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ICU患者盲插鼻空肠管置管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2013年7~12月7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用胃内注气法,试验组采用胃内注水法为患者行盲插鼻空肠管置入术。比较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成功率88.89%,对照组置管成功率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内注水的盲插法鼻空肠管置入术是危重患者更为有效的床边盲插鼻空肠管置管方法,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置管洗胃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口服药物中毒需洗胃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病人经口置管洗胃,B组病人经鼻置管洗胃,比较两组病人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满意率、配合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病人的首次置管成功率98.33%、置管用时6.16s±0.89s、满意率96.67%、配合率95.00%,B组病人的首次置管成功率88.33%、置管时间7.89s±1.06s、满意率86.67%、配合率83.33%,A组优于B组(P0.05);且A组病人置管盘曲口腔、恶心呕吐、窒息、反射性心跳呼吸停止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相对于经鼻置管洗胃方法,经口置管洗胃可以提高人的置管成功率、满意率和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邓勇进  任卫红  周欢  赵妙玲  萧玉琼 《全科护理》2021,19(35):4978-4980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0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符合条件的机械通气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管,对照组采用盲插法鼻空肠管置管,记录两组病人鼻空肠管尖端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的例数、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营养管置入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后观察组病人鼻空肠管尖端到达空肠38例(76.00%)、十二指肠内8例(16.00%)、胃内4例(8.00%),一次性置入成功46例(92.00%);对照组病人鼻空肠管尖端到达空肠18例(36.00%)、十二指肠内21例(42.00%)、胃内11例(22.00%),一次性置入成功39例(78.00%);观察组病人鼻空肠管尖端位置位于空肠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鼻空肠管尖端位置位于胃内及十二指肠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置入过程中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对照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8.0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应用于机械通气病人中能明显提升置管操作精准度与有效性,提升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降低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置管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危重病人床边无创留置鼻肠管的新方法,提高危重病人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成功率.[方法]对45例危重病人无创置入鼻肠管,协助病人取右侧卧位,在鼻肠管管腔内注满8.4%碳酸氢钠溶液,导管末端连接于V导联,记录胃部心电图QRS主波波形的变化,当波形极性发生变化时,提示导管头端通过幽门;用X线腹部摄片方法进一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置管并发症.[结果]36例病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0.0%,平均置管时间为80.2 min,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明显改变等并发症.[结论]无创置入鼻肠管新方法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科学置管联合精细化管理在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病人床旁鼻肠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医院ICU并接受床边鼻肠管留置营养支持者100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床边鼻肠管留置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常规插管、常规鼻肠管维护等,试验组采用科学置管联合精细化管理干预,对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床边鼻肠管留置病例干预后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耗时、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和鼻肠管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科学置管联合精细化管理开展ICU危重病人床旁鼻肠管留置护理工作,可确保置管质量与安全性,降低鼻肠管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入住重症医 学科的 68 例危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34 例。对照组患者行胃内注气盲置鼻空肠管置入术。观察 组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 1 小时内置管成功的次数、置管成功时间、首次置管通过率、并发症发 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通过率更高,置管成功时间更短(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P<0.05)。观 察组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安全省时,是重症胰腺炎患者尽早建立肠内营养通 路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胃内注气法与胃内注水法在床旁徒手盲插鼻空肠管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胃内注气法组(45例)和胃内注水法组(45例),均予以徒手盲插鼻空肠管,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胃内注气组成功率高于胃内注水组(P0.05)。结论胃内注气法在徒手盲插鼻空肠管技术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返流、误吸、窒息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留置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应用价值。方法33例拟行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置管前禁食、胃肠减压1h、超声引导鼻空肠管进入胃腔内,注入预先加热至37℃的生理盐水300~400ml,待形成声窗,在胃蠕动的配合下引导鼻空肠管推送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并床旁摄腹部平片确认位置。结果成功引导31例,失败2例。失败原因是患者胃蠕动消失,鼻空肠管末端贴于胃大弯处,无法弯曲进入胃窦、幽门。结论刚生理盐水作胃声窗,金属导丝作追踪目标,床旁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是一种新的喂养管置人法,具有方便、准确、利于床旁操作等特点,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晓霞  毛越 《护理与康复》2019,18(11):61-63
目的观察改良触诊胃内注气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0例拟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ICU患者,采用改良触诊胃内注气法置入鼻肠管。结果成功置入鼻肠管121例(93.08%),其中一次置管成功113例,置管时间(17.3±2.9)min,二次置管成功8例,置管时间(23.1±2.2)min;9例置管失败(6.9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对危重患者可采用改良触诊胃内注气法留置鼻肠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经鼻置螺旋形鼻肠管的方法,并与X线辅助鼻肠管置管及胃镜下经异物钳辅助直接置入鼻肠管进行比较。方法分为床旁经鼻盲探下置入鼻肠管组( A组)46例和X线辅助鼻肠管置管组(B组)30例及胃镜下经异物钳辅助直接置入鼻肠管组(C组)38例,分别进行操作。结果 A组床旁经鼻盲探下置入鼻肠管46例,成功41例,成功率89.1%;B组X线辅助鼻肠管置管30例,成功27例,成功率90.0%;C组胃镜下经异物钳辅助直接置入鼻肠管38例,成功37例,成功率97.4%。 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X线辅助置管成功率高于常规法,但难以满足解剖结构改变患者的需求。胃镜直视下置管仍优势明显,但需专业人员操作。床旁经鼻置螺旋形鼻肠管,并辅以扩张幽门(胃内注气)、右侧卧位等措施后置管,创伤小,便于临床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5~47 ℃温热水刺激鼻肠管主动留置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20年1月31日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需留置鼻肠管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床旁主动留置鼻肠管过程中,通过分次间断注入45~47 ℃温热水,刺激胃肠蠕动,提高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结果:76例患者中,其中一次性置管成功71例,成功率为93.42%;5例一次性置管失败患者,给予再次温热水刺激置管,成功3例,剩余2例2次置管均未成功,给予被动等待技术均置管成功。结论:在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床旁主动留置鼻肠管过程中,通过注入45~47 ℃温热水刺激胃肠蠕动,能够保证置管成功率,尽快实现幽门后喂养,为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建立有效途径。该方法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莹  马洁  惠彩红  郝世静  米颖 《天津护理》2010,18(4):219-220
目的:比较应用胃内注气法和螺旋置管法行床边盲插鼻肠管的成功率。方法:将ICU的50例有留置鼻肠管适应证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胃内注气法和螺旋置管法两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对2组各25例患者进行留置鼻肠管。结果:胃内注气法和螺旋置管法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6%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内注气法比螺旋置管法成功率高,明显优于螺旋置管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床旁放置鼻肠营养管(简称鼻肠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9例重症患者常规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10 min后采用床旁间断直线推进法放置鼻肠管,30 min仍未顺利通过幽门置入则采用被动等待法,前者即刻、后者24 h后床旁行X线腹部拍片明确。观察19例患者的置管时间、方式,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9例患者中17例在床旁间断直线推进法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4%。置管时间(22.4±3.9)min,X线摄片间接判断鼻肠管端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水平部4例、升部10例,空肠上段2例。2例间断直线推进法未成功,采取被动等待法均置管成功,X线摄片提示管端均位于十二指肠升部。所有患者鼻肠管平均放置时间为(38±42)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症患者间断直线推进法床旁放置鼻肠管是安全可行的,被动等待法可作为补救置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永平 《护理研究》2008,22(5):1283-1284
[目的]探讨胃镜润滑剂在胃肠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需行胃肠减压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口服胃镜润滑剂后再按常规鼻饲法留置胃管,对照组按常规鼻饲法留置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胃肠减压术前口服胃镜润滑剂可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床旁经电磁定位导航仪引导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技术在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普通外科在床旁电磁定位导航仪下放置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的85例危重症病人临床资料,总结病人特征、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及置管长度、不良反应及舒适度评分。[结果]85例病人置管时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为6分~35分(18.3分±8.2分),其中机械通气病人38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病人15例,4例病人在置管时伴有鼻胆管;置管成功率为97.6%,平均置管时间为16min,平均置管长度约为105.5cm;所有病人在鼻肠管置入过程及置管后无误入气管和气胸等并发症,置管过程中舒适度评分为3.24分±1.03分。[结论]对危重病人,经电磁定位导航仪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为危重症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采用被动等待法床边留置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提高危重病人床边留王螺旋形鼻肠管的成功率.[方法]对132例危重病人采用被动等待法床边留置螺旋形鼻肠管,12 h和24 h以后分别行床边X线腹部撮片明确管端位置,观察留王鼻肠管的成功率.[结果]置管12 h后成功率42.4%,24 h后成功率82.6%,无呼吸道内置管或消化道穿孔等置管并发症.[结论]危重病人采用被动等待法床边留置螺旋形鼻肠管成功率较高,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对病人刺激小,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支持干预在小儿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行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干预的74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时间、依从性、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儿依从性、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小儿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中实施心理支持干预,可提高患儿依从性和置管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陈丽璇  罗丽云  詹丹萌 《全科护理》2012,10(19):1745-1746
[目的]比较普外科围术期中年男性病人留置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80例普外科围术期留置尿管中年男性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45例,采用不同的滑润剂及不同类型的导尿管。比较4组病人置管过程及置管后疼痛程度、肉眼血尿程度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D组病人置管过程及置管后疼痛程度、肉眼血尿程度低于A组、B组、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A、B、C组。[结论]普外科围术期中年男性病人采用留置导尿管前使用1%盐酸丁卡因胶浆,并选择16号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钱君 《护理研究》2005,19(12):2703-2704
[目的]探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组59例病人在颈内静脉置管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血管定位:B组70例病人应用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置管。[结果]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鼻空肠管置管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3月1日—2017年8月31日收治的机械通气需放置鼻空肠管患者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采用平卧位法(A组)、头前屈位法(B组)和头后仰位法(C组)进行鼻空肠管置管,记录胃内置入时间、胃至空肠置入时间和置入成功例数。结果C组胃内置入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 <0.01),B组胃至空肠置入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C组(P<0.01)。三组胃内置入成功率和空肠置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后仰位法,鼻空肠管呈螺旋运动通过咽喉部时间最短;采用匀速不间断推进法鼻空肠管置入成功率较高,有利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