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GI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该组胃肠道间质瘤 2 5例 ,其中 14例位于胃 ;8例发生在小肠 ,其中 2例位于小肠系膜 ;结肠 2例 ;直肠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 (占 6 4 % ) ;腹部包块 (占 2 4 % ) ;体检发现贫血 (占 8% ) ;B超检查发现肝转移病灶 (占 4 % )。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仅 3例病理确诊 (占12 % )。均行手术切除 ,无手术死亡。其中局部切除 18例 ,7例扩大切除 淋巴结清扫。 2 1例患者获得随访 3~38 6个月 ,术后 1年内复发 7例 (其中肿瘤大于 7cm 6例 )占 33%。死于GIST 8例 (均为肿瘤大于 7cm及伴肝转移病例 )占 32 %。 4例患者术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格列卫 )辅助化疗 3~ 7个月 ,至今全部存活。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 ,术前确诊率低 ,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预后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治疗以手术局部切除病灶为主 ,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10年5月间所收治的5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40.4%)及上腹部不适(19.2%),术前可经胃镜、CT及彩超等辅助检查发现胃占位病变,术前确诊率低仅9.8%。本组行根治性手术21例,其中全胃切除6例,胃大部切除15例,D1淋巴结清扫14例,D2淋巴结清扫7例;局部切除22例;姑息性减瘤手术3例;联合脏器切除5例;仅行活检1例。术后病理检验,良性30例,交界性9例,恶性13例。21例根治性手术患者淋巴结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48例(92.3%),CD34阳性33例(63.5%)。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良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术后3例复发,无因本疾病所致之死亡者。恶性胃间质瘤仅3例生存期超过5年,5年生存率仅23%。结论:术前胃镜、CT及彩超等辅助检查有助于发现胃占位病变,术前病理活检诊断率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应将肿瘤完整切除,不必常规清扫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外科治疗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经复查后均得到确诊,其中胃30例,小肠10例,肠系膜3例,结肠3例,食管2例,直肠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贫血、呕血、黑便等;所有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部分行放疗及化疗。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及各项检查进行,而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就是外科手术,其预后主要受到肿瘤性质、年龄、肿瘤最大径及完全切除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声内镜(EUS)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7份标本均为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行钡餐造影检查,另有5例行CT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37份标本中29份为间质瘤,8份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与钡餐等其他辅助检查相比,诊断正确率更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96.7%, 平滑肌瘤中 CD117、CD34为28.6%和42.9% 。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重要术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邵政  邓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44-14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 对本院1994~2007年收治的25例老年性胃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呕血、黑便10例,反复黑便5例,上腹部疼痛4例,5例以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1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术前难以确诊,体检、B超和CT、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均行胃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均存活,随访2个月~2年,其中5例失访.3例经胃镜检查无复发.结论 胃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导致延误病情,体检、B超和CT、病理诊断对其有重要意义.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院1994~2007年收治的25例老年性胃闻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呕血、黑便10例,反复黑便5例,上腹部疼痛4例,5例以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1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术前难以确诊,体检、B超和CT、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均行胃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均存活,随访2个月~2年,其中5例失访.3例经胃镜检查无复发.结论 胃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导致延误病情,体检、B超和C  相似文献   

6.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 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源性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探讨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准备同开腹手术,清洁胃肠道,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术中胃镜或肠镜预先镜下切除,或定位后腹腔镜切除肿瘤,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间双镜联合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10例患者中2例胃间质瘤患者直接胃镜下切除剥离7,例胃镜定位下腹腔镜切除缝合。1例结肠平滑肌瘤患者镜下治疗后肠道穿孔,腹腔镜补加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痊愈出院。结论应用腹腔镜及胃肠镜联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迅速、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胃切除2例;胃大部切除、胃部分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28例;肿瘤广泛浸润无法完整切除4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2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和腹部肿块,确诊需依赖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关键是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对无法切除或有复发转移者可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直肠类癌16例临床资料,并复习近年有关文献.结果 下腹痛11例(68.8%),大便带血和次数增多各3例(各占18.8%),全部经肠镜检查发现肿块大小平均为8.8mm,其中≤10 mm占81.3%,距肛门平均6.8 cm,其中≤8cm占87.5%,术前诊断直肠类癌仅25%,多数诊断为其他病,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直肠类癌,14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2例用肠镜行局部摘除术,无手术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69.2%.结论 直肠类癌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常规行肛门指诊和肠镜加病理学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为直肠类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左、右侧大肠癌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腹腔镜手术和200例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左、右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转移复发率及5 a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少于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P<0.05)。左、右侧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大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转移复发率和5 a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转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手术5 a无瘤生存率高于经腹直肠癌根治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临床效果优于经腹直肠癌根治术,尤其在提高左侧大肠癌患者的5 a无瘤生存率方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杨卫东  张亚冰 《重庆医学》2012,41(24):2496-2497,2500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对手术切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8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手术组(治疗组)32例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30例。灌注化疗方案为替加氟800mg、亚叶酸钙100mg、奥沙利铂15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组织VEGF阳性率与MVD计数。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体积(37.21±11.15)cm3较治疗前(48.57±10.43)cm3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1例行根治手术,对照组1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术中出血量(86±24)mL较对照组(158±36)mL少(P<0.05)。治疗组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平均微血管密度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晚期直肠癌术前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可减小肿瘤体积,增加手术切除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和MVD值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式的差异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直肠癌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直肠癌患者中,行局部切除10例,Dixon术75例,Miles术27例,其中,存活106例,局部复发10例(8.93%),10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的性功能障碍(90.18%),109例患者泌尿功能正常(97.32%),行局部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后无1例复发转移,全部患者无泌尿功能和性生活障碍,结论:直肠癌术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女性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8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c回归分析。结果 589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54例,发生率为9.2%。经Logic回归分析发现,直肠阴道瘘的发生主要与使用双吻合器、肿瘤位于直肠前侧壁、联合盆腔脏器切除、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术前放射治疗、患者绝经等因素有关(P<0.01、0.05)。结论术中使用双吻合方式、肿瘤位置、联合其他脏器切除、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术前放射治疗和患者绝经是女性直肠癌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26例小肠破裂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改变,确定诊断的依据。26例中,单纯修补11例,经部分肠切除肠吻合15例,处理并发伤。术后常规抗感染等辅助治疗措施。结果26例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必要的辅助诊断,是诊断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主要依据;按伤情可酌情采用单纯修补或部份肠切除吻合,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直肠类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 ,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34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中 ,男 2 1例 ,女 13例。病史 1周~ 4年 ,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 ,血便或黏液脓血便 ,临床无明显症状者 10例。肿瘤距肛缘 12cm以上者 3例 ,8~ 12cm者 9例 ,5~ 8cm者 11例 ,3~ 5cm8例 ,3cm以下者 3例 ;肿瘤直径 :>2cm 4例 ,1~ 2cm 2 3例 ,<1cm 7例。 34例均行局部切除术或局部扩大切除术 ,31例经肛 ,3例经腹。 34例中 2 9例获得随访 (85 3% ) ,2 4例得到 5年随访 ,5年生存率 95 8% (35 /2 4 ) ,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1例在手术后 3年死于心肌梗死。结论 对每一位直肠类癌患者均应根据其肿瘤大小、浸润范围、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等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根治性治疗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16例.一期切除肿瘤双腔造口术13例.Hartmann手术9例.捷径手术或造瘘术18例:术前诊断率为53,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8%。结论 良好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病情允许时.一期切除肿瘤行肠吻合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统计近10年来26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癌复发的诊治,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直肠癌前切除术时的要求:①肿瘤远侧肠管切除距肿瘤边缘的长度,分化差的癌应在5cm以上,分化高的癌应在3cm以上;②术中注意无瘤术操作;③对于中下段癌Dukes B期以后者,要有充分的侧方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GIST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病历共32例(男女1814,平均年龄62岁)所有病人都行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病人中胃间质瘤占66%,小肠占28%,直肠占6%。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2例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肺转移,并且再做2次手术。结论GIST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或免疫组化(CD117等)。彻底的外科切除原发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Glivec可以作为主要治疗GIST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