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肠梗阻所致小肠梗死的肠管及肠系膜血管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小肠梗阻导致的小肠梗死患者的CTA图像,分析内容包括肠腔、肠壁、肠系膜及其血管、腹水。结果:10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肠腔扩张,梗死肠管最大直径2.6-3.8 cm。9例见有肠腔积液。7例梗死肠壁无增厚,3例增厚,肠壁厚度0.12-0.95 cm。4例梗死肠壁无强化,6例强化减低。2例梗死肠壁内见点状气体。10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浑浊,均有腹水存在。10例均可见系膜缘动静脉无强化,7例见肠系膜静脉增粗。5例粘连性小肠梗阻中4例见肠系膜血管移位聚集;3例小肠内疝见肠系膜血管局限性聚集并向远处呈分散状;2例小肠扭转见肠系膜血管的轴向扭曲和反折。结论:肠系膜血管形态异常、肠系膜浑浊和腹水、肠壁无增厚为小肠梗阻所致小肠梗死的主要CTA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梗阻(SBO)CT 表现对手术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70例 SBO 患者按照治愈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回顾性比较2组间 CT 表现有无差异,分析有意义 CT 表现对于手术治疗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 SBO 中,3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7例采用手术治疗。移行带肠壁完全瘪陷、肠系膜水肿、腹水、肠系膜静脉淤血增粗、肠壁强化减低、肠系膜动脉和静脉强化减低出现的几率在手术治疗组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 <0.05),预测手术的比数比分别为10.56、5.13、4.72、5.45、5.77、3.02、6.59。而扩张肠管内径、肠壁厚度、环靶征、肠壁积气、肠系膜血管移位、聚集和扭曲出现的几率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BO 多种 CT 表现对其手术治疗具有预测价值,可为 SBO 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6例小肠GIST的MSCT表现及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结果:本组26例中,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9例,回肠7例,肠系膜5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10例,恶性16例。肿瘤强化密度均匀4例,均为良性及低度恶性,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2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6例,恶性16例。肿瘤≤5cm者7例,6例为良性及低度恶性,1例为恶性。肿瘤5cm者19例,其中良性及低度恶性4例,恶性15例。其中恶性GIST出现坏死内气体2例,溃疡2例,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3例,出血1例,腹腔及肝脏转移5例。结论:MSCT对于判断小肠GIST的良恶性无明显优势,但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形态评估、血供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5岁.查体发现右肺占位2 d而入院.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咯血,无发热、畏寒.否认烟酒嗜好及皮肤、消化道、眼部、肛周及生殖器黑色素瘤病史.入院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均等,叩音清,右肺呼吸音略减弱,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X线胸片和CT表现.术前14例行胸部CT检查,其中10例行CT增强扣描,9例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结果 15例中周围型肿瘤14例,中央型1例;肿瘤直径2.5~9.5 cm,病变位于右肺上叶5例、中叶3例、下叶4例、左肺上叶3例.X线胸片和CT均表现为肺内实质性肿块,3例肿瘤内可见偏心性不规则空洞,肿块边界光整6例、模糊2例、分叶4例、毛刺3例,另1例因中央型肿块伴阻塞性肺炎致边界不清.10例CT增强扫描患者均显示肿块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肿块中央强化不明显或呈不均匀强化.7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4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有远处转移.手术病理诊断为多形性癌8例,梭形细胞癌2例,巨细胞癌3例,肺母细胞瘤2例.结论 肺肉瘤样癌的X线胸片和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各亚型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庞闽厦 《山东医药》2005,45(35):53-54
对42例经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弥漫型肝细胞肝癌(DTHCC)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DTHCC36例(85.71%),提示肝弥漫性病变6例;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高密度影,门脉期显示多发小结节状、小片状低密度影为特异征象。证实螺旋CT可用于DTH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手术或US证实的CTPV 25例。25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PV螺旋CT表现:a)门静脉狭窄和阻塞;b)门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出现迂曲扩张血管样结构,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在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短暂灌注异常,表现为局部或带状高密度。结论:CTPV螺旋CT双期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研究肠系膜上动、静脉CT血管造影(CTA)对小肠扭转(SBV)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6例经临床及CT平扫拟诊SBV的患者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以手术或随访作为参考标准,分析CTA对SBV的诊断价值。结果16例中,有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远段的反折,其中1例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反折;3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不同属支的反折,其中1例见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的轴向扭曲;走行异常的血管均与扩张小肠袢位置相吻合。10例CTA诊断为非SBV。5例SBV均经手术证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100%(5/5)、90.9%(10/11)、83、3%(5/6)、100%(10/10)、93.8%(15/16)。结论肠系膜上动、静脉CTA是诊断SBV的有价值的检查技术,肠系膜上静脉或其属支的反折为SBV主要的CTA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定量测量鉴别粘连性小肠梗阻所致肠梗死和缺血的价值。方法测量经手术证实的14例小肠梗死和16例缺血者病变肠壁的最大CT值,比较两组间病变肠壁CT值和增强净增CT值有无差别,分析有意义指标鉴别梗死和缺血的价值。结果门静脉期病变肠壁净增CT值、病变与正常肠壁净增CT值之比在梗死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值分别为0.034、0.004)。门静脉期病变肠壁净增CT值≤11.5HU、门静脉期病变与正常肠壁净增CT值之比≤0.27预测小肠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64.3%,81.3%、78.6%。结论测量门静脉期病变肠壁净增CT值有助于鉴别粘连性小肠梗阻所致的肠梗死和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和局部扫描CTA的图像质量。方法: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对20例拟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由颅顶至足跟的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扫描准值128×0.625mm,螺距0.601,球管转速0.75s。每例患者的评价动脉包括16支颈脑动脉、10支胸腹部动脉和14支下肢动脉,共40支。测量每支动脉的CT值,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3级量化评分。对照组包括行颈脑部、胸腹部和下肢部局部扫描CTA者各20例。两组间每支动脉的CT值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全身扫描CTA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CT值低于下肢部局部扫描CTA[分别为(314.2±47.8)HU vs (386.8±30.4)HU,(293.7±65.3)HU vs (365.2±25.4)HU,(294.9±84.8)HU vs (384.5±28.5)HU],其余动脉的CT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全身扫描CTA组中,除2支肠系膜下动脉外,其余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但肠系膜下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局部扫描CTA组。结论:一次扫描全身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在绝大多数血管能够满足诊断,且并不比局部扫描CTA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