴结数目、转移数目等病理学资料.结果 N分期晚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临界水平为0.4μg/mL时,可预测淋巴结转移与否.结论 术前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对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9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 d进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30例并发DVT组术后与术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早期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难产因素存在、宫缩正常、年龄在20~35岁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和自然分娩组(C组),每组40例。分别于镇痛前(T0)、宫口开全(T1)、胎儿娩出时(T2)、产后24h(T3)、72h(T4)采集静脉血标本,用免疫比浊法测D-二聚体水平,观察产后2h和24h产妇出血量。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于T0后各时点E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与T0相比,E组各时点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P<0.05),C组在T1~T3各时点显著升高(P<0.05)。两组产后2h和24h产妇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分娩前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而对产后出血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症状静脉血栓栓塞症(AVT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入院的11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3、5、7、14、21 d接受D-二聚体检测。观察组患者除接受D-二聚体检测外,在术后第7、14、21天行肢体静脉彩超检查。结果:对照组中15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10μg/mL,9例最终确诊AVTE(14.5%);观察组中17例患者D-二聚体水平≥10μg/mL,彩超提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病14例,16例确诊VTE(30.8%)。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症状VTE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与单纯D-二聚体检测相比,D-二聚体检测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乳腺癌根治术后AVTE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治疗急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时,伤后24小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肿进展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经急诊CT证实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患者,通过肘前静脉采血,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其伤后24小时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常规定量检测,根据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为104例轻型病例组(D-二聚体5.0μg/ml)和96例重型病例组(D-二聚体5μg/ml),分析D-二聚体与出血进展情况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进展发生率、出血进展程度和不良预后发生率重型组均大于轻型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过程中,伤后24小时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出血进展发生率、出血进展程度及不良预后发生率相关,常规定量检测患者伤后24小时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患者出血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9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同时与健康人群比对。结果三组疾病患者其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下降显著(P〈0.05),而三组疾病患者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志愿者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况及疗效预期进行免疫比浊法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其临床指导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年龄36~59岁,ASA 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切皮后静脉输注乌司他丁2万U/min,持续1 h,乌司他丁输注量120万U(加入400 ml生理盐水中),每隔4 h重复输注;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无肝前期3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和术毕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Sonoclot凝血功能指标、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Ca2+浓度,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结果 与麻醉后切皮前比较,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激活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Ca2+浓度、纤维蛋白凝集率和血小板功能降低,C组D-二聚体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U组D-二聚体浓度降低,血小板功能增强,术后24 h引流量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可改善肝移植术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DKD患者88例,其中Ⅲ期43例、Ⅳ期45例。将DKDⅢ、Ⅳ期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DKDⅣ—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DKDⅣ—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0000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各组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D-二聚体和血PAI-1水平。结果DKDⅢ—C组和DKDⅣ—C组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D-二聚体和血PAI-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O组和DKDⅣ—O组治疗后24h尿白蛋白量和血PAI-1均降低(P〈0.05),而空腹血糖、血肌酐、D二聚体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DKDⅢ-O组血PAI-1及24h尿白蛋白下降程度较DKDⅣ—O组明显(P〈0.01)。结论尿激酶可通过降低血PAI-1水平来减少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DKD进展有积极意义,且小剂量应用未增加出血倾向,对DK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