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350例 ,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 2 78例 ,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35例 ,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 1 5例 ,行同期双侧PVP 1 1例 ,分期双侧PVP 8例 ,分期一侧PVP或另一侧Vim毁损术 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 ,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 2 9.8% ,“开”状态提高 2 5 .9%。UPDRS :在“关”状态下 ,总的改善率为 57.3 % ,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 50 .8% ,日常活动改善率 59.1 % ,运动功能改善率 58.2 %。结论 PVP对震颤效果不如Vim毁损术 ,对震颤明显 ,无明显僵直的患者可选择Vim毁损术 ,对震颤僵直型患者可分期双侧PVP毁损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80例,采用坐标和图像直接定位相结合.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0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4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6例,行同期双侧PVP11例,分期双侧PVP11例,分期单侧PVP或Vim毁损术3例,术前、术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生活能力评分、UPDRS评分.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总的改善率为57.3%,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日常活动改善率59.1%,运动功能改善率58.2%;并发症颅内出血5例,全组无死亡.本组有220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7%).结论用微电极记录可准确定位,了解周围结构,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毁损灶偏向苍白球内侧对僵硬和运动障碍改善明显,而偏向苍白球外侧对震颤改善明显.PVP毁损对异动症、“开一关”症状及肌张力增高效果最好;对肌肉酸痛、震颤、步态、姿势、语言其次;对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疗效.PVP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手术效果也较理想,Vim毁损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回顾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经验,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单纯震颤型,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im,Vop)为靶点;僵直少动型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混合型首先选择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为靶点,术中如肢体震颤改善不理想时,再加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1.3%,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第一位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诊断明确,手术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毁损靶点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灵活地选择毁损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在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优缺点。方法69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11例,同期一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另一侧STNDBS3例,分期一侧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另一侧STN或VimDBS9例;分期双侧PVP或Vim毁损术41例,同期双侧PVP5例。平均随访9.3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刺激术和毁损术均能显著改善对侧肢体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症状,双侧刺激术还能改善步态和姿势症状,但双侧毁损术可加重语言、吞咽及流涎等症状,并发症较高。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严格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PD)苍白球和丘脑毁损术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手术效果关系。方法:对213例PD患者进行了221次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临床分型;震颤型17例,僵直型38例,震颤僵直型158例,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171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21例;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8例;同期双侧PVP5例,分期双侧PVP8例。结果:术后UPDRS评分发现上述各种术式在“关”状态下和“开”状态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50.8%-60.8%和28.7-36.6%,但以多靶点毁损术为佳。同期双侧PVP发生明显构音障碍,吞咽困难1例,结论:应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术式,PVP对僵直、“开-关”现象、异动症,肢体无力及肌肉酸痛效果较好,震颤效果略微差一些,对运动迟缓、连带动作、语言发音也有一定改善率,但对平衡,步态及姿势等轴性症状效果较差。甚至个别症人术后步态障碍加重。Vim毁损术对震颤效果最为理想,同期双侧PVP手术易产生并发症,应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侧部(PVP)毁损术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及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 .两种状态术前、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估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的手术疗效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83例 ,其中同期双侧苍白球毁损 1 0例 ,同期同侧苍白球加丘脑毁损 3 0例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43例。以术前及术后 1周UPDRS积分计算改善率评价疗效。结果  83例均有显著近期疗效 ,其中同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3 4% ,同期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78 5% ,分期双侧毁损的改善率为 85 2 %。术后 3 6%出现轻度并发症。单项症状改善率最高为僵直 (95 7% ) ,余依次为震颤 (95 1 % )、行动迟缓 (90 9% )、步态 (70 % )、平衡 (68% )。平均随访 1年 ,除 1例复发外 ,余疗效均稳定。结论 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方法 ,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治疗帕金森病 (PD)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坐标定位结合MRI图象定位 ,在微电极导向下 ,完成对 6例病人单侧苍白球腹后部 (Gpi)的定位 ,并实施毁损。结果 :6例患者的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 ,UPDRS运动部分积分下降 ,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坐标结合 MRI图象法能准确定位 Gpi,微电极记录是其必要的补充 ,PVP能全面改善 PD患者的症状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 :对 4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 (PVP)和 /或丘脑腹中间核 (Vim核 )毁损术 ,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 ,术前“开”状态评分为 5 6 .31± 12 .6 9分 ,术后一周“开”状态评分为2 4.82± 8.47分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 88.6 4± 19.78分 ,术后一周“关”状态评分为 35 .49± 10 .2 5分。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的手术方法及对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对 3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应用CT行Vim解剖定位 ,以微电极作神经电生理校对后 ,进行小灶性毁损。手术前后进行UPDRS分项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3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完全控制震颤。UPDRS计分、手指拍击实验和行走试验的改善率分别为 0 69± 0 2 2、0 31± 0 2 6及0 1 1± 0 1 7。两周后复发 1例。轻度构音障碍 1例。结论 选择性丘脑Vim毁损术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 ,合理应用微电极技术 ,适当的毁损体积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和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PVP对PD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26例患者进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11例同期进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26例分期进行双侧苍白球毁腹后部毁损术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DBS手术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同期DBS是目前治疗PD相对较好的方法,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改善中轴症状,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方面较PVP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二次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毁损术后再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靶点选择、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I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3例毁损术后的PD患者行DBS手术,其中7例曾行单侧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5例曾行单侧丘脑毁损术,1例曾行双侧丘脑及左侧苍白球毁损术。DBS的靶点包括单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6例,单侧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ntermediatnucleus,Vim)1例,双侧STN4例,一侧STN及对侧苍白球(globuspallidusinternus,Gpi)2例。结果DBS对毁损术后的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单侧毁损术后行双侧DBS效果最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无新的手术合并症。结论曾行毁损术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并可减少药物用量,不加重原有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