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黄泻心汤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高糖高脂饲料+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及三黄泻心汤组,连续8周灌胃给药,每周测量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每两周测量空腹血糖,每四周测定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三黄泻心汤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P0.05),减轻糖尿病大鼠体重,其效果与阳性药盐酸二甲双胍效果相当。结论:高糖高脂饲料+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三黄泻心汤对该糖尿病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雌激素诱导的妊娠期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将妊娠12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茵栀黄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EB),1 h后灌胃给药,1周后测定妊娠大鼠胆汁流量和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雌激素(E2)水平。结果:茵栀黄口服液可以增加EB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妊娠大鼠的胆汁流量,显著降低血清中TBA、TBIL、AKP和E2水平。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EB诱导的妊娠期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状况,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缬草提取物对胆汁酸代谢及肝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缬草提取物对高胆固醇 高脂肪 高糖膳食所致的胆汁 胆汁酸代谢变化及肝损害的影响。方法①大耳白种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胆固醇 高脂肪 高糖饲料。治疗组每天灌胃缬草提取物30 mg•kg 1,对照组灌胃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正常组自由进食标准颗粒饲料,同时每天灌胃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观察实验兔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总胆固醇(TC)及总胆汁酸(TBA)含量、胆汁的流量及其TC 磷脂 TBA含量、胆囊结石形成情况、肝组织学检查以及主动脉壁粥样斑块观察。②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胆固醇 高脂肪 高糖饲料,正常组自由进食基础饲料。治疗组每天灌胃缬草提取物50 mg•kg 1,对照组则每天灌胃等容0.9%氯化钠溶液。观察血清TC、TBA及肝组织学检查。结果①家兔治疗组胆总管胆汁流量及固形物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胆汁中的TBA含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TB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胆囊内凝结物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较对照组显著减轻。②大鼠治疗组血清TBA较对照组降低(P<0.05),肝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结论缬草提取物可以增加胆汁中TBA含量,提高TBA/TC结石形成,降低血清TBA浓度,明显减轻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9,(20):2796-2801
目的:分析岩大戟内酯B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预测其代谢途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和给药组(灌胃岩大戟内酯B,100 mg/kg),每组8只。分别收集给药后0~12、>12~24、>24~36 h的粪便,给药后0~2、>2~8、>8~12、>12~24、>24~36、>36~48 h的尿液以及给药后1、2、8、12、24、36 h的血液样品,分别以超声提取法、固相萃取法、蛋白沉淀法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和Analyst?TF 1.7.1、PeakView?2.2等软件联合分析、鉴定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结果与结论:从大鼠粪便中共检测到原型药物和7个代谢产物,从尿液和血液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2个代谢产物。岩大戟内酯B灌胃后在大鼠体内经Ⅰ相的开环、脱水、氧化、脱氧、加氢反应等途径代谢;未检测到Ⅱ相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骨脂活性成分异补骨脂素不同时间灌胃给药对大鼠肝脏功能和胆汁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异补骨脂素60 mg·kg~(-1)灌胃给药1 d组、3 d组以及7 d组。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的体质量和肝重;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TBA、TC、TG、TBIL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胆汁酸转运体BSEP、NTCP、MRP2、MRP4、MDR1、ABCG5、ABCG8、OST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异补骨脂素能明显增加肝脏的重量,不同给药时间均能引起肝脏系数的增加;异补骨脂素给药后,大鼠血清中ALT、 AST、TBA、TG、TBIL的含量明显增加,ALP没有明显变化,TC明显降低,且AST的水平在异补骨脂素灌胃给药1 d之后即有明显升高;异补骨脂素灌胃给药后,肝脏中BSEP、NTCP、MRP2、MDR1、ABCG5、ABCG8、OSTαmRNA的水平明显下降,MRP4 mRNA的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异补骨脂素灌胃给药1~3 d即造成肝脏的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胆汁酸转运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餐后2 h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脏受损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内科住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患者200例,根据ALT值的大小将此200例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LT轻度升高125例,中度升高55例,重度升高20例.三组患者同时检测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和餐后2 h血清总胆汁酸(TBA),观察三组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T轻度及中度升高时,餐后2 h血清总胆汁酸较空腹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更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重度升高时,肝细胞严重受损,肝细胞代谢胆固醇能力下降,餐后2 h血清总胆汁酸升高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胆囊收缩,大量胆汁酸排入肠中,再经过肠肝循环回到肝脏,引起胆汁酸一过性升高,肝细胞轻度损害时胆汁酸清除率即下降,餐后2 h血中胆汁酸仍维持升高水平,因此测定餐后2 h血清胆汁酸浓度评价肝细胞轻度及中度受损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黄泻心汤对麻醉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80~400 g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大黄泻心汤观察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药卡托普利组,以上各组均10只。受试动物腹腔注射10%乌拉坦1.0 g·kg~(-1)麻醉后,经十二指肠分别给予大黄泻心汤大剂量(5.0 g·kg~(-1))、中剂量(2.5 g·kg~(-1))、小剂量(1.25 g·kg~(-1))、生理盐水、卡托普利,通过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40,50,60,90,12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心率并记录,计算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实测值进行自身给药前后t检验。结果三黄泻心汤大中小剂量对麻醉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降压效果显著,给药10 min后就可起效,效果均可维持120 min;阳性药卡托普利对麻醉大鼠收缩压具有降低作用,其降压效果显著(P<0.01),维持时间长达120 min;生理盐水对麻醉大鼠收缩压作用不显著。三黄泻心汤大中小剂量给药后对平均压都有降低作用,小剂量维持120 min效果显著(P<0.05,P<0.01),中剂量60 min效果显著(P<0.05),大剂量降压可持续90 min(P<0.05,P<0.01)。卡托普利给药后有降压作用,效果非常显著,持续120 min。对照组给生理水后平均压未见显著影响。三黄泻心汤大中小剂量及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后脉压差未见明显影响,卡托普利对大鼠脉压差增大的效果显著,尤其是40,50,60 min统计学显著(P<0.01)。三黄泻心汤大中小剂量给药后心率都有减慢作用,小剂量以20和90 min统计学显著(P<0.05,P<0.01),中剂量减慢心率作用以20~120 min统计学显著(P<0.05,P<0.01),大剂量在50,60 min减慢心率最为显著(P<0.05,P<0.01)。卡托普利减慢心率作用明显,尤其是60和90 min统计学显著(P<0.05)。三黄泻心汤大中小剂量用药后都有降低心肌张力时间指数作用,小中剂量维持120 min统计学显著(P<0.05,P<0.01),大剂量以30,40,50 min统计学显著(P<0.05,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对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基本无影响。卡托普利给药后对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10~90 min给药后非常显著(P<0.01)。结论三黄泻心汤具有降低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减慢心率的作用,对脉压差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三黄泻心汤可用于高血压患者,提示低血压患者禁用,本实验对临床上安全、科学、有效、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灌服泻心汤及其配伍组方中3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尿排泄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黄连、大黄黄连、黄芩黄连、泻心汤4组,采集灌胃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尿液,用HPLC法测定尿药浓度,由尿排泄-时间数据计算尿排泄动力学参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中3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尿排泄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3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排泄速率常数相近,排泄半衰期为9~16h。与黄连组比较,泻心汤组、大黄黄连组、黄芩黄连组中黄连碱尿排泄量占给药量比值减少,其中泻心汤组与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具有类似的尿排泄特征,大黄、黄芩和黄连配伍能减少黄连碱的尿排泄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蒙药苏格木勒-4对失眠大鼠的代谢影响,初步探讨其改善失眠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夹尾刺激和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溶液复合造模法建立慢性应激失眠大鼠模型。将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西泮组(阳性对照,0.92 mg/kg)和苏格木勒-4组(5.2 g/kg),每组6只。从夹尾刺激第7天开始,苏格木勒-4组、地西泮组大鼠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14 d。利用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无创睡眠活动监测系统对大鼠24 h睡眠时间进行监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进行代谢组学研究。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各组间的差异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平均24 h睡眠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和苏格木勒-4组大鼠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共鉴定出5-羟基吲哚乙酸、犬尿氨酸、犬尿喹啉酸、5-羟色胺、...  相似文献   

10.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取大鼠按不同时间(1、2、6、12和24h。剂量为90g/kg)及不同剂量(30.6、62.6和127.5g/kg)分组,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观察给药后大鼠外观、行为有无异常改变。处理时动物称重,摘取肝脏、脾脏和胸腺,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川楝子以90g/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给药6h后脾指数下降,12h后的胸腺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灌胃川楝子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时达到高峰(P<0.05,P<0.01),持续时间约为24h;光学显微镜下,川楝子给药组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或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127.5g/kg灌胃2h后,脏器指数未见明显改变,ALT活力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给药组不同剂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点状坏死,其中127.5g/kg剂量组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后的肝脏毒性在2h达到高峰,且随着剂量增加,其肝毒性反应逐渐增强,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20例肝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分析正常对照组与不同肝病组TBA水平变化.结果:各类肝病的血清TBA均明显升高,其中以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TBA测定是判断肝脏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对于观察病情进展和治疗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诊断评价。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肝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受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皆予以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对两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情况、研究组TB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急性肝炎患者、慢乙轻度、慢乙中度、慢乙重度、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慢乙轻度同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BA)及(ALT)指标皆较为敏感,且肝癌同肝硬化两项指标的阳性率差异较为显著:(ALT)阳性率在20%左右,而(TBA)阳性率在8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恢复期)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显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TBA)于7~28 d显著升高(P<0.05),TB,TC和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随给药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停药7 d后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胆宁片中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对急性胆汁淤积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ɑ-异硫氰酸萘酯(ANIT)复制胆汁淤积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NIT模型组(60 mg·kg-1)、胆宁片(3 g·kg-1)、大黄素(40 mg·kg-1)、大黄素甲醚(7 mg·kg-1)和大黄酚(4 mg·kg-1)保护组。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其它各组大鼠均灌胃给予保护药,1次/天,连续9 d;第7次给保护药12 h后,模型组和其它各保护组动物均灌胃给予ANIT造模。造模48 h后观察各组大鼠胆汁流量变化,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检查肝脏病理组织形态。结果:胆宁片和大黄素能显著增加ANIT所抑制的大鼠胆汁流量;能显著降低ANIT导致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氨酶(γ-GT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以及逆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汁酸(TBA)的水平;而且胆宁片和大黄素能显著改善大鼠肝脏的组织形态。结论:胆宁片和大黄素对ANIT所致的大鼠急性胆汁淤积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中大黄素可能为胆宁片发挥利胆药效的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豆苷元对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10,11-环氧卡马西平(CBZ-E)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连续10 d灌胃给予黄豆苷元100 mg.kg-1,对照组大鼠则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大鼠第11天分别灌胃给予卡马西平10 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卡马西平及其代谢产物CBZ-E的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浆中卡马西平的AUC0-24h、AUC0-∞、Cmax和t1/2显著增加(P<0.05),代谢产物CBZ-E的AUC0-24h、AUC0-∞和Cmax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豆苷元连续给药后改变了卡马西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可能与抑制CYP3A4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金凤  刘文辉  荆雪宁  陈莉  王枫 《中国药房》2014,(31):2884-2886
目的:比较甘草泻心汤与其配方颗粒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模型大鼠的药效学。方法:以免疫法复制大鼠ROU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左旋咪唑(17.5 mg/kg)组、甘草泻心汤(12g/kg)组、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12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0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热板法检测大鼠痛阈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8含量增加,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比值降低,痛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泻心汤组、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组大鼠血清TNF-α、IL-8含量减少,CD4+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升高,痛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甘草泻心汤组与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及其配方颗粒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镇痛作用,对ROU模型大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两组间药效学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BA)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7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清TBA和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的浓度。结果血清TBA在冠心病组明显升高;而CHO和TG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组血脂异常时胆汁酸增高较血脂正常时显著。结论血清胆汁酸增高跟冠心病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机体代谢时间轨迹改变与机体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关系,确定使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毒性发生发展的可行性。方法:抗肿瘤化合物Z24以130 mg.kg-1剂量对W istar大鼠连续灌胃给药5 d,分别在给药前、给药过程中和停药后,收集24 h的尿液,一直收集到停药后240 h,尿液用于代谢组学研究。在停药后24 h和240 h时分别处死一半大鼠进行病理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代谢时间轨迹改变与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代谢组学技术可应用于描述毒性的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量体外研究表明,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肝毒性与细胞色素酶P450 (cytochrome P450, CYP) 3A4密切相关,但尚未在整体水平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利用大鼠探讨CYP3A4化学抑制剂利托那韦对菊三七致肝损伤的影响。实验方案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委员会审查,符合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相关规范。大鼠单次灌胃菊三七提取物(8 g·kg-1)造成肝损伤模型,并设利托那韦(30 mg·kg-1)干预组、溶剂对照组和利托那韦对照组。结果表明,利托那韦对菊三七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利托那韦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转氨酶活性及总胆汁酸水平,肝窦淤血、肝组织坏死等病理状态均有所缓解。进一步测定菊三七提取物给药后10 min~24 h内PAs致肝毒性生物标识物吡咯-蛋白结合物含量及主要胆汁酸的含量,发现利托那韦可明显降低血清吡咯-蛋白结合物含量,修复胆汁酸代谢紊乱。本研究表明,利托那韦可明显改善菊三七致大鼠肝损伤的情况,与抑制PAs代谢活化及调节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冀建伟  付蕾  郑鹏远  张军 《中国药房》2012,(17):1543-1545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应激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与蒙脱石散联用的协同作用。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2×108cfu)、蒙脱石散干预组(0.6 g.kg-1)及其联合干预组(双歧杆菌2×108cfu+蒙脱石散0.6 g.kg-1),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后4组每日给药后以避水压力模型(WAS)方法建立大鼠应激模型。第8天各组分别灌胃给予探针药物甘露醇80 mg、三氯蔗糖60 mg,检测各组大鼠给药后5、24 h尿液中甘露醇、三氯蔗糖的量及其比值,以评价肠道通透性。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24 h尿液中甘露醇的量及血清中CRF、ACTH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双歧杆菌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ACTH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均有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对应激模型大鼠的肠道通透性有影响,其与蒙脱石散联用对应激所致的肠道屏障功能紊乱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