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8,23(7):1021-1022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组成,中医学者多谓其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本方原为“虚劳、里急、腹中痛”而设,现代临床则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现就其在消化性溃疡病中的应用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姜功用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既是美味之品,又是药用之佳品。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113方中,就有39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91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四;在其所著《金匮要略》200余方中,就有51方(次)用有生姜,在用药156味中其应用频率排列第三,可见其功用之重要。生姜既可作主药,还可用作佐药、使药,只要运用得宜,  相似文献   

3.
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是广泛使用的药食两用物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等.近年来,发现生姜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现对近年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虎杖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杖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蓼苷、有机酸葡萄糖苷[1]等成分,传统用于活血散痰,祛风解毒去湿热黄疸等,现代用于肝胆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吴茱萸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鉴别要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吴茱萸及伪混品性状进行鉴别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吴茱萸的外用价值。结果吴茱萸与其它伪混品在性状上有很大的区别,临床外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疾病。结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掌握与楝叶吴茱、野吴萸等的性状鉴别要点,对于更好的应用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外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试题及答案题目:生姜、竹茹、藿香均能止呕,木香、五灵脂、元胡均能止痛,临床上如何区别应用?并说明其理由。答案:生姜用于胃寒呕吐,因为生姜辛温,能温胃止呕。竹茹用于胃热呕吐,因为竹茹甘微寒,能清胃热  相似文献   

7.
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隔物灸温度-时间曲线特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临床常用的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在施灸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并以临床基本不用的隔黄芩饼灸为对照。结果隔黄芩饼灸温度最大值明显大于隔附子饼灸和隔生姜灸,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也有较大差异;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温度上升段比隔附子饼灸陡峭。结论虽然隔附子饼灸、隔生姜灸温度最大值基本相同,但隔生姜灸时患者更易觉得疼痛;从温度-时间曲线特性看,隔黄芩饼灸不宜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生姜,又名鲜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即可. 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喘等疾病,多用于内服及调味,临床观察发现,其鲜用外治亦多殊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草纲目>广泛把鲜草药运用于临床,仅就该书"附方"项下的记载作一粗略统计,就有1100多条.该书运用鲜草药多捣汁内服、连渣外敷,还有外洗及点眼、滴耳等孔窍用药、食疗用药等等.从鲜药治疗病种来看,不仅用于内科疾病,还用于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疾病等;不只用于一般疾病,还用于治疗疑难病症和抢救危急重症等,内容十分丰富.若能继承发扬,则鲜草药运用前景可观.本文仅对其运用鲜草药的特点作一肤浅探讨,望同道赐教.  相似文献   

1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方由炙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组成.其功能和胃降逆,补中散满,用以治疗脾胃气弱,运化迟滞,或伤寒发汗后腹胀满等证.笔者将之用于临床,随症加减,治疗消化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等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雅晴 《四川中医》2001,19(12):20-20
温经汤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冲任虚寒、阏血阻滞等症,笔者临床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在由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根茎加工调制(炮制)的生药中,有生姜(生姜新鲜根茎)与干姜(生姜干燥根茎),在中医药学中作为不同药效、药性的药物而用于临床。作为阐明生姜的传统药效研究的一环,本研究以抗过敏作用为指标,对生姜、干姜及其所含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 以对由化合物48/80或Ca离子载体A-23187引起的大鼠肥大细胞中组胺游离的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生姜与黄芩配伍文献,以Excel数据分析平台为数据贮存和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生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746例,占76%)、妇科疾病(62例,占6%)、耳鼻喉科疾病(43例,占4%)等;中医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数量最多(193例,占26%),其次为肝胆病证(189例,占25%)、肺系病证(185例,占25%)。黄芩用量以10、12、9、15 g居多,69%(532/77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用量以10、6 g居多,84%(356/424)处方中的生姜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与黄芩多以1∶1比例配伍(32%)。结论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类病证,二者一寒一热,温肺与清肺相宜,共奏相制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调剂质量与中医临床疗效息息相关。目前人们只片面的强调临床四诊合参,做出诊断,而忽视了处方用药的调剂质量,其结果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现就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的几点因素根据己见分述如下: 1 加工炮制对调剂质量的影响 中药加工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需要和处方调剂要求对原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由于饮片直接用于处方,因此饮片是否加工及加工炮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疗效,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某些医药单位及部门未严格按照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对部分中药饮片进行加工炮制,如海龙、海马、蛤蚧等动物类药材其质软韧,难以粉碎和分剂量,而用酥油制后质变酥脆,既利于粉碎又易于服用吸收;又如白花蛇、乌梢蛇二药以黄酒制为佳,酒制后可使不溶于水的脂类成份易于煎出,增强祛风通络作用,并能达到矫味矫嗅、利于防虫、防霉的效果。某些医药单位对此类药物或未予炮制就将生品直接用于处方调剂,或由患者自行炮制,炮制质量达不到标准,从而影响了中药疗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临床新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350001)毛小红【关键词】小柴胡汤胁肋闷痛腹痛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临床多用于发热病人,但是,笔者在临床上用于其他病证亦获满意疗效,现述...  相似文献   

16.
用中药自然汁治病,主要是因为它有以下优点:取材容易,服法简便,疗效显著,可用于急危重症的救治。中药自然汁药方很多,现选择常用的几种介绍如下: 生姜汁:性味辛、温。有化痰、止呕等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呕吐,并能治噎膈反胃,中暑昏迷急救,疗狐臭,搽冻耳,治百虫入耳、牙痛。用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可治跌打损伤。据现代临床报道,生姜汁和蜂蜜混合能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固有的临床作用,在质的方面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在量的方面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久度。如果给的药物比较规范和恰当,就大多数患者来说,可以产生预期的临床效应。但是对于具体的病人来说,临床效应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明显的差异。其中,中药的品种、入药部位、产地、采集、炮制、用量、配伍、剂型、用法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因此,要保证每个病人都能达到最佳疗效,单根据中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由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相似文献   

19.
生姜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首载于《伤寒杂病论》,应用历史悠久。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姜具有 抗炎镇痛、提高免疫、抗凝血、抗癌和调节脂代谢等药理活性,用于治疗妊娠呕吐、高血脂、高血糖、肿瘤等 多种疾病。该文从生姜的炮制、性味功效、组方配伍规律、服用方法和现代药理作用5 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将生姜的古代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联系起来,为生姜的现代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比较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文 献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常钢 《世界中医药》2007,2(5):290-29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组成,具有健脾温运、宽中除满功效,原用于治疗发汗后腹胀满症.本方经笔者数年临床应用发现可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不必拘泥于汗后,只要病机适当,效如桴鼓.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