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幼儿期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之一,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年发病率为(0.3~5.5)/10万,仅低于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80%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NB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常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纵隔、脊柱旁、盆腔、颈部和下腹部等部位。细胞学研究对推动NB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皮肤和皮肤免疫细胞为机体遭受的损伤和感染提供免疫保护。角质形成细胞、皮肤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组成皮肤重要的免疫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通过Toll样受体和炎症复合体等预警系统感知危险因素侵扰,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抗菌肽,帮助启动皮肤免疫应答,同时招募其它固有免疫细胞参与早期固有免疫反应。皮肤树突状细胞,如表皮内分布的朗格汉斯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能捕获摄入抗原并游走至皮肤引流区淋巴结将抗原递呈给幼稚T细胞从而启动皮肤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来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朗格汉斯细胞作为经典的树突状细胞在皮肤免疫反应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常驻T细胞比外周血中循环的T细胞在维持皮肤免疫稳态和皮肤病理状态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介绍皮肤免疫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皮肤免疫细胞在皮肤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胶原酶消化方法是胰岛细胞分离技术中关键的第1步,其成败关系到胰岛细胞移植的存活与功能.目的:针对不同质量浓度和同一质量浓度条件下不同时间点胶原酶分离纯化所获得胰岛细胞的效果进行对比,以确定理想的胶原酶分离胰岛细胞的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7-05在解放车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实验室完成.材料:胰岛细胞供体为SD大鼠.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胶原酶0.5 g/L,1.0 g/L,1.5 g/L及2.0 g/L组,每组8只.方法:每组前4只动物.采用0.5,1.0,1.5,2.0 9/L 4种质量浓度的胶原酶对胰腺进行分离,消化过程中每隔10 min为1个时间点,双硫腙染色观察分离情况,分析结果并确定最适合获取胰岛量最多的时间点.随后每组另外4只动物按照确定时间点停止消化,应用间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双硫腙和丫啶橙-碘丙啶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形态和存活率,确定分离所需胶原酶的最佳浓度.主要观察指标:调整胶原酶的质量浓度与消化时间,荧光显微镜下胰岛细胞计数,评估胶原酶最佳质量浓度及消化时间.结果:分忻后确定各组胰岛细胞最佳获取时间,胶原酶0.5 g/L组50 min,胶原酶1.0 g/L组40 min,胶原酶1.5 g/L及2.0 g/L组均为30minm.胶原酶0.5 g/L组分离并纯化后胰岛细胞收获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胶原酶1.0 g/L.1.5 g/L及2.0 g/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胶原酶2.0g/L组胰岛细胞平均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胶原酶0.5 g/L,1.0 g/L及1.5 g/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胰腺灌注良好情况下,胶原酶消化条件控制在质量浓度1.5g/L,时间30min进行水浴振荡可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4.
虫草多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否通过免疫途径清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恶性克隆,已引起许多学者重视。树突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体内外均能够刺激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显著增殖,在白血病的免疫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已经在前期的研究中成功地诱导了CML来源的DC,但是其功能较弱,限制了其应用。我们将虫草多糖与DC结合起来,试图从DC的角度阐明虫草抗白血病的机制,探讨白血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在体外培养的经TAM同步化MCF-7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采用MTr法和流式细胞术法检测MCF-7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结果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的倍增时间是33h,TAM可使MCF-7同步化于G0/G1期,5.Fu、DDP、ADM在中低剂量时可使同步化的MCF-7细胞存活率降低,与不同步化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DDP、ADM中低剂量组可使经TAM同步化的MCF-7细胞PCD%增加,与不同步化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化疗药物可诱导经TAM同步化的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人B淋巴瘤细胞系Daudi和Raji为研究对象,探讨组成性JNK活化对B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Daudi、Raji B淋巴瘤细胞中组成性JNK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audi、raji B淋巴瘤细胞中JNK的亚细胞定位;用JNK抑制因子(SP600125)处理Daudi和raji B淋巴瘤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用ATPLite法检测SP600125对Daudi、Raji 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Daudi和raji B淋巴瘤细胞有组成性JNK活化;Daudi和raji B淋巴瘤细胞JNK亚细胞定位异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入核;JNK特异性抑制因子SP600125诱导B淋巴瘤细胞Daudi、Raji G2/M期细胞比例升高,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且G0/G1峰前出现亚二倍体峰,证实SP600125在B淋巴瘤细胞中诱导G2/M阻滞和凋亡。ATPLite检测结果显示,SP600125显著抑制Daudi和Raji B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并随着抑制因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组成性JNK活化促进Daudi和Raji B淋巴瘤细胞增殖。JNK活性的升高通过促进JNK从胞浆进入胞核来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SP600125通过多种机制阻抑JNK的活性抑制B淋巴瘤细胞的恶性生长。JNK可作为临床治疗B淋巴瘤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h UC-MNC),经两种体外培养体系活化扩增后的人脐带血自然杀伤细胞(h UC-NK)在生物学表型和细胞毒性上的异同。方法:收集健康供者捐赠的脐带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介导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单个核细胞。基于本课题组近期建立的3因子体系(定义为“3IL”),比较Miltenyi和XVIVO 15两种培养基体外培养14 d后NK细胞(分别定义为M-NK和X-NK)的细胞表型、细胞亚群、细胞活力及细胞毒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经上述2种体系诱导14 d后,总CD3-CD56+NK细胞比例由4.25%±0.04%(d 0)提高至71%±0.18%(M-NK)和75.2%±1.1%(X-NK)。与X-NK组相比,M-NK组CD3+CD4+T和CD3+CD56+NK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X-NK组中表达CD16、NKG2D、NKp44、CD25活化型标志物的细胞比例更高,但M-NK组总NK细胞扩增数量为X-NK组的2倍。两组在N...  相似文献   

8.
穿孔素与细胞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孔素是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发挥细胞素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由于正常细胞中穿孔素的含量较低,因此过去对该研究较少。本综述就穿孔素(PFP)的理化性质,表达组织和细胞、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检测方法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属于非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形态学不涉及细胞质、细胞膜的破裂。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在形态学上可表现为细胞质、细胞膜破裂,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三者在形态学及发生机制上有所区别,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联系。在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并非仅出现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3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形态学改变、发生机制及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免疫组化技术在原代培养细胞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已较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在眼、耳鼻喉科领域,研究人员常对Hep-Ⅱ喉癌细胞株、胆脂瘤细胞、嗅细胞、鼻黏膜细胞和组织及牛眼视网膜细胞、兔眼晶体上皮细胞等进行原代培养。众所周知,在组织细胞原代培养  相似文献   

11.
各种炎症过程细胞表现出其明显的粘附特性,细胞粘附性测定是研究细胞功能,炎症机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测细胞粘附的方法主要有:细胞计数法、蛋白染料以法,荧光素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各种方法已在过程中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分别应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B细胞(Breg cells)在免疫反应中具有介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分泌抗体的作用,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B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正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B细胞同样具有负性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变应性疾病中,某种具有调节功能的B细胞亚集可以通过分泌IL-10、TGF-I等细胞因子方式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 cells)的分化或是直接抑制免疫性T细胞的增殖。这种B细胞的亚集被称作调节性B细胞,即B调细胞。同时,B调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对B调细胞的产生、增殖及分泌也起到调节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讨论B调细胞在变应性疾病中,对T细胞免疫反应进行调节的可能机制以及B调细胞所处微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B调细胞的调节作用,并展望了B调细胞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对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和神经-神经黏附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1对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影响是不清楚的.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地点为广西中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为NG108-15神经细胞株、L1 eDNA、抗L1抗体由日本金泽大学神经物性部门提供.方法在体外细胞培养,用脂质转染剂将黏附分子L1cDNA表达到NG108-15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电生理学检查技术测定细胞-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突起指数、突触形成率、微小终板电位的频率.结果以分化剂cAMP处理4 d后,L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31±8)%,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13±2)%或Mock-转染组的(15±5)%(P<0.001).L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142.5±12.3)μm,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94.2±12.3)μm或Mock-转染组的(86.8±6.7)μm(P<0.05).L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58.0±11.5)%,也高于非转染组的(36.7±0.83)%或Mock-转染组的(39.2±0.84)%(P<0.00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在NG108-15细胞的高度表达提高c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功能性突触形成率的增加是通过增加神经细胞突起分叉和突起的长度,从而增加神经-肌连接数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增加递质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4.
穿孔素是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由于正常细胞中穿孔素的含量较低,因此过去对该物质研究较少。本综述就穿孔素(PFP)的理化性质、表达组织和细胞、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各种炎症过程细胞表现出其明显的粘附特性,细胞粘附性测定是研究细胞功能,炎症机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测细胞粘附的方法主要有:细胞计数法、蛋白染料染色法,荧光素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各种方法已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分别应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研究。合适的实验方法有利于研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对炎症疾病机理的探讨将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及在缺血脑组织中DC的来源。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Ⅱ(MHCⅡ)情况。结果:脑缺血半球和假手术半球比较,在1hDC数量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比,DC的数量也增多(t=4.968,P&;lt;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OX62+OX6+)显著差异,每100mm^2脑组织切片中OX62+OX6+细胞数量比为(53&;#177;3)比(33&;#177;2)个(T=2.975,P&;lt;0.05)。脑缺血半球在1h到第6天OX42+转变成OX62+OX42+细胞逐渐增加,脑缺血第6天脑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比t=9.875,P&;lt;0.001。脑缺血损伤面积与以每100mm^2脑组织片为单位的OX62+数量呈正相关(R^2=0.8914,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的数量增加,DC数量增加与脑伤面积呈正相关,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从胶质细胞向DC样细胞转化是脑内DC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介导免疫耐受的Treg与介导一系列炎症反应的Th17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稳定状态的维持.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Treg/Th17细胞的平衡格局被破坏,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而损伤机体,大大影响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对Treg/Th17细胞动态平衡调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为GVHD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对策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转染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后,其所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DU145的体外杀伤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10在南方医院肿瘤科生物室完成。①对象:HLA-A2基因亚型的健康自愿供血者1名,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作为靶细胞的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以及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由美国阿肯色大学生物治疗中心刘勇教授惠赠。②实验方法:抽取HLA表型为A2的健康自愿供血者外周血50mL,Ficoll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磷酸盐缓冲液洗涤6孔板,收集悬浮细胞作为效应T细胞,贴壁细胞即为树突状细胞。向6孔板内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第4天加入白细胞介素4,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至培养第7天收获悬浮细胞即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③实验评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的表达。以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将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效应T细胞分别按1:10、1:20、1:40进行共培养,将未经过树突状细胞共育的T细胞设置为空白对照组,ELISA法检测效应T细胞分泌干扰素γ的含量。LNCaP、DU145靶细胞分别与效应T细胞按效靶比5:1、10:1、20:1、40:1进行共培养,MTT法检测效应T细胞对两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①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的表达:经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培养8d后高表达CD83.CD40.HLA-DR,CD80,CD1a,CD86,分别为65.8%,66.0%,96.7%,70.0%,61.9%.79.0%。②树突状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2含量检测:与培养第1天比较,第7天成熟树突状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效应T细胞释放干扰素γ含量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树突状细胞:T细胞按1:10、1:20、1:40共培养后所释放的干扰素γ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0.01,0.05),且随树突状细胞加入比例的提高有所增加。④效应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检测:效应T细胞可有效识别并杀伤HLA-A2阳性的LNCaP细胞,其抑制作用在效靶比为10:1、20:1、40:1时均显著强于DU145细胞株(P<0.01)。结论:经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其细胞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无明显改变,可诱导自体效应T细胞增殖,该效应T细胞对LNCaP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巢式PCR扩增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例分选的外周血CD3^ 细胞和7例心胸外科手术的非免疫性疾病和非肿瘤病人的正常胸腺细胞DNA的TCR Vα40基因与Jδ1,Dδ3和ψJα重排的情况,从对不同含量DNA的PCR分析,了解其重排分布频率。结果显示,TCR Vα40分别与Jδ1,Dδ3和ψJα重排均可见于多6数外周血T细胞和胸腺细胞中,对不同含量DNA的PCR分析显示TCR Vα40重排的分布频率在外周血和胸腺细胞有所不同。研究结果提示,TCR Vα40-ψJα的重排最常见于成熟和未成熟T细胞中,而TCR Vα40-Dδ3则在未成熟T细胞中发生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l571对CML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抗凋亡蛋白Mcl—l表达的影响,探讨Mcl一1在BCR/ABL抗凋亡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应用STl571处理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MTT法检测STl57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V和碘化丙锭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STl571对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STl57l可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K562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时降低细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下调抗凋亡蛋白Mcl—l和Bcl-xl的表达。STl571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与抗凋亡蛋白Mcl—l和Bcl—xl的表达下调一致。结论:STl571通过阻断CML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下调Mcl—l和Bcl—xl的表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表明Mcl—l和Bcl—xl一起在CML抗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