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221-1225
[目的]探讨胸段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评价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只SD成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采用T10脊髓离断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观察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并记录结果。评价标准分别为: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结果]两组大鼠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值在伤后各时间点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评分值标准化为百分制后,假手术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一致性较好,脊髓损伤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差异较大,伤后1、3、5、7d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两种不同行为学评分方法的评价结果均与损伤程度相关,其中BBB评分相关性较高,其对脊髓损伤模型运动功能评价具有明显优势,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每一阶段,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标准评分法。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实验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庞清江综述罗永湘审校研究脊髓损伤最基本的条件是建立标准的实验性脊髓损伤模型,只有在相同的动物实验模型条件下,才能优选出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方案。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深入的研究,已在最古老的Allen氏WD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演生...  相似文献   

3.
标准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对于阐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评价损伤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非常关键.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制造不同部位的标准化的脊髓损伤的实验装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髓休克与完全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脊髓损伤程度的诊断即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损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诊断不仅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客观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实际价值有重要意义。然而,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诊断即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确定有时又是困难的。尽管MRI、SEP及MEP的临床应用为脊髓损伤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但至今完全性脊髓损伤诊断仍需依据国际统一的ASI-A92’标准,通过认真仔细的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来确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由于严重脊髓损伤后脊髓休克期的存在,脊髓休克的临…  相似文献   

5.
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不同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运动功能不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大鼠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按轻、中、重度损伤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叙板试验、Tarlov评分和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结果:三种方法评价结果均与损伤程度相关,其中BBB评分相关性最高,并且体现了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每一阶段。结论:BBB评分对SCI模型运动功能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做为今后研究的标准评分法。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标准(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标准(一)美国脊髓损伤学会(1992年修订)1前言20多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制定分析和判定脊髓损伤的统一标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之间进行正确的交流十分重要。要想从众多脊髓损伤的标准中选择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相似文献   

7.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存在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脊柱损伤中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认识、脊髓损伤评估标准的认识、治疗脊柱脊髓损伤存在的争议和如何科学客观地看待脊髓损伤的实验结果等问题仍不统一,笔者谈谈个人观点,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强  李明 《颈腰痛杂志》2005,26(2):148-150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脊髓损伤病人日趋增多。而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手段,这与医学界在探讨脊髓损伤过程中缺乏与实际临床较为吻合、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的动物模型有一定关系。为此,作者根据设计动物模型的基本要求,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文献,将模型进行分类并评价。最后指出:采用目前常用的模型尚无法探讨脊髓移位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这正是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山茱萸的提取物对脊髓损伤大鼠的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成四组:标准对 照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高剂量提取物治疗组、脊髓损伤低剂量提取物治疗组。除标准对照组外,建立脊髓损伤引起的骨 质疏松大鼠模型,然后进行相关生物化学、骨密度及形态的分析和比较。结果与标准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的大鼠显示 骨量、生物化学指标和形态学参数的显著下降。山茱萸提取物高剂量组治疗大鼠胫骨骨干内、外部区域骨质疏松显示剂量依 赖性。结论山茱萸提取物治疗可能通过剌激成骨细胞引骨组织反应,从而导致形态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观察方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观察方法李培建胥少汀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脊髓功能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等。几种观察指标的综合评定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脊髓的损伤程度及恢复程度。一、脊髓功能观察50年代,Tarlov〔1〕在进行脊髓损伤的实验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脊髓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对7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94次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查,根据CSEP各波的潜伏期、波幅及波形变化将结果分为四类,与Frankel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对脊髓有无损伤及损伤口试作出精确判断,客观定量评价了脊髓功能。此外,作者提出CSEP检查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和修复中如何评估人鼠后肢运动的BBB评分。方法:对4组大鼠分别行T10脊髓背侧半切断(A组)、T10脊髓全切断(B组)、T10脊髓节段全切除(C组)、T10以下脊髓全切除(D组),制成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和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大鼠BBB评分存损伤后5崩达到20分或21分,B组和C组大鼠存术后2周以后BBB评分维持在8分.D组大鼠BBB评分维持在0。B组和C组大鼠脊髓顺行追踪显示脊髓损伤区和尾侧无追踪剂分布.连续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NF)染色未见连续NF通过损伤区,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如果在8分以下,就需要慎重评价,这种运动有可能完全是或包括有自发的后肢运动。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庞清江综述罗永湘审校建立评定脊髓损伤及其恢复程度的方法,是研究脊髓损伤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目前,在众多的脊髓损伤研究报告中,所采用的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的评定标准各有所侧重尚不统一,这势必影响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机械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应用现状赵立,李涛,贾连顺复制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机制,观察损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筛选有效治疗措施的基本条件。多年来,人们应用不同的方法研制了多种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现将近年来常用的动物损伤模型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88-1891
[目的]建立标准的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方法]采用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2个,对照组1个。2个实验组均采用自行研制的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质量为10 g的打击棒,A实验组用接触直径为2.0 mm的打击棒杆头压迫,压迫时间为3 min(A组,6例);B实验组按照实验设定的高度10.0 mm实施打击(B组,6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C组,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4、5、6周进行转基因小鼠BBB运动评分,取出脊髓组织后,行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脊髓损伤造模术后2周,后肢功能开始恢复,而B组至术后6周均无后肢功能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结论]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采用持续慢性压迫脊髓可成功建立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稳定、理想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药物治疗评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评估目前主要依据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结果。MRI、SEP、MEP等辅助诊断方法可以从损伤的某些方面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信息。2000年国际截瘫学会(IMSOP,现更名为国际脊髓学会)建议应用美国脊髓损伤研究会制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第五版(简称ASIA 2000标准)为国际通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以来,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时间不断延长,但对于脊髓损伤后心理效应的认识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脊髓损伤后的早期心理效应的研究大多根据推测而来,目前有两个模型:一个认为脊髓损伤后早期心理效应表现为逃避自身发生的改变及其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另一个模型认为,脊髓损伤后早期出现的麻木、不信任、愤怒、恐惧、希望和绝望都是对异常状况的“正常”反应。 在脊髓损伤后期,近30%的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且在2年后仍无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自杀率是对照组的4~5倍,这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脊髓损伤的诊治与康复一直是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及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关注热点。对于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脊髓损伤评价方法、脊髓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治疗等问题,既有共识,也有争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定标准的研究进展夏群金鸿宾脊髓损伤后及时准确的神经功能检查,对于损伤程度的正确判断、拟定治疗方案以及推测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多年来描述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方法很多,标准不一,治疗效果可比性差,给临床及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一、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