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指有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罗马诊断标准在FGIDs的分类和新知识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FGIDs专家委员会在1994年制订出罗马Ⅰ诊断标准。1999年发表罗马Ⅱ标准,并把小儿FGIDs进行单独分类,共有13种疾病。2006年5月发布了最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共有6类28种成人FGIDs,并建立了2个儿科分类:新生儿/幼儿(分类G)和儿童/青少年(分类H),共17种小儿FGIDs。进行这样的修订是因为不同年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标准是建立在专家广泛共识基础之上的,强调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诊断前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及由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疾病可分为三类:器质性疾病、动力型疾病及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学,如胃肠道肿瘤.动力型疾病的诊断依赖于动力改变,如假性肠梗阻.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类主要通过症状进行诊断的疾病,而这些症状可与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等相关,如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1].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儿科标准及其与罗马Ⅱ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胃肠病(FGIDs)包括一系列慢性或再发性的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FGIDS专家委员会于1994年制订罗马Ⅰ标准,1999年发表罗马Ⅱ标准,近来又制订罗马Ⅲ标准,其主要改变是:将儿科标准分为2个年龄组分别进行分类,定义4~18岁年龄组的反刍和功能性便秘,对症状持续时间的要求从3个月降为2个月及对功能性腹痛标准的修改。  相似文献   

4.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疾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 2 0年由于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谱亦随之改变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等发病率逐年上升。上述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尚存在很多模糊概念。实际情况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 orders,FGID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运动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胃肠运动障碍被认为是FGIDs的代名词。对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具有消化道症状 ,而无法以器质性疾病或生化异常解释”的消化道症状的不同组合曾多次进行专题讨论 ,并成立FGIDs专家委员会于…  相似文献   

5.
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在国内儿科界已受到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25日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美国消化疾病周(DDW-2006),会议上专家小组发布了最新修订的FGIDs罗马Ⅲ诊断标准,其中建立2个儿科分类。小儿FGIDs是按照患儿或父母报告的主要症状进行分类,而不是以病变器官为基础,且强调FGIDs前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本文仅就新生儿/幼儿和儿童/青少年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constipation,FC)罗马Ⅲ诊断标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θ�������������ϱ�׼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这些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而就医,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随诊,在许多患者并不能发现器质性疾病。近20年来,引入了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的概念和相应的诊治体系,对以上病症有了合理的解释,并在认识上出现了重要的转变,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不能以单一疾病为基础的简单生物医学模式来解释,FGID由于动力改变、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脑-肠轴调节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异常所致。1功能性胃肠疾病概念自1984年开始在国际胃肠会议上对…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交替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临床诊断是参照罗马Ⅱ标准,易造成漏诊。2006年重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让临床医生对于儿童IBS的诊断有了更客观的依据。目前,儿童IBS的治疗是根据症状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治疗。作者将重点介绍儿童IB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0):1438-1440  相似文献   

8.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常于儿童期发病,主要在学龄前期发病.其特点为反复发生、刻板发作的剧烈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间歇期无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发作呈"开一关"型.CVS为一种功能性胃肠病.1994年伦敦国际会议制定了诊断CVS的4项必需条件和支持条件,1999年制定了罗马Ⅱ标准,2006年发表了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CVS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尽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诊断CVS前要求排除常见的或较易治疗的相关疾病,尤其是器质性疾病.同时,要与腹型偏头痛和偏头痛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王茂贵 《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0):645-646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为反复发作的不能以结构(器质)或生化异常解释的胃肠道症状群。儿童FGIDs的诊断、治疗具有特殊性,其发病类型的年龄特征、需对患儿和家长同时进行治疗指导及对成年之后的影响,为区别于成人FGIDs的固有特征和规律。儿童时期为人一生中的特殊生理时期,因此重视儿童FGIDs的防治有双重意义,即治疗儿童FGIDs同时可预防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对成年之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且无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最常见的FGID之一。儿童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灼烧感、餐后早饱、饱胀感等为主要表现,且经过适当医疗评估,患儿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综合征。儿童FD的罗马Ⅳ诊断标准为:诊断前至少2个月内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条件,且每个月至少4 d是有症状的。  相似文献   

11.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基础与诊断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再发性腹痛指发生在3岁或3岁以上儿童的一种反复发作、病程>3个月,发作次数>3次的症状.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器质性RAP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腹痛;功能性RAP指疾病的发作不能从组织结构及生化方面变化解释,但又客观存在.腹痛产生的结构基础包括受体、传导纤维与三级传导神经元;目前接受的内脏疼痛的调控机制是"阀门"学说.此外,功能性腹痛与遗传、环境、内脏高敏感有关.在腹痛的诊断程序中首先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但又要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慢性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儿童功能性便秘 (functionalconstipation ,FC)在罗马Ⅱ标准关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 ,FGIDs)分类中已被列入排便紊乱中[1],借以区分胃肠动力疾病 (disorderofgastrointestinalmotility ,DGIM)中由于结肠运动障碍、结肠移行时间延迟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型偏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再发性腹痛大多属于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腹型偏头痛(AM),仅5%~10%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在罗马Ⅲ诊断标准中AM属于腹痛相关性功能性胃肠病,而在头痛病国际分类中,AM列为可能系偏头痛前驱症状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由于AM同属二大诊断系统,患儿往往无头痛症状,临床医师对此病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诊断较为困难.现就AM的诊断标准、临床评价、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较常见的儿童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感染、饮食、精神心理及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参照不断完善的诊断标准进行.治疗上要根据患儿的个体特征采用各项治疗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精神心理干预、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儿童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缺乏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学异常。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主要与脑-肠轴异常、感染、内脏高敏感、肠道运动异常、神经与免疫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学评分,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确诊,故需有一定的诊断标准。随着科学发展,诊断标准亦不断完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无特异性治疗。该文主要就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吞气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吞气症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13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吞气症患儿20例,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主诉为腹胀20例(100%),可以见不自主的吞气现象20例(100%),频繁嗳气、食欲不振各18例(各占90%),便秘12例(60%),有心理压力8例(40%),反复腹痛6例(30%),慢性腹泻、急性腹痛各2例(各占10%)。查体:腹部明显隆起,触诊腹部柔软,无压痛,无包块,叩诊可闻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或亢进。影像学检查显示胃肠道有大量气体,无液平面。经血尿粪常规、大便培养、肠道病毒和血生化等检查,排除感染、电解质紊乱和外科疾病。14例(70%)患儿经心理疏导、饮食调节,适当的通便药、胃肠动力药和多种维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30%)严重者经上述治疗无效,口服硅油类药物(二甲硅油和西甲硅油)治疗效果好。结论儿童吞气症为功能性疾病。部分患儿伴精神方面异常,无精神方面异常的患儿吞气症通常为自限性,吞气现象持续数周或数月,但也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硅油类药物可以减轻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症状,缩短其病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胃运动障碍与胃轻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儿胃运动障碍 (gastromotilitydisorders ,GMD)与胃轻瘫综合征 (gastroparesissyndrome ,GPS)是近年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较新课题。鉴于小儿功能性胃肠病 (functionalgastrointesti naldisorders ,FGIDs)和胃肠动力疾病 (disorderofgastrointestinalmotility ,DGIM )在神经胃肠病学基础上有更新的解释和更深入的揭示 ,因此儿科医师对FGIDs和DGIM应有全新的认识 ,以免混淆两者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神经胃肠病学 ,但消化道的神经异常难以通过常规临床检查而得以发现 ,肠神经系统缺乏神经调节结构的地形学定位。…  相似文献   

18.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NCSE)指大脑持续(痫)性放电活动>30 min,同时伴某些精神、意识或行为异常,但缺乏惊厥性症状的临床病理情况.NCSE的分类较复杂,传统分为全面性与局限性,如失神癫(痫)发作和复杂局限发作持续状态,目前公认以起病年龄为特征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为轻微或不显性运动、情感、唤醒、认知、记忆、视觉或意识障碍.典型脑电图包括节律性、全脑同步性3.0 ~3.5 Hz棘-慢复合波;不典型者为节律或非节律性<3.0 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节律性δ慢波兼有棘波或小尖波持续发放.边缘性脑电图可能代表一种发作与发作后、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甚至(痫)性与非(痫)性之间的代谢或器质性脑功能动态异常状态,又称为周期性放电脑电图,包括周期性单侧(痫)性放电( PLEDs),双侧独立同步周期性单侧(痫)性放电(B1PLEDs),伴一过性节律性放电的周期性单侧(痫)性放电,广泛性周期性(痫)性放电和三相波,刺激诱导节律周期性或发作性放电等.NCSE的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不典型神经症状与异常行为,进行性神经心理功能异常,持续或反复阵发性(痫)性放电,缺乏明显的运动性发作表现;其次,依据静脉或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症状或缓解病情.脑电图包括频繁或持续广泛性或局灶性棘波或棘-慢波放电,伴波幅、频率和分布的异常变化;全面惊厥性发作或癫(痢)持续状态后昏迷伴PLEDs或BIPLEDs.  相似文献   

19.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ADHD的发病机制及病因至今不明,多数学者认同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疾病模型.生物学因素包括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脑电生理、影像学等.近年来,人体营养状况与精神心理健康的关系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也不断有学者报道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与ADH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多见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与ADHD关系的研究,以及锌元素、镁元素在脂肪酸(fatty acid)与ADHD中的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仅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抽动障碍(T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尚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约半数TD伴有1种或1种以上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诊断TD须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TD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可以是抽动,亦可以是共患病症状;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