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静态饱和吸附量、洗脱量、静态洗脱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7种大孔树脂,并对HPD500树脂的动态比上柱量、比吸附量、比洗脱量进行了考察,以二苯乙烯苷转移率和纯度为指标对树脂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所比较的7种树脂中,HPD500型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及洗脱参数,其动态饱和吸附量达到151.7mg·g-1干树脂,其最佳工艺为以6倍柱体积去离子水、4倍柱体积10%乙醇、6倍柱体积60%乙醇依次洗脱,二苯乙烯苷转移率为95%,其纯度为75.3%。结论HPD500树脂吸附性能较好,适合于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纯化。  相似文献   

2.
大孔树脂纯化艾叶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纯化艾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静态饱和吸附量、洗脱量、静态洗脱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5种大孔树脂,以总黄酮的转移率和含量为指标对树脂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所比较的5种大孔吸附树脂中,AB-8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及洗脱参数,其最佳工艺为:上样液浓度为4.42mg·mL^-1,上样液pH值为4.0,用70%乙醇以3mL/min速度洗脱。总黄酮转移率约为82%,其含量约为64%。结论AB-8树脂综合性能较好,适合于艾叶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大麻科植物汉麻果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 以总黄酮静态饱和吸附量、静态洗脱率为考察指标,对8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工艺条件进行筛选.结果 D-101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及洗脱参数,其最佳工艺为:上样浓度0.6 g生药/ml,以10倍去离子水、10倍70%乙醇依次进行洗脱,流速为2 ...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半枝莲中黄酮类成分为分离对象,进行大孔树脂分离工艺优化和分离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对半枝莲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其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比较4种不同种类大孔树脂(D1400,HPD-100,D101,NKA-2)的吸附性能。并选择吸附性能最优的大孔树脂分离半枝莲中的黄酮类组分,结合HPLC进行分析检测。结果采用70%乙醇水溶液提取(药材溶剂比为1∶8),得到理想的出膏率11.67%(g/g)。UV法测定结果表明,半枝莲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18.34%(mg/g)。D101树脂对总黄酮的吸附率最高52.9%(mg/mg)。结论半枝莲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采用D101型大孔树脂分离能够达到理想的吸附效果,总黄酮成分主要集中在大孔树脂分离的20%乙醇水溶液洗脱组分中。  相似文献   

5.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丹酚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丹酚酸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动态吸附-解吸方法,用HPLC法测定丹酚酸B的含量对工艺进行评价。结果采用ZTC-1型大孔吸附树脂,上柱量按每毫升树脂吸附7.95mg丹酚酸B计算,以4倍柱体积水洗脱;收集30%乙醇洗脱液,约为6倍柱体积。总丹酚酸得率为7.9%,含丹酚酸B为77.8%。结论该法简单可行,分离效果好,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分蘖葱头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和参数,优选分离纯化分蘖葱头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 比较了9种大孔树脂对分蘖葱头总黄酮的吸附性能,以分蘖葱头中的代表成分槲皮素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纯化分蘖葱头的工艺进行筛选。结果 AB-8树脂对分蘖葱头总黄酮的吸附性能最好,达到静态交换容量为36.05mg·g^-1干树脂,吸附率为97.29%,动态吸附量为5.07mg·g^-1干树脂,吸附率为83.3%,解吸率为76.9%。结论 AB-8树脂吸附分蘖葱头总黄酮的纯化方法可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鲜地黄叶中梓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合适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鲜地黄叶中梓醇进行富集纯化。方法:以高效液相为检测手段,梓醇含量为检测指标。采用吸附和解吸试验考察了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梓醇的吸附解吸性能,筛选出H103树脂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结果:H103树脂对梓醇具有很好的吸附解吸性能,其纯化条件为上样液浓度1mg/ml,上样体积2BV,上样吸附速度1~2BV/h,洗脱速度1~3BV/h,10%乙醇洗脱8BV。结论:采用H103树脂分离纯化鲜地黄叶中梓醇,可简化步骤,降低成本,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8.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孔树脂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有较好吸附性能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近年来,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已广泛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且越来越多的用于中成药制备工艺。本介绍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能、分离原理、吸附和解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并总结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制剂工艺改革中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预处理中的应用。在中药制剂工艺中,使用该技术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使产品的收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预处理中,该技术可有效地除去某些干扰成分,对中药质量控制有良好效果。为大孔吸附树脂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和复方制剂的纯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蕨麻中分离纯化高纯度蕨麻苷.方法 蕨麻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处理后,结合硅胶柱、ODS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单体一蕨麻苷.结果 该工艺方法分离的蕨麻苷纯度为98.6%.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为制备高纯度的蕨麻苷对照品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圆锥菝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圆锥菝葜(Smilax bracte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60%乙醇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圆锥菝葜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光叶菝葜苷(Ⅰ)、白藜芦醇(Ⅱ)、落新妇苷(Ⅲ)、新异落新妇苷(Ⅳ)、儿茶素(Ⅴ)。结论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正交试验法优化治伤灵口服液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治伤灵口服液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口服液中芍药苷含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芍药苷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按正交表L9(3^4)设计试验,优化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及醇沉浓度4个因素。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醇沉浓度为70%。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脑通口服液抗脑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脑通口服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电图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脑含水量、脑指数的影响;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心脑通口服液可以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促进脑电的恢复;降低脑含水量和脑指数;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心脑通口服液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复方银杏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复方银杏口服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固定相色谱柱HypersilC18(5μm,4.6mm×250mm);流动相为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柱温:25℃。结果测定了3批复方银杏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了该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芍药苷在0.1~1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7.65%,RSD为1.52%。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扁咽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亮  刘皈阳 《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28(3):243-244,280
目的建立扁咽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用TLC法对扁咽口服液中所含的玄参、连翘、冰片进行鉴别,HPLC法测定玄参中肉桂酸含量。结果 TLC法斑点清晰,无干扰。肉桂酸进样量在1.00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6%,RSD为1.38%(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能够有效控制扁咽口服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妇康安软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4:76),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hm,柱温40cc。结果芍药苷线性范围为.0.033—0.33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3%,RSD为1.88%。结论本法分离好,快速、简便,可作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咽口服液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Wondasi C18(150mm×4.6mm,5μm)柱;流动相:甲醇-水-醋酸(20∶80∶1);检测波长:327nm;流速:1.0mL/min。结果绿原酸在0.074~1.184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为1.17%(n=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清咽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