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增加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方法抽取5只犬骨髓20ml,经Ficoll分离单核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经vWF抗染色鉴定。建立犬双侧肢体缺血动物模型,将Dil荧光标记的内皮细胞植入缺血肢体中。结果CD34+干细胞移植4周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缺血肢体中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动脉造影见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侧枝循环明显增加,微血管密度检测移植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2.0±2.8vs.5.0±1.6/每高倍镜视野,t=4.17,P<0.05);干细胞移植的肢体ABI平均为0.58±0.14,对照肢体ABI平均为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促进缺血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犬自体骨髓干细胞在缺血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抽取犬骨髓,经免疫磁珠系统分离出CD 34细胞,体外扩增并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建立犬双下肢缺血动物模型,将诱导分化细胞移植入一侧缺血肢体中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血肢体植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自体对照组.移植后6周,检测缺血肢体中新生血管的形成.结果:细胞移植后6周,动脉造影显示实验组缺血肢体侧枝循环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微血管密度检测实验组为(14±2.3)个/高倍镜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6±2.1)个/高倍镜视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缺血肢体中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缺血肢体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用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初步探讨SDF-1促进血管新生的机理和疗效。方法建立大鼠左后肢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对照组,SDF-1局部应用组,自体BM-MNC移植组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组。检测缺血后24 h左后肢腓肠肌SDF-1含量及CD133+细胞数量;于移植后4周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缺血对照组24 h肌组织SDF-1含量为(1.31±0.20)ng/50μg总蛋白,非缺血对照组为(0.93±0.29)ng/50μg总蛋白(P<0.05); CD133+细胞数(2.10±0.62)vs.(0.24±0.10)个/HP,P<0.01。SDF-1局部应用可增加缺血区CD133+细胞浸润数量(3.64±0.69)个/HP(P<0.01);并可提高四周后组织内新生血管数量;SDF-1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新生血管数量。结论SDF-1可能在肢体缺血后自体干细胞的动员中起重要作用,其局部应用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或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模型。采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移植于缺血肢体,观察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移植作为再生医学的分支,近年来在血管外科领域中主要围绕治疗外科难治性肢体缺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通过转化医学的模式,已经将基础研究结果逐步应用于临床。多达30%的重度肢体缺血病人不适合手术而面临截肢,甚至失去生命。干细胞移植为这部分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根据移植细胞的种类总体可以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纯化CD34+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最早被应用,因为其中CD34+细胞含量高,而CD34+细胞是形成新生血管的主要效应细胞,缺点是采髓量较大,需要麻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简便,避免了这些不足,尤其随着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CD34+细胞含量得到显著提高。纯化CD34+细胞移植是新近报道的新方法,筛除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物中其它的混杂细胞,旨在减少由此带来的潜在炎症性反应等负面效应。现有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证实3种方法均可达到满意的保肢效果,为外科难治性肢体缺血提供了新的选择。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三者之间疗效的比较,以及是否存在各自对应的适用人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CD34+干细胞与骨髓单核细胞(MNCs)应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皮化的效果,并作比较.方法 采集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CD34+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行细胞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体外成血管实验鉴定;将培养后的细胞和未经分离的MNCs分别种植于人工小血管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组织工程小血管的内皮化.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细胞中CD34+细胞含量为(78.46±6.37)%.CD34+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基本铺满培养瓶底面,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CD31和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体外成血管实验显示6h后CD34+细胞组出现较多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CD34+细胞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为(68.4±2.3)%,明显高于MNCs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41.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免疫磁珠方法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骨髓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VEGF诱导后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内表面,较MNCs组内皮化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EPCs)是干细胞移植疗法最常见的种子细胞之一。EPCs是指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存在的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具有定向分化成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并可参与缺血组织血运重建,有效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是出生后组织血管新生的重要途径。EPCs具有特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抗原,通过免疫磁珠、生物索一抗生物索亲合吸附、流式细胞术及mAb铺展贴壁等细胞分选术,可广泛开展CD34^+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纯化。我们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同时通过VEGF和bFGF诱导和预涂纤连蛋白促使细胞贴壁而诱导分化成EPCs,从而为冠心病干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