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气血津液辨治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血津液辨治顽固性呃逆沈安明(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226500)关键词:顽固性呃逆;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呃逆多由胃失和降而成,对顽固性呃逆,笔者多从气血津液辨治,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宣肺通腑以平呃凡物之欲其降也,必先引而升之,尔后迫降始有冲力,且肺...  相似文献   

3.
通腑法在急性中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柏 《华夏医学》2000,13(6):806-807
中风指以猝然昏仆 ,口舌口呙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特征的病证。中风急性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的基础上 ,产生痰、火、瘀、虚 ,导致窍闭、肝风、腑实证的发生。腑气不通 ,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走之出路 ,可使实邪肆虐更甚 ,骤然出现大壅大实之象。或原有阴虚 ,因腑气不通 ,而致火热之邪更耗真阴 ,从而加重病情。此时单用平肝熄风、豁痰通络、活血化瘀、滋阴熄风、醒神开窍等法 ,恐有缓不济急之感 ,唯有通腑泻下法可以“釜底抽薪”,达到腑气通畅 ,气血得以调和而通痹达络 ,偏瘫症状及时恢复 ,克服…  相似文献   

4.
排毒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排毒通腑法 ,迅速有效地分解、排出中风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瘀、热等各种毒邪 ,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神志转清、舌脉复常 ,有效缓解病情 ,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 ,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排毒通腑法以通腑为手段 ,祛除毒邪为目的 ,上病下取 ,急下存阴 ,推陈致新 ,保护正气。本文简要概述如下。1 排毒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王永炎认为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 ,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 ,毒邪可破坏形体 ,损伤脑络…… ,中医的治疗可清除及抑制这些有毒物质产…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     
董建华:胃脘痛基本病机为气滞,治疗当分辨气滞、血淤和虚证三型董老认为,脾与胃,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影响的。脾为脏,属阴属里;胃为腑,属阳属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协调,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输转和吸收。因此,董老把“胃宜通降,脾宜升运”,“脾升则健,胃降为和”及“升清降浊”等作  相似文献   

6.
从通降论治呕吐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一证,其病在胃,“通”和“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然呕吐病机的关键是胃气上逆,所以临床根据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疗效颇佳。1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中积热所致的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相似文献   

7.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唐旭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通降论,脾胃病,名老中医经验董建华教授的"通降论"学术思想,是其治疗脾胃病证乃至内科杂病经验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在中医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董老临床治疗脾胃病证,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虫类通络法,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针对“久病入络”而运用的治法,《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虫蚁类药物80余例,对临床辨证施治确实有其指导意义。叶桂认为疾病初期,邪气表浅,多见于气分而在经;久则邪气深入,多伤及血分而在络,即“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病之病机,主要是“积伤入络,气血皆瘀”,络脉痹窒。叶桂采用通络法,分别有辛润通络、辛凉通络、辛温通络以及虫类通络等法则。其中虫类通络法适用干络中血瘀久滞而邪正相搏者,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海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直通。”“…  相似文献   

9.
便秘是中风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多为痰瘀互阻,中焦壅滞而化热腑褛所致,笔者采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秋30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谢晶日教授运用调肝通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以期说明调肝通胃法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跟随谢教授门诊抄方,对门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从患病特点、临床治法、处方用药特点几方面总结谢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谢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以下三个特点:情志不遂而伤正、饮食不慎而伤脾胃、病程日久生痰瘀。针对以上的病机特点,谢教授确立调肝三法和通胃祛邪的治疗思路,其中调肝三法从气不升发、气机郁结、气郁化火三个角度,治以疏肝散郁、破气调肝、清肝泻火三种方法;通胃祛邪则是从消导的思路化除食积、痰瘀邪气,从补益脾胃的角度扶正固本,以此达到胃气通降,邪气不存的效果。验案中患者因饮食而发病,伴有情志不遂,结合舌脉,谢教授辨证分析为肝郁化火、脾虚湿蕴证,治疗以调肝清热、通胃扶正为法,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谢教授运用调肝通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不同症状特点灵活变通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谢教授的经验从临床实践出发,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扩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搜集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的认识,认为:叶氏介“久痛必入络”,而络痛证的病机为络中气血不通,痛因有虚实寒热四端;辨症要点为“痛则不通”,贵在辨别“络不通”有气血阴阳之分;总以辛香通气为络痛证的治疗大法,根据其络痛之属气血阴阳虚实而“辨证施通”,指出通络时应重视虫类药的运用及以奇经通补络脉,并强调因“痛久入络”,故治疗时以“缓调为宜”。  相似文献   

12.
络病理论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久病入络,久瘀入络,运用通肾络法、养肾络法、通补兼施法辨证论治肾脏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尤其对于某些热证、实证,用之得当,每有奇效。但通常所说的通腑,主要是指通泻阳明之腑,亦即通里攻下,以畅肠腑之法,用于腹满拒按,大便秘结之阳明腑实证。而人体之腑,不仅限于手阳明大肠,实应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者,总称六腑。因此,所谓通腑,广言之亦不必局限于通泻阳明一法,而应扩展其义,推广其用,何腑需通,即通何腑。如此,方为活机活法,灵巧圆通,而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神。这正是笔者愿提出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意旨,现将笔者对通腑法的认识,以及临床应用的体会概述于后,以抛砖引玉,与同道共磋。  相似文献   

14.
认为阳明经络与脑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提出阳明蓄血、阳明内结和阳明虚衰均可导致痴呆,故可从阳明论治痴呆,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选用凉血通瘀、通腑降浊及补益阳明等法治疗痴呆,使阳明经脉气血调和,阳明之腑通降如常,以缓解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热郁、寒湿、痰饮等多种邪气阻滞胃中,影响气机升降调畅,胃失和降,循经犯肺,肺失宣肃,气逆作咳的结果。临床表现虽以咳嗽为主,但病程是以胃食管反流为核心病理基础。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气机失调为发病基础,采用通降和胃法论治,不仅符合“胃宜降则和”的生理特性,也顺应“从胃治咳”以达养胃治肺的效果。在审证求因,明晰人体生理病理的情况下,恢复胃腑通和之性,调畅肺脏肃降之能,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络病”的理解分析,以及中医对胃癌的认识,认为胃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二者皆因正虚、气滞、痰瘀而致脉络瘀阻不通,蕴久化毒损络而为病。因此,基于络病理论对胃癌进行论治,应以通络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沈洪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发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健的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恣食肥甘厚腻,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客于肠腑,导致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瘀滞,肉腐血败,脂络受损而成.病位在大肠,病机根本在脾.肝与脾、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治疗上应注重调肝护肝,灵活运用治肝之法,可减轻患者痛苦,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8.
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脉与血海、胞宫相连。清末民初浙绍名医何廉臣先生认为:“肝主络脉”,“孙络即西医所云微丝血管,为交通经络之细血管,其在脏腑者,则以心包络与肝冲为最多”;“酸苦泄肝”乃其“善通孙络之积血,使络热转出气分而解”。女子气血积滞、经带胎产诸症,无不关于肝。笔者在临床上以何氏“通肝瘀”、“宣  相似文献   

19.
归纳了养阴益胃、平肝和胃、温胃散饮,泻热和胃,通腑和胃、祛瘀和胃等胃病治疗六法,认为胃病治法虽众多,终不离“通降”两字,胃以通降为和。  相似文献   

20.
陈慈煦教授用通降解毒法治疗食道癌,胃癌临床经验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道癌、胃癌多属中医“噎膈”、“反胃”、“胃肤病”、’‘症瘤”、“积聚”等病范畴。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7}4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盖饮食不节则积热消阴,络伤气滞,津液变痰,痰郁化热;清志不遂则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脾胃纳运不健,津液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不足,反致酿湿生痰,痰滞经络,气滞血瘀,痰、气、瘀血交阻,蓄而化热,聚成癌毒,停积于冒院食道。久之正气消蚀,精气日亏。加以脾胃受纳运化不健,化源日少,正气驱邪无力,邪毒日盛;邪毒日甚,气滞更深,痰瘀日益胶着,胃纳越来越少甚至几手断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