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在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早期评估和管理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的CKD3~5D期患者128例,将CKD组分为CKD3期组、CKD4期组、CKD5期非透析组(CKD5ND组)和CKD5期血液透析组(CKD5HD组)。另选取1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血肌酐(SCr)等实验室指标,完善腰椎及左髋关节BMD检查。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腰椎及左髋关节BMD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响BMD的危险因素。 结果 ①BMD状况:CKD3期组、CKD4期组、CKD5ND期组和CKD5HD期组的左髋关节BMD均低于对照组,并随着CKD分期的进展不断降低(P均<0.05);各组间腰椎BM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ALP、Ca、P和LogPTH水平:CKD3期组、CKD4期组、CKD5ND期组和CKD5HD期组的B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KD5ND期组Ca显著低于其他组(P均<0.05),CKD5ND期组和CKD5HD期组P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KD5HD期组logPTH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③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髋关节BMD与P、LogPTH、BALP呈负相关(P均<0.05);腰椎BMD与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SCr和PTH是影响髋关节BMD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与腰椎BMD相比,髋关节BMD是早期骨代谢异常的敏感指标,并随着CKD进展逐渐降低。髋关节BMD与P、PTH和BALP呈负相关,PTH是影响髋关节BMD的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髋关节BMD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对早期评估和管理CKD-MBD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各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探讨这些指标在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78例入选患者共分6组,其中Ccr≥15 ml/min者按CKD临床1~4期分期标准分为4组; Ccr <15 ml/min者按是否行规律血液透析而分为2组。ELISA法测定骨保护素(OPG)。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旁腺素(iPTH)。6组患者中共47例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分析各组患者以上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1)血清OPG、iPTH及磷分别从CKD 3、4、5期开始显著上升(P < 0.01),其中OPG在血液透析后达(5.10±1.34)ng/L,显著高于透析前的(3.35±0.7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期CKD患者血清OC、CT、钙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液透析可使OC显著升高(P < 0.05)。股骨沃德三角BMD在 CKD 4期患者下降至0.77±0.09,显著低于CKD 1期患者的1.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水平。(2)血清OPG与Ccr、磷、iPTH、OC呈负或正相关(r分别为-0.70、0.51、0.39、0.36,均P < 0.01)。股骨沃德三角BMD与血清iPTH、OC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0.51,均P < 0.01);与血清磷、OPG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0.48,均P < 0.05)。 结论 CKD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BMD均随Ccr下降而出现明显异常,这些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OPG改变早于iPTH及BMD,在ROD的早期诊断中意义最大。血液透析可使血清OPG、OC水平升高,但不影响BMD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密度变化,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以305名中老年(年龄≥50岁)慢性肾脏病3~5期且尚未透析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102名非慢性肾脏病中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DXA)仪测定腰椎正位(L1~4)和股骨等部位的骨密度(BMD),观察CKD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按性别或CKD分期进行再分组,进一步观察不同性别或不同CKD分期条件下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总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7.8%,男性组患病率为28.2%,女性组患病率49.2%,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按CKD分期观察,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其中CKD5期患者与CKD3、CKD4期患者比较其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更加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随慢性肾衰竭程度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慢性肾衰竭是否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KD2~5期患者各25例,应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4腰椎前后位BMD和T值,检测血清IGF-1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表达。结果 CKD5期患者BMD和T值与体检人群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GF-1值显著减少(P0.01),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增高(P0.01),且血清IGF-1水平与BMD呈正相关(r=0.673)。结论 BMD测定敏感性较高,是目前早期诊断肾性骨病的较好方法;血清IGF-1值不仅可反应骨转换水平高低,而且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BMD的变化相平行,对CKD患者肾性骨病早期诊治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中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患者骨代谢与尿蛋白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代谢状况与尿蛋白量的关系。 方法 随机挑选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CKD患者71例为对象。按尿蛋白量分为3组:A组25例,尿蛋白量<1.0 g/24 h;B组16例,尿蛋白量 (1.0~<3.5) g/24 h;C组30例,尿蛋白量≥3.5 g/24 h。健康体检者58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测定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及血清钙、磷、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I型胶原吡啶交联C终端肽(CTx)及尿钙/肌酐(UCa/Cr)等骨代谢指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骨密度(BMD)。对各因素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B、C组CKD患者血钙分别为(2.23±0.08)、(2.13±0.09)、(2.04±0.06)比 (2.37±0.12) mmol/L;血25-(OH)D3分别为(50.19±6.58)、(47.78±6.69)、(42.42±10.85)比(56.34±8.34) nmol/L(均P < 0.05);而UCa/Cr显著升高,分别为0.25±0.11、0.34±0.13、0.41±0.05比0.14±0.06(均P < 0.05)。B、C组血BGP分别为(18.69±7.35)、(16.13±5.76) 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2.88±6.21) μg/L;血CTx分别为(413.59±114.93)、(516.21±314.25)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04.53±234.15) ng/L(均P < 0.05)。A、B两组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BM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28±0.090)比(1.090±0.062) g/cm2,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 h尿蛋白量与血钙、血 25-(OH)D3呈负相关,与UCa/Cr 呈正相关;UCa/Cr与血CTx 呈正相关,与血BGP呈负相关;25-(OH)D3与BGP呈正相关,与CTx呈负相关。 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患者的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其变化与蛋白尿程度相关,而大量尿蛋白患者骨代谢显著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及其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价IGF-1在PNS患者骨代谢异常机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肾脏病(CKD)1、2期PNS患者30例为对象;健康体检者61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IGF-1、钙、磷、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I型胶原吡啶交联C终端肽(CTx)及尿钙/尿肌酐(UCa/Cr)。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骨密度(BMD)。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NS组血Ca、25-(OH)D3及BGP水平显著降低;血CTx水平及UCa/Cr比值显著增高(均P < 0.05);BMD水平降低[(1.078±0.090) g/cm2 比(1.090±0.062) g/cm2,P > 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S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75±17.48) μg/L比(223.17± 16.44) μg/L,P < 0.05],且与24 h尿蛋白量及CTx呈负相关(r = -0.757和r = -0.786,均 P < 0.05);与血BGP和BMD呈正相关(r = 0.861和r = 0.584,均P < 0.05)。 结论 PNS患者(CKD 1、2期)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血清IGF-1与血BGP、CTx及BMD相关,可作为反映PNS患者骨代谢改变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常发生骨折,并导致病死率的上升。美国肾脏病资料系统显示,CKD患者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4倍以上,而且发生骨折以后的病死率是同年龄段、同病史、同透析病程患者的2倍。因此,了解骨折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预防骨折的发生。本文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BMD),进行meta分析这些通过DXA测量的BMD是否与骨折有关,探讨骨质疏松与CKD5期患者骨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病人骨密度(BMD)值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201例慢性肾衰竭病人的1~4腰椎前后位BMD值,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1~4腰椎前后位BMD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肾衰竭早期(氮质血症期)、肾衰竭期与尿毒症期患者BMD测定值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BMD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早期BMD值已明显降低,骨量丢失在慢性肾衰竭出现前已经开始.BMD测定敏感性较高,可以在慢性肾衰竭早期反映患者骨含量变化,是目前早期诊断肾性骨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指骨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MHD患者94例,分别将男性和女性患者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值<-2;骨量减少组:T值-2~-1;正常骨量组:T值>-1.分别比较3组男性和3组女性患者年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血浆Hcy.对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用逐步回归法以指骨BMD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分析指骨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骨质疏松组年龄均大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P<0.05),骨量减少组年龄大于正常骨量组(P<0.05).3组血钙、血磷、ALP、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无相关性(r=0.267,P>0.05).年龄是指骨BMD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1=-0.002,P=0.022).骨质疏松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P<0.05),而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量组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钙、血磷、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呈负相关(r=-0.527,P<0.05).年龄和Hcy是指骨BMD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b1=-0.002,P=0.011;回归系数b4=-0.003,P=0.048).结论 女性MHD患者高血浆Hcy水平可能与指骨BMD降低有关,男性MHD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指骨BMD无相关性.血浆Hcy升高可能是女性MHD患者骨质疏松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密度测量在评估股骨头无菌坏死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NORLAND EXCELL双能骨密度测量仪对临床筛选的128例正常人,47例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测量数据包括骨密度值(BMD)、骨矿含量(BMC),对异常组治疗前后的BMD和BMC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的BMD、BMC较正常人减低(P〈0.05),经治疗后患者BMD、BMC均有升高。结论通过骨密度值的分析比较,BMD与股骨头无菌坏死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骨密度测量可间接反映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骨密度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39例男性COPD患者(COPD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其股骨颈(Neck),股骨三角(Ward’s),股骨大转子(Troch)的骨密度(BMD),设健康对照组。结果COPD组BMD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讨论COPD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预防对象,应注意检测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果22例患者(25.6%)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34例患者(39.5%)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在随访两年中,桡尺骨远端及前臂的BMD明显下降(P〈0.005);代表局部骨量变化的桡尺骨远端、前臂及手的BMD与代表全身骨量变化的股骨颈、腰椎和全身的BMD有很好的相关性(r:0.599-0.806,P〈0.001)。BMD与疾病活动指标(包括ESR、CRP、HAQ、RAI、DAS、28个关节肿胀指数及ACR功能分级)均无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RF升高为观察两年后各检测部位骨密度Z值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F阳性的患者其两年后各部位的Z值均显著低于RF阴性的患者(P〈0.05)。女性在手、桡尺骨远端、前臂的BMD值均低于男性(adjusted R2=0.256-0.398,P〈0.001)。增龄为除了前臂外所有部位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00)。小剂量强的松龙(≤5mg/d)与本组患者的BMD变化无相关。结论骨量丢失为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见于女性及高龄患者;前臂局部的骨量丢失高于全身的骨量丢失。RF升高为引起BMD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骨密度(BMD)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86例脊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前BMD的不同分为A组(BMD〈—2.5 S,n=54)和B组(BMD≥—2.5 S,n=3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骨水泥填充优秀率高于B组(P〈0.05),填充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BMD脊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疗效良好;在椎体骨水泥填充满意度方面,BMD更低的患者似乎更有优势,BMD可能是影响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测定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骨密度,探讨正常范围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甲功正常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220例,根据血清TSH水平,以1.60 mU/L和2.90 mU/L为界,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即A组(0.27mU/L~1.60mU/L)、B组(1.60mU/L~2.90mU/L)、C组(2.90mU/L~4.20mU/L)。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骨密度(BMD)的差异。结果 ①与B组相比,A组患者左股骨颈、转子和全髋部BM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B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②对于甲功正常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血清FT3与全髋部BMD呈正相关(r=0.292,P=0.039),TSH、FT4与全髋部BMD无相关(r=0.078,P=0.594;r=-0.043,P=0.771);③校正年龄、绝经年限、BMI后,FT3与全髋部BMD仍呈正相关(r=0.401,P=0.006),TSH、FT4与全髋部BMD仍无相关(r=0.013,P=0.929;r=0.039,P=0.797);④在多元线性回归中,FT3仍与全髋部BMD独立相关(B=0.114,P=0.006)。结论 在甲功正常的绝经后T2DM妇女中,低TSH会降低全髋BMD;血清FT3与全髋BMD呈正相关,而TSH、FT4与全髋部BMD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DEXA测量松质骨BMD与其生物力学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生物力学相关性;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假体置换术取下的股骨头共4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离体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值;在股骨头主要承重区取柱状试件,行纵向压缩力学试验,记录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利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判定BMD与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的相关性.结果 (1)BMD测量值在0.39~1.05 g/cm2之间,呈正态分布,为0.71±0.17 g/cm2;(2)极限应力在2.09~23.49 Mpa范围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9.69±6.36 Mpa;(3)极限能量在2.04~11.76 J范围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5.45±2.80 J;(4)弹性模量在16.59~218.58 Mpa之间,呈非正态分布,为88.89±48.45 Mpa;(5)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极限应力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765,P<0.001;(6)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极限能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717,P<0.001;(7)人股骨头主要承重区BMD与弹性模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s=0.669,P<0.001;结论 BMD与极限应力、极限能量和弹性模量具有线性正相关性,通过测量股骨头的BMD可以初步预测骨的抗压强度和硬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密度水平的关系,为CKD不同分期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及临床指导。方法以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CKD非透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老人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水平(BMD),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情况;应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骨密度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CKD患者骨密度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2.4SD±0.18比-0.8SD±0.24,P0.01);在非透析CKD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GFR)与骨密度水平呈现正相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K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78±0.21比0.71±0.24 mm,P0.01)及斑块形成(66.6%比36%,P0.01)、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66.6%比36%,P0.01)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骨密度水平与hs CRP、TG、血磷、i PTH、血红蛋白(Hb)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GFR、血钙、血白蛋白(SAlb)、IMT、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负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吸烟、药物以及BMD是CK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KD患者IMT比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其颈动脉粥样斑块总检出率66%,对照组的总检出率仅为36%(P0.01),CKD中晚期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的阳性率更为明显(P0.05)。结论各期CKD患者骨密度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与颈动脉病变相关,骨质疏松可能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患者的年龄、血脂、CKD不同分期及骨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与之亦有共同点。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度相关,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高龄老人每年骨密度(BMD)变化情况。方法 对1006例高龄老人(男843例、女163例)进行股骨近端和腰椎正位BMD测定,并在12个月后再次进行BMD测定,计算?BMD。然后比较不同性别高龄老人在初次BMD和?BMD上的差异。结果 高龄男性股骨近端和腰椎正位的初次BMD都高于高龄女性(P<0.001),但是不同性别高龄老人在?BMD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人股骨近端(除女性大粗隆外)BMD下降,而腰椎正位BMD上升。结论 不同性别高龄老人每年BMD的变化相似,其中股骨近端BMD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腰椎正位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2200例指骨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采用X线放射吸收法测定指骨骨密度(BMD)的结果及在适用人群普查的可行性.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随机对2200例各年龄段男、女性进行BMD测定.结果人体40岁以后骨中BMD(患者3根手指相对BMD的平均值)逐渐减少;男性50岁以后有20.40%的人为骨量减少,22.25%的人为骨质疏松;女性50岁以后有28.99%为骨量减少,29.97%的人为骨质疏松.结论采用指骨BMD所获的测定结果符合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的发病率,可以对4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普查,针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根据GNRI值分为降低组(GNRI≤98)和正常组(GNRI>98),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GNRI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 ①与GNRI正常组比较,GNRI降低组股骨颈、全髋BMD更低(P<0.01),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高(P<0.05);②GNRI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P<0.01)、与全髋BMD呈正相关(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GNRI降低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B= – 0.076,P<0.05)。ROC曲线显示包含GNRI的联合指标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GNRI与股骨颈、全髋BMD呈正相关,GNRI降低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患者年龄、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间,在本院初次诊断T2DM并以注射胰岛素作为血糖控制方案的男性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DEXA)检测腰椎前后位(L1~4)BMD值(g/cm2),记录患者身高和体重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血钙、血磷、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浓度.结果 T2DM患者腰椎前后位(L1-4)平均BMD为(1.08±0.17)g/cm2,与年龄、血钙、血磷、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身高、体重和BMI间均无相关性.T2DM患者BMD与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666,P<0.001;r=-0.74,P<0.001;r=-0.693,P<0.001).结论中年男性T2DM患者血糖水平越高,平均持续时间越长患者BMD越低,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者应积极开展BMD检查以早期发现低骨量和OP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