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及MRS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4例经临床证实的脑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MRS资料。结果:MRI平扫显示9例病变均表现为局灶性占位;7例呈均匀长T1信号,5例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12例均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示病灶均明显不均匀显著强化,可呈开环状或闭环状强化。结论:脑炎性脱髓鞘性假瘤的MRI及MRS表现有一定特征且临床表现不支持占位性病变时,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必要时可先行激素冲击治疗,以避免手术或放射治疗造成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脱髓鞘假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脑脱髓鞘假瘤3例,结合文献复习其MR形态及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及临床症状对照。结果本组3例(男2例,女1例)患者发病年龄24~68岁,发病前无明确的前驱感染史或诱因,3例患者中,其中2例为单发,1例位于双额叶,1例位于右颞叶,另1例为颅内多发病灶,MRI T2WI呈稍低信号,T1WI呈低信号为主,增强后呈半环形或斑片状强化,其中1例合并出血性改变,病理上表现为典型脱髓鞘、炎性浸润及反应性细胞增多,多数可见具有核分裂状的肥胖型胶质细胞。结论颅内炎性脱髓鞘假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技术有助于脱髓鞘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脱髓鞘性假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磁共振(MR)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均行常规MRI检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及脑灌注成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脱髓鞘性假瘤的MRI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入院,MRI表现为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1H-MRS为NAA峰降低,胆碱(Cho)峰升高,并出现乳酸(Lac)和胶质(Lip)峰,MR灌注成像(PWI)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及峰值时间延长。结论脑脱髓鞘性假瘤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功能成像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徐焱  姚振威  韩芳 《放射学实践》2014,(9):1031-1034
_目的:总结分析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 MRI 及 CT 表现,并与病理分级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及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均行颅脑 CT 或MRI 检查。结果:7例病理分级为Ⅱ级,病灶多较小,位置多表浅;11例病理分极为Ⅲ级,病灶多贴近侧脑室;17例病变为囊、实性占位,其中16例囊变位于病灶周边,当病灶较大时,较大囊变部分多位于脑深部;18例病变均呈混杂性长 T1、长T2信号改变,实质部分可见多发点状低信号灶,实性部分 DWI 呈稍高信号;其中5例行 CT 检查者病变呈稍高密度。14例扫描呈不均匀、分房分隔样强化;病灶周围的水肿程度与病理分级没有明确相关性。结论: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 检查对提高诊断符合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脱髓鞘性假瘤增强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并总结脱髓鞘性假瘤的增强MRI表现,进一步探讨磁共振成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脱髓鞘性假瘤患者的增强MRI表现特点,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所有22例脱髓鞘性假瘤的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8例脱髓鞘性假瘤患者增强MRI显示病变呈开环状强化,4例呈闭环状强化,7例病灶呈结节或斑片样强化,3例呈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样强化.结论:脱髓鞘性假瘤的增强MRI表现是正确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全面了解并掌握其表现特点对脱髓鞘性假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MRI表现,探讨该病变的病理学改变特征以及MRI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1例经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进行了MR检查,对其MR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8例病变均表现为局限性肿块,邻近未见伴有多发病灶;5例呈均匀长T1信号,2例呈不均匀长T1信号,1例呈短T1及长T1混杂信号;5例呈均匀长T2信号,3例呈不均匀长T2信号;7例经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者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其中1例左额顶叶病灶强化后有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倾向,1例颈段脊髓病灶可见以背侧白质为主的强化;MR复查未见病变复发征象,其中1例激素治疗后病变逐渐缩小。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较困难,MR检查常将本病误诊为肿瘤。诊断时若能认真分析临床病史并仔细观察MRI表现(特别是增强MRI表现),则有可能提出本病的诊断,此时可以先使用激素试验治疗,以避免手术或放射治疗造成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7.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与病理间对应关系,探讨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1例,其中20例行CT扫描,1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与病理间关系。结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CT表现为混杂密度影,瘤内常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MRI表现为长T1长T2或混杂信号团块,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花瓣状强化,部分可见壁结节。结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真分析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8.
肺及气管炎性假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及气管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23例及气管炎性假瘤2例,对其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①肿块多位于肺的外围,贴近胸膜,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②病灶可呈楔形或方形,一侧边缘平直;③病灶密度及信号不均,有小空洞及支气管气像;④MRI SE T1WI及T2WI像肿块可表现为较肌肉高信号或稍高信号;⑤肿块内结节状及斑块样钙化;⑥病灶边缘粗长毛刺。气管炎性假瘤CT主要征象为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变窄,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较清楚,无浸润表现。结论:全面分析CT和MRI征象,仔细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周围改变,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沙粒体型脑/脊膜瘤6例,纤维型脑/脊膜瘤5例。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或中度增强。沙粒体型脑/脊膜瘤CT平扫整个瘤体呈钙化改变,CT值180~305Hu;纤维型脑/脊膜瘤表现为高密度肿块,但其密度低于钙化密度,CT值65~82Hu。结论:T2WI呈明显低信号的脑/脊膜瘤提示为沙粒体型或纤维型,MRI结合CT对其诊断及病理分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炎性假瘤的田、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颅内炎性假瘤的病人行CT及MRI检查。结果:颅内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为:1.病灶小、呈结节状或厚壁小环状;2.CT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结节,可伴有小点钙化,MRI平扫呈等TIWI信号,T2WI呈略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早期的强化或延迟性强化。3.灶周水肿较轻。4.无明显占位效应或伴有轻度脑萎缩表现;16例病人经临床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CT及MRI对颅内炎性假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15).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CT与MRI(附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 (FES)的CT与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 11例FES影像学资料 ,11例均行头部 /肺部CT扫描 ,其中 5例作胸部X线摄片 ,5例MRI检查头部。结果 :头部CT扫描 8例 ,4例显示脑内低密度病灶 ,4例无异常 ;MRI检查 5例 ,病变在T1WI呈等信号 4例和低信号 1例 ,T2WI均为高信号。胸部X线摄片 5例 ,2例显示两侧肺纹理增粗或散在斑片状影 ,1例双肺野弥漫病灶 ,2例无异常发现 ;肺部CT检查 5例 ,均见到多灶性实变、磨玻璃影、结节及坠积现象。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为FES的诊断提供直接的证据 ,MRI扫描的T2WI ,应作为头部FES首选的检查方法 ,而肺部FES应首选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3.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附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并分析其鉴别诊断。方法:21例均行MRI平行与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计23个病灶,多位于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多不强化,而门静脉及延迟扫描为周边环状强化为主。结论: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和MR 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的CT和MR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2例肝结核行CT平扫及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结果CT平扫1例呈不均质性低密度,病变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区,1例接近等密度;CT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病变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2例病变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坏死囊变区周边轻微环形强化。1例MR平扫,T1W I呈低信号,T2W I呈等高混杂信号。结论肝结核少见,易误诊,CT及MR I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US、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3年8月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US、CT、MRI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声像图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回声,CDFI多见点状血流;CT表现8例见钙化,依据肿瘤内实性和囊性成分比例不同,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强化程度始终低于正常胰腺实质;MRI平扫囊性成分病灶在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病变内实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模式与CT强化模式相仿。结论 SPT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于年轻女性,术前诊断主要依赖US、CT、MRI检查。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及周围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腹壁外韧带样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外韧带样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例同时行CT平扫,3例同时行血管造影。结果:5例腹壁外韧带样瘤均位于四肢肌肉及软组织,年龄11岁~28岁,其病灶MRI表现为在T1WI上,肿物呈中等信号,其间可见条片状及斑点状低信号,在T2WI上则呈高信号,其间夹杂中等、稍低及更低的条片状、斑点状信号,后与在T1WI上所见的低信号相吻合。增强扫描后在平扫中呈等T1、长T2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的区域均强化非常明显,而在T1WI及T2WI上均呈条片状、斑点状低信号区域则未见强化,5例病灶周围组织均未见水肿,3例邻近骨出现压迫性改变,2例CT显示病灶密度欠均匀,边界清晰,3例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明显。结论:MRI可以较为精确的显示腹壁外韧带样瘤的病灶形态及范围,对韧带样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CT(14例)、MR(6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及所有病理学资料.结果 20例胸部节细胞神经瘤中,发生于后纵隔17例、侧胸膜2例、右侧整个胸腔1例.14例肿瘤平扫CT值20~40 HU,平均30.5 HU,4例伴有小结节状钙化,1例伴有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增强CT值0~12 HU,平均6.2 HU,延迟期增强10~20 HU,平均14.3 HU.MRI检查5例在T1 WI上为均匀低信号,1例在T1WI上低信号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脂肪影;T2WI上6例为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呈旋涡状征象;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逐渐进行性轻度强化.结论 增强后CT及MRI显示肿瘤在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后逐渐轻度强化是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病人12例,术前均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CT表现平扫上为等、低密度混合的软组织肿块影,外形不规则,边界清楚(n=9)或模糊(n=3);增强扫描时呈不均性强化,坏死区不强化。MRI表现边界模糊,信号混杂。T1WI序列上多与肌肉等信号(n=11),内示局灶性长T1信号影;T2WI抑脂序列上以略高信号为主,边界清楚(n=2)或模糊(n=10),内示局灶性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浸润表现为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呈不均性强化。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