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2诊治的72例髂胫束挛缩症,37例采用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5例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指标包括疼痛VA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内收活动度)、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结果 72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治疗期间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皮肤感觉异常改变、髋外侧肌群无力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髋关节屈曲活动度、髋关节内收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髂胫束挛缩症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易操作、微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种评估髂胫束挛缩的新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髂胫束是股部阔筋膜增厚的部分 ,近端包裹阔筋膜张肌 ,远端附着在胫骨外髁前外侧面。髂胫束挛缩 ,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 ,造成髋屈曲外展畸形。Ober氏试验常用以检查这种畸形 ,但它不能用于对比或定量说明挛缩的程度。既不可靠 ,又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因此 ,作者设计了这种评估髂胫束挛缩程度的新方法。方 法在做试验之前 ,有必要证明外展挛缩是由于髂胫束所致 ,而非其它原因。其主要特点是患者仰卧伸髋伸膝时出现外展挛缩 ,如果屈髋屈膝时出现外展挛缩 ,则可以排除髂胫束的原因。作者的新方法是让患者俯卧于平台上 ,检查者站于健…  相似文献   

3.
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经验,探讨本病分型与手术范围及疗效的关系。方法根据臀肌挛缩症特有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根据分型术中分别显露髂胫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至髋关节囊后方。结果160例均手术治疗,随访148例,随访时间6个月~10.5年,平均6.7年,优良率96.6%。结论对臀肌挛缩症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显露相应的手术范围,并实施相应的手术,术后早期锻炼,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臀肌筋膜挛缩症与Ober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殿肌筋膜挛缩与ober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术中所见挛缩的范围从局部解剖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症不仅殿大肌肌筋膜挛缩,而且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关节囊以及骼胫束都有受累,由于髋部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出现Ober征阳性。结论:骼胫束近端在臀部三叉形的附丽点,臀肌筋膜挛缩后,三者合力的改变,是造成部分类似髂胫束挛缩体征的重要原因,一臀部挛缩松解后,此征即可消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326例儿麻后遗骨盆倾斜,其中由于麻痹性脊柱侧突引起者12例,由髂胫束挛缩所致76例。下肢短缩引起238例。我们将由髂胫束挛缩所致者称为原发性,脊柱侧突和下肢短缩所致者称为继发性。它们又各分为两型,其临床表现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鑫  安洪宾  陈滔  王海宝 《中国骨伤》2013,26(2):128-130
目的: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治疗腘窝部瘢痕挛缩的临床疗效,为腘窝区瘢痕挛缩寻找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动脉皮瓣修复腘窝瘢痕挛缩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4~58岁,平均33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6.5个月;右膝关节8例,左膝关节3例;交通伤5例,热压伤3例,烧伤3例。采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最大20.0cm×8.0cm,最小7.0cm×4.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3例远端血运差,局部色素沉着,表皮坏死脱痂。术后随访5个月~2年,膝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皮瓣外形良好,皮肤松紧度适中。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实用性好,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腘窝区瘢痕挛缩是较为理想的皮瓣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外侧弹响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接受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的双侧外侧弹响髋患者30例(大转子周围间隙组), 男12例、女18例, 年龄(32.5±8.2)岁(范围17~51岁)。选取同期接受关节镜下经髂胫束外表面横向松解髂胫束(髂胫束外表面组)的30例患者作对照, 男13例、女17例, 年龄(29.5±6.8)岁(范围11~4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 mHHS)、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disability scale, GDS)。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7.5±3.3)个月(范围12~2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小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患儿 男, 6岁。左膝屈曲受限 5年入院。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时双下肢可自主活动,出生后 10个月开始学步行走,发现左膝屈曲受限,下蹲时右膝屈曲,左下肢膝半伸、屈髋外展位。上楼时左下肢需外展划弧。 1998年 3月曾在外院以“左髂胫束挛缩症”行髂胫束切断术,术后屈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6月至1989年6月,我们采用髂胫束翻转半腱肌前置手术,治疗轻度髂胫束挛缩并重建股四头肌功能38例,手术一次完成,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29岁,其中5~9岁16例,10~19岁17例,20~29岁5例,平均年龄12.7岁,随访时间4~39个月,平均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外侧型弹响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弹响髋常分为三种类型:外侧型,内侧型和关节内型。外侧型弹响髋最多见,其常规手术方法包括:髂胫束椭圆形切除术,“十”字形切开术,“Z”形髂胫束延长术,而以后者最为普及和有效,但其具有创伤较大,康复慢的缺点。关节镜下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外侧侧型弹响髋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我院自2001年9月-2002年8月,共收治外侧型弹响髋患者11例21髋,均采用关节镜下髌胫束松解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髂胫束松解微创外科治疗外侧型弹响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11—2012-07采用小切口髂胫束松解术治疗12例外侧型弹响髋,对临床病例进行对比研究,评估手术及切口愈合时间、症状改善程度等指标。结果 12例患双侧病变,手术前11例不能并膝下蹲,另1例重症患者分膝也不能下蹲。手术后当天所有患者弹响消失,完全下蹲。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 d,无切口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髂胫束松解术软组织微创外科治疗外侧型弹响髋,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经济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沿大转子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6~ 16岁 ,平均 9岁 ,均为双侧。1.2 术前患者三大主要症状 :并膝下蹲试验、双大腿搁腿试验、屈髋试验均呈阳性。1.3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 ,在大转子上、后 2cm作弧形切口 ,切开臀中肌表面髂胫束 ,向后至臀大肌缘 ,清楚显露股骨大转子后方的臀大肌—髂胫束下间隙 ,可用食指伸入作引导 ,以血管钳挑起挛缩组织逐一松解 ,按需要向前松解阔筋膜张肌及其浅面臀肌筋膜 ,至此大多数病例可达彻底松解 ,对于臀中、小肌挛缩 ,如系肌纤维内部间隔挛缩者 ,可行挛缩纤维切断。如系多…  相似文献   

13.
98例臀肌挛缩症手术方法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一种更适合于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98 例臀肌挛缩症根据功能障碍程度分别选择大粗隆上横切口20例,大粗隆后上方斜弧形切口20 例及髂棘下外侧横切口58 例进行松解,其中直视下松解78例。结果 通过对各组术后并发症的调查,结合87例随访进行分析比较,髂棘下外侧横切口组未见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而大粗隆上横切口手术操作安全性低,易过多损伤,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早期锻炼和功能恢复。结论 髂棘下外侧横切口能满足各种程度的臀肌挛缩松解术,且直视下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臀肌挛缩症(glutealmusclecontracture,GM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以臀肌、髂胫束及其相关筋膜组织发生纤维变性、挛缩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可累及髋关节周围外旋肌群,甚至深部关节囊。软组织的纤维挛缩导致髋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屈曲、内收、内旋功能障碍,体格检查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外“八”字步态或并膝难以下蹲[1-3]。虽然传统的开放手术可以取得确切的疗效,但存在切口长、并发症多、术后康复难度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吻合血管髂胫束移植修复跟腱缺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带血管的髂胫束游离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术式及疗效. 方法在解剖观测髂胫束的血供来源及膝上外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的基础上,进行手术设计.1999年9月~2003年1月应用吻合血管的髂胫束修复长段跟腱缺损6例,其中单纯跟腱缺损4例,复合跟腱缺损2例,缺损长度6~11 cm. 结果膝上外侧动脉起自动脉,向外上走行分为升、降支.升支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膝上外侧动脉升支与膝最上外侧动脉在股外侧肌内吻合后穿出股外侧肌形成肌皮穿支.降支发出肌支、3~5支股骨外侧髁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术后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8个月个月,Thompson征阴性,双、单足提踵试验阴性.无跟腱再断裂、跟区皮肤破溃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根据膝上外侧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特点,吻合血管的髂胫束游离移植是修复跟腱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髂胫束翻转移位术治疗残留性膝不稳林钢,吴晓春我们发现部分接受了“儿麻矫治术”病人常残留程度不等的膝不稳现象,从1990年起,应用“髂胫束翻转移位术”作为补救性手术治疗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9~31岁。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提供一种新术式。方法 将髂胫束移植有血运丰富的腓肠肌内侧头肌腹内,与之编织为一体,动、静力联合替代后交叉韧带。结果 临床应用7例,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 该术式能促进、保护移植髂胫束液循环重建过程顺利完成,保证髂胫束的等长重建,成功地复制后交叉韧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股二头肌移位代半腱肌矫正儿童小腿外旋畸形北京市儿麻矫治中心(100024)秦泗河小腿外旋是儿麻后遗症常见畸形,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髂胫束挛缩和股二头肌肌力大于半腱、半膜肌肌力,既往矫正术式是髂胫束松解或加作胫腓骨的内旋截骨术。作者自1988年来,采用股...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3年6月以来采用改进的腹直肌—髂胫束转移术治疗儿麻后遗股四头肌瘫20例,经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先在股外侧分段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2~3处。游离出髂胫束并在远端止点处切断,保留近端起点。将髂胫束  相似文献   

20.
弹响髋     
髋关节在运动时伴有弹响(可摸得或听得者)称为弹响髋.本病多见于运动员,病人偶诉疼痛,在诊断及治疗上尚有一定困难.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一、病因分类弹响髋传统的定义是由于髂胫束后缘增厚滑过大转子时产生弹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病因较多:(一)关节型髋骨后缘骨折后,习惯性髋关节脱位;先髋髋脱位后反复整复致股骨头髋臼不合;软骨瘤席,其他活动体:或髂股韧带影响股骨头滑动者.(二)关节周围型1、肌肉因素臀大肌挛缩,股四头肌挛缩,House认为是髂股韧带在髋关节囊前方时滑动产生弹响.2、大转子部因素(1)髂胫束及周围障碍造成滑动障碍者,髂胫束肥厚,索状瘢痕形成,紧张度增加,慢性持续性损伤(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