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标准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与经典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44例,比较其预后。结果伤后GOS评分,标准大骨瓣组72例中,4~5分25例(34.7%),2-3分28例(38.9%),1分19例(26.4%);经典开颅组72例中,4~5分11例(15.3%),2-3分30例(41.7%),1分31例(43.1%),GOS1分及4~5分者两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者预后明显优于经典骨瓣开颅术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 3-8分)患者和2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GCS 9-15分)患者伤后12、24、48、72和96h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测定,伤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同时测定2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伤后12和24h也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P〈0.05)。伤后12h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60μg/L的病人预后明显不良(P〈0.05)。结论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而且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病例选择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在4~9分)患者58例分为2组,纳洛酮治疗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对照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脑水肿变化、苏醒时间、脑血流量和GOS预后分类。结果发现实验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脑血流量恢复速度较快,脑水肿变化范围减小,重残率缩小(P〈0.01)。结论研究发现,早期颅脑损伤使用足量纳洛酮治疗效果快,且无不良反应,应用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4.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5.
SPECT及SOD检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在评价颅脑损伤后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照GCS评分标准分成轻型损伤组45例,中型损伤组8例和重型损伤组7例。20例健康员工为对照组。对人选的所有对象进行SPECT、CT扫描和SOD检测,其中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h内和2周后进行SPECT和CT检查,伤后12h、24h、36h、48h、72h、1周、2周、1月和2-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SOD含量。并对所有患者在伤后6月按GOS评价预后。结果入院初和伤后2周,对颅脑损伤患者SPECT检出阳性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阳性率(P〈0.01),尤其对轻型损伤的患者更是如此.SPECT检出的颅脑损伤病灶数也比CT多。外周血SOD含量在伤后24h显著下降(P〈0.05),其中中型和重型损伤组SOD值下降最明显,直到1月后其值才恢复正常;伤后24h外周血SOD值与入院时GCS评分及伤后6月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SPECT和SOD的检测可以评价病情等级并可以对预后情况最出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入院后随机分为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觉醒时间,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美芬组患者的心律异常和呼吸异常者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出现高颅内压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纳美芬组觉醒时间为(10.1±1.45)d,对照组为(12.4±2.58)d,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比较也差异显著(P〈O.05)。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HT)对血清NSE含量的影响,探讨HT的脑保护机制。方法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温治疗(NT)和HT。两组均于伤后6h及1、3、5、7d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其NSE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清NSE含量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取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伤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NS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NSE含量均低于NT组(P〈0.01)。③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患者预后较好,但相差无显著性(P〉0.05)。④NT组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HT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哮NSE含量,并提示颅脑损伤后有较高水平血清NSE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结合GCS评分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史者)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后24、48、72h和1周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颅脑损伤越严重,S100B蛋白水平升高越明显.伤后早期(48h内)重型(GCS评分≤7分)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型(GCS评分≥8分)者(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含量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03-2012-03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后行开颅手术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2组治疗2周、1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并于术后6个月统计总有效率,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GOS评分分别为:26分、30分和40分,与对照组的19分、18分及16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24%,较实验组48%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急重型颅脑损伤双侧一次开颅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颐脑损伤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就诊的9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双侧一次开颅治疗结果按照GOS评分标准,死亡23例(25.3%),植物生存7例(7.7%),重残15例(16.5%),中残20例(21.9%),良好26例(28.6%).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双侧一次开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早期采用,可以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清MicroRNA765(miR-765)的表达与重型颅脑外伤(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健康对照组(CTL)、sTBI组监测患者伤后第1、4、7天血清miR-765水平。结果sTBI组血清miR-765表达水平相对CTL组有显著改变(P0.05),患者miR-765第一天开始上升,第4天达峰值水平,第7天明显下降,并与脑外伤后6个月GOS评分显著负相关,也与入院时GCS评分负相关。结论sTBI患者血清miR-765z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评估价值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98例aSAH的临床资料。入院后14 d内每天应用血清白蛋白钴结合(ACB)试剂盒检测血清IMA水平,ACB值越低表示IMA水平越高;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评估脑血管痉挛(CVS),其中120~140 cm/s为轻度,141~200 cm/s为中度,>200 cm/s为重度。结果 发病14 d内,Vm先增高(P<0.05),后降低(P<0.05),7~10 d达峰值;ACB值先降低(P<0.05),后增高(P<0.05),7~10 d最低。随改良Fisher分级增高,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CB值明显降低(P<0.05)。发病6个月,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69例,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29例;预后不良组ACB值[(42.76±5.63)U/m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61.18±5.91)U/ml;P<0.01]。结论 血清IMA水平能反映aSAH后脑缺血情况,与C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CVS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血清IMA可辅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可能性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2例,每6h测定一次SjvO2,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及颅内压,计算出CPP,分析SjvO2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监测期间有2次或2次以上SjvO2<50%或SjvO2>75%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SjvO250%~75%者或仅有一次SjvO2<50%或SjvO2>75%者(P<0.01)。CPP≤60mmHg者,SjvO2与CPP显著正相关(r=0.679,P<0.01),而CPP>60mmHg者,SjvO2与CP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jvO2和CPP联合监测能较可靠地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血糖升高患者62例,其中32例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传统胰岛素治疗组30例患者血糖控制在11.1~14.0mmol/L。观察3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比较两组的GOS,强化胰岛素治疗组的恢复良好率高于传统胰岛素治疗组,而病死率低于后者,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保守治疗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入院第2、5天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脑水肿指数。入院第2、5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NO、LPO水平。结果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80例,发生率为12.2%。入院第2、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发生首次出血时间越短(P〈0.05)、出血持续时间越长(P〈0.05)、出血量越大(P〈0.05)。不同脑水肿指数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NO、LPO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入院第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血清NO、LPO水平越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血清NO和LPO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指导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1例重型脑损伤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PCT监测治疗组(45例,PCT组)和常规治疗组(46例,对照组)。相同的诊疗基础上,对照组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决定疗程。PCT组根据血清PCT检测值判断是否继续或停止使用抗生素,当血清PCT≥0.25ng,ml时,进行抗生素治疗;PCT〈0.25ng/ml时,停止抗生素治疗。结果PCT组抗生素疗程8~15d,平均(12.35±2.47)d;对照组抗生素疗程11—19d,平均(15.78±2.69)d;PCTfR患者抗生素疗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根据PCT使用抗生素,能够缩短抗生素疗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作为优化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