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其CT值的变化并加以对比。结果:胰腺-肿瘤密度对比胰腺期和门脉期分别差48.2HU和35.4HU,有利于小胰腺癌的发现。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早期胰腺癌患者进行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16例,病灶〈1 cm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胰腺癌患者多行层螺旋CT三期扫描,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各期的增强情况,做出可切除性评价,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三期扫描中,以胰腺期发现肿瘤最敏感。8例肿瘤中,术前认为6例可切除,术中切除5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实施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20例正常胰腺患者的资料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正常胰腺实施平扫后的平均CT值高于肿瘤;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在胰腺期与门脉期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要高于门脉期(P0.05);而肿瘤胰腺在胰腺期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1);肿瘤和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结论:胰腺癌与正常胰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而在胰腺期实施螺旋CT增强扫描则可以得到最大的密度差值,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是胰腺癌诊断及分期的较好方法,它能高质量的显示胰腺及周围结构;从而正确诊断和正确分期,准确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同时提高小胰腺癌的检出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5月的25例胰腺癌双期增强扫描.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军 《西部医学》2006,18(6):798-799
目的评估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病人螺旋CT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50例胰腺癌通过螺旋CT双期扫描,不仅能显示肿瘤的生长部位,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并能准确地显示肿瘤与临近血管和脏器的关系。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不仅在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而且也提高了判断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慎忠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21-922
目的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胰腺周围血管侵犯及正确评估手术切除可行性的价值。方法对22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CT征象,以及胰腺周围血管的受侵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延时35 s进行胰腺期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及胰周血管改变,22例胰腺癌均表现为较明显的低密度灶,其中胰周血管中断4例,包绕4例,部分包绕2例,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3例,术中切除11例。结论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并有利于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期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小胰腺癌患者进行双期螺旋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70s ,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 ,观察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两期增强情况 ,根据CT表现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 ,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胰腺期和门脉期的密度差分别为(43±9.0)HU和 (21±14)HU ,P<0.01,12例小胰腺癌术前认为可切除9例 ,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 :胰腺期胰腺与肿瘤密度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 ,螺旋CT双期扫描有利于小胰腺癌检出和正确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科76例行多期螺旋CT扫描的小胰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正常胰腺组织和肿瘤在平扫和三期的增强变化.根据CT征象分析病灶检出率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在三期增强扫描中,正常胰腺组织胰腺期的增强值明显高于其它两期,胰腺一病灶增强差值胰腺期高于其它两期,小胰腺癌在胰腺期(35 ~45s)显示最清晰.胰周血管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显示满意.76例中,动脉期检出率为69.7% (53/76),胰腺期检出率为94.7% (72/76),门静脉期检出率为53.9% (41/76).76例中,62例术前评估可切除的肿,有51例可切除,符合率为82.2%(51/62)瘤,但术中仍有11例不可切除;14例术前评估不可切除,符合率为100%(14/14).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检查中,胰腺期是小胰腺癌检出最佳期相,有极大的诊断价值;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是病灶术前评估最好时期,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三种方式的CT扫描在显示胰腺癌的主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以及手术切除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胰腺癌CT征象进行分析。比较采用非螺旋常规扫描(48例),螺旋常规扫描(37例,螺旋双期扫描(25例)时,对病灶和胰周血管的显示情况及手术切除性判断的情况,结果:螺旋双期扫描在病灶的检出,胰周血管的显示,手术切除性判断等方面,明显优于非螺旋常规扫描,结论螺旋双期扫描在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和手术切除性判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成为胰腺的常规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杜玲华 《中外医疗》2013,32(15):179-180
目的探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术在诊断胰腺癌、指导临床手术方面的价值。方法以该院2011年1—12月接收的胰腺癌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进行双期扫描后的CT征像,并测量胰腺期、门脉期胰腺正常组织、病灶组织的增强值和Hu差值。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双期的增强值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的增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差值在双期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术可最大程度上区分胰腺癌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指导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具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胰腺癌患者行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时时间分别定位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用量60ml,盐水20ml,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4.0-4.5ml/s.结果 32例肿瘤位于胰头颈20例,钩突9例,体部3例.其中直径小于2.0cm病灶3例.肿瘤与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多见,表明肿瘤不可手术切除,胰腺周围小静脉迂曲扩张及肝脏、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 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 16例,病灶<1 cm 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胰腺癌的CT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经CT诊断9例及手术后病理证实18例胰腺癌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螺旋增强双期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胰头部17例,钩突部4例,体尾部6例,囊腺癌2例,转移癌2例,CT表现为胰腺实质内不规则肿块,癌肿密度高低不等,增强扫描肿块主要呈乏血供性无明显强化。结论:充分认识胰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对胰腺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钟文美 《中外医疗》2010,29(20):2-3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2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肿瘤-胰腺对比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8.07+20.4)HU和(28.80+16.04)HU(t=2.535,P≤0.01)。14例肿瘤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1例,本中切除9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小胰腺癌,动脉期胰腺肿瘤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有利于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26例胰腺癌患者先行CT平扫,再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的速率团注造影剂(非离子型)100ml分别行胰腺期(注入后30秒)与门脉期(注入后65秒)增强扫描,测定并计算2期中正常胰腺与肿瘤的平均CT值及正常胰腺与肿瘤在2期平均CT值的差值。结果:26例中肿块位于胰头颈部17例,钩突部5例,体部2例,尾部2例。直径小于2cm肿块4例。正常胰腺与肿瘤间的强化CT差值在胰腺期显著大于门脉期(P0.01),肿瘤在增强胰腺期显示更清晰,为相对低密度,胰周动脉和胰周静脉分别在胰腺期、门脉期显示满意。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中  陈志宏  李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08-709,F003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与肿瘤在两期增强中的对比情况,以及胰腺周围血管、组织和器官的受侵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肿瘤—胰腺对比在胰腺期34例中对比明显32例,对比较明显2例;门脉期对比明显10例,对比较明显14例,对比不明显10例。胰腺期扫描能清晰显示胰周血管,其中胰周血管中断6例,包绕4例,部分包绕3例。术前认为可以切除21例,术中切除20例。结论: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比门脉期增强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癌,并有利于胰腺癌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