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燕  熊若虹 《北京中医》2010,(3):203-20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耐力项目运动员贫血的疗效。方法对11例符合国内亚理想血红蛋白(Hgb)标准的耐力项目运动性贫血运动员,按中医虚劳(脾肾虚损)辨证给予中医药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运动员训练前基础Hgb、治疗前后Hsb指标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例运动员服用中药后Hgb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基础Hgb基本一致,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运动员照常训练,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有改善运动性贫血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付燕  熊若虹 《北京中医药》2010,29(3):203-20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耐力项目运动员贫血的疗效。方法对11例符合国内亚理想血红蛋白(Hgb)标准的耐力项目运动性贫血运动员,按中医虚劳(脾肾虚损)辨证给予中医药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运动员训练前基础Hgb、治疗前后Hsb指标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例运动员服用中药后Hgb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基础Hgb基本一致,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运动员照常训练,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有改善运动性贫血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贫血的中医药防治心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引起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多在停止运动后,迅速恢复.笔者就运动性贫血的中医药防治作一探讨,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贫血是目前在从事大强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常见的一种运动疾病。据统计,运动性贫血检出率平均在10%-20%之间,由于周期性的生理原因,女性运动员更应重视并尽量避免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减少运动性贫血对运动员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常见的一种症状 ,尤其是训练量与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和控制体质量的项目。运动性贫血直接与心肺功能和吸氧量有关 ,其结果必然影响训练和比赛能力的提高 ,甚至影响身体健康或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 ,积极治疗。1 预  防1.1 饮食方面 :每天的膳食要全面 ,包括富含蛋白质(每人每天摄入 2 g/ kg,动物蛋白质占 2 5 % )、铁、维生素 C、维生素 B12 和叶酸的食品 ,克服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 ,定期给运动员做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的检测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1.2 对易患贫血的运动项目做到全面的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一些常用针灸方法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剖析了现阶段应用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现状,并提出今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失眠是一种危害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症,中医药对于运动性失眠的消除有着确切的疗效.归纳了运动性失眠的病理机制、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治疗运动性失眠的研究进展,提示中药复方治疗运动性失眠大有潜力,中药结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形成综合疗法治疗本病症亦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及针灸治疗的文献报道,主要阐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确信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并对今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损"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有其独特优势,疗效确切。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分析,找出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规律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为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医药在改善、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从肝、脾、肾和气血阴阳论治等方面阐述了中医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索近5年来CNKI有关针灸推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报道,总结针灸推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和机制,并阐明未来针灸推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和倾斜等。眩晕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如美尼尔病、脑血管疾病等,也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引发,如心血管疾病、偏头痛、贫血、颈椎病及颈肌病、神经官能症等。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眩晕无论是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恢复运动性疲劳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进行初步的中西医理论探讨,分析和研究现代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运动疲劳证的分析得到其病机及治疗方法,制定出恢复运动性疲劳的熏蒸方药及熏蒸方法。结果: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恢复运动性疲劳,属国际奥委会非禁用的康复性外治法,是促进体力恢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具有恢复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是当今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搜集近几年相关文献,从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成果两方面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针灸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影响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改善能量代谢,促内环境稳态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头舌针治疗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语言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旨在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寻求一种疗效确切的临床治疗模式。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针刺组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率为75%,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舌针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员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现代医学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研究很多,而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则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运动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性变化进行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无痛针刺疗法在治疗运动性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宗辽 《陕西中医》2005,26(8):804-806
目的:探讨无痛针刺疗法在治疗运动性损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主要论述无痛针刺疗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网球肘、急性膝部损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和腰肌劳损等运动性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揭示无痛针刺疗法在治疗运动性损伤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结果:此方法无痛苦、见效快、久留针、不行针、操作安全方便、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等。提示:无痛针刺疗法治疗运动性损伤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将运动性疲劳归为劳倦、虚损等范畴。中药在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具有多靶点和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研究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主要以单味中药、复方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为主。本文就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和中药单体进行梳理,认为今后应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筛选有效方药,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以期为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发现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以脾虚为主,兼有瘀邪,以"脾主肌肉"为切入点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的病机,提出健脾扶正、活血化瘀为法治疗,为临床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头针治疗运动性失语的研究状况。方法:在CNKI数据库中收集头针治疗运动性失语的相关研究论文,并对头针治疗理论、治疗疗效进行综述汇总。结果:针灸疗法中的头针作为治疗失语症的方法之一,确有显著效果。结论:运动性失语患者表现为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在用语言与人对话时出现障碍,一部分患者虽能发个别语音但无法组成语言;头针对于运动性失语确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仍需学者采用更加严谨的临床研究和机能实验对其作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