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晟  陈晓飞  赵奋国  汪新柱  朱小忠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05-1106,1036
目的探讨X线铅汞刻度尺在肢体等大测量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下肢全长X线摄影患者100例,髋关节等大X线摄影患者50例,肩关节等大X线摄影患者50例,在分次曝光技术基础上加用X线铅汞刻度尺,测量刻度尺影像放大率及畸变率,分析其测量准确性。论证X线摄影专用铅汞刻度尺在肢体等大全长X线摄影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结果 200例患者的放大率均≤110%,畸变率均≤6%。100例下肢全长X线摄影,成功拼接98例(98.0%),患者移动造成拼接不良2例(2.0%),刻度尺准确测量99例(99.0%)。50例髋关节正侧位摄影,刻度尺准确测量49例(98.0%)。50例肩关节正位等大X线摄影,刻度尺准确测量48例(96.0%)。结论 X线摄影刻度尺作为X线摄影辅助介质,与肢体全长摄影技术及等大测量摄影相结合,对数字X线影像测量准确性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在下肢全长X线摄影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自负重位下肢全景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对106例患者进行下肢测量,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片.68例采用Koda感绿屏片摄影,15例以Kodak CR 900系统进行计算机X线成像,20例以Kodak DR 3000系统行数字化X线成像,3例行屏片与DR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利用自制铅汞刻度尺与被照体同时照射,实现X线下肢体长度的精确测量.方法 通过分析X光中心线摄影原理,并利用自制铅汞刻度尺与被照体同时照射,得到同比例放大或缩小,进行精确测量.结果 30例X线照片显示自制铅汞刻度尺刻度与被照体同比例放大或缩小,避免了传统下肢全长影像拼接误差等难题,实现下肢全长的真实X线测量.结论 利用自制铅汞刻度尺与被照体同比例放大或缩小,能实现X线下对肢体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4.
CR下肢全长图像拼接摄影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CR)在下肢全长图像拼接的摄影参数。方法以FCR一5000CR成像系统的应用及CR在骨骼系统摄影条件的成像特性,来选择合适的下肢全长骨骼数字化X线的摄影条件。结果根据不同摄影参数下的空间分辨率分布情况,获取优化的CR下肢全长摄影的管电压和毫安量参数。结论CR下肢全长图像拼接的摄影条件,应根据CR成像系统的特性,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在保证影像质量和患者受辐射剂量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摄影参数。  相似文献   

5.
负重立位全下肢X线摄影检查对负重骨骼矫形、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置换及新骨植入术等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1]。故拍摄一张好的全下肢X线平片非常重要。2011年,本院引进一台GE公司生产的D8000 DR X线机及后处理工作站,它操作简便,成像速度快,拥有图像拼接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作者回顾性分析本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化X线摄影)机与之前岛津CR(Computed 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摄影)[2]机所摄全下肢拼接图像的质量、拍摄速度、拼接效果等,探讨DR在负重立位全下肢X线摄影中的优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标准下肢力线是评价下肢矫形手术的重要依据[1].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摄影成为下肢矫形及关节置换术前的首选检查[2].本文对比分析分次曝光与单次曝光法下肢全长X线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7.
浅谈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05例病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观察图像的影像质量。结果:甲级片1655张占96.05%,乙级片68张占3.95%,废片率为0%。结论: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操作简单,成像快捷,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在脊柱全长摄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对照组50例,采用计算机X线摄影(CR)技术摄影,分析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在脊柱全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研究的研究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有23例(46%),4分的有13例(26%),3分的有6例(12%),2分的有5例(10%),1分的有3例(6%);对照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有19例(38%),4分的有11例(22%),3分的有6例(12%),2分的有4例(8%),1分的有10例(20%),结果显示数字化X射线的技术较好,图像质量评分较高.结论:对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其图像更为准确、清晰,使诊断影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而降低了因影像质量发生的信息缺失情况,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图像拼接软件在数字化摄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畸形矫治和下肢人工关节置换需摄立位脊柱全长和下肢全长X线片.之前有三种解决方法:①常规胶片摄影法:由于常规胶片最长为43 cm,只能采用分段摄片然后拼接,很难保证影像与实体一致~([1]);②特制长胶片一次曝光法: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影像密度不均匀、清晰度较差;③CR系统专用的全脊柱成像设备,将三个装有IP的暗盒呈上下重叠排列置于专用脊柱摄影架上进行摄影,其缺点是连接处上下密度不均、清晰度差,有时可见暗盒边框白色伪影.我院采用数字化摄影和图像拼接软件,完成351例全脊柱和全下肢图像拼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数字X线摄影技术是将X线影像信息数字化,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的摄影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在X线电视系统(X-TV)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处理功能,将模拟X线信息视频信号经过模拟一数字系统(ADC)转换后直接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重建图像,这是最初的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被称为数字荧光成像(DF),后该系统被成功用于血管造影检查,称DSA。1982年,日富士胶片株士会社首先开发了计算机摄影系统(CR),此后,国外一些公司又研制出直接数字花X线摄影装置,使数字X线摄影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最终实现PACS奠定了设备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儿童肘关节数字化X线摄影体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柯达DR3000与GE飞天6000X线摄影系统行儿童肘关节卧位正侧位摄影的病例资料共60例。由2名诊断医师对其影像质量及结构显示进行盲法评价。结果 60例正位摄影均符合欧共体影像诊断标准,57例侧位为标准影像显示,另3例(柯达DR3000系统1例、GE飞天6000X系统2例)侧位显示不佳伴有移动伪影。柯达DR3000与GE飞天6000X线摄影系统正位合格率均为100%,侧位合格率分别为96.7%和93.3%,2种成像系统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卧位肘关节摄影法体位设计合理,可以达到儿童肘关节DR摄影体位设计要求,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与传统X线摄影在床边胸部摄影中的效果。方法280例受行床边胸部摄影患者随机分为A组120例和B组160例。A组采用传统X线床边胸部摄影,B组采用CR床边胸部摄影。分析CR与传统X线摄影床边胸片的影像质量,统计床边胸片的甲级片率、乙级片率及废片率。结果B组甲级片率、乙级片率均明显优于A组(P均〈0.01)。结论CR能提高床边胸片影像质量,减少X线射线量,降低废片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22-4723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对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分别行全数字化X线摄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两种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学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确诊病例为62例,全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准确性为86.2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性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数字化X线摄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在临床中两者联用能有效提高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汪新柱  陈晓飞  周晟  贾有福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1011+1016+932
目的探讨精确直径钢球(MARK)标记技术在X线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 MARK选用直径10mm的钢球,倾斜X线球管使X线入射角线分别自0°~80°,以10°递增对MARK进行9次摄影,测量MARK影像径线,进行分析。结果测量MARK影像径线可以确定其影像放大率及畸变率。当X线入射角≥20°时,影像在沿纵轴方向产生明显变形失真,且随射线入射角加大而加剧。结论 MARK作为X线摄影辅助装置,在X线影像质量评价及影像放大率和畸变率测量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X线摄影(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及彩超对于结构扭曲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对比研究及结构扭曲在X线征象的分析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的51例乳腺疾病患者,年龄20~70岁(44.84±8.738岁),均接受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及彩超检查且发现单纯结构扭曲征象,同时具有病理结果,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进行阅片诊断,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及结构扭曲的征象分析。结果Fisher精确算法分析显示,结构扭曲X线征象(中心密度、病灶边缘情况、病变区周围腺体结构)均在良恶性鉴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检查方式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均具有乳腺疾病诊断价值。3种检查方法,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敏感度 ( 67.5%)大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62.2%)及彩超(61.9%),特异性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均高于其他两者。结论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相对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彩超能更好地观察结构扭曲病变,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造影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造影的X线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1例(287例肢体)全部采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X线影像显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49例(51.9%),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69例(24.0%),单纯性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57例(19.9%),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和静脉瘤样病变12例(4.2%)。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在X线数字影像中能完整地记录静脉显示过程,同时能较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病变位置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背景:精确和可靠的下肢全长片在胫骨高位截骨和膝关节置换前准备和置换后评估中都非常重要。目的:通过下肢步进摄影一次性曝光成像方法获取下肢全长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方法:对 13 例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患者进行站立位和平卧位的下肢步进摄影获取下肢全长片,由骨科医师在 X 射线底片上用量角器测量下肢力线角,由放射科医师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下肢力线角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对比和相关系数研究。结果与结论:应用下肢步进摄影法一次曝光所得的 X 射线下肢全长片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手工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r=0.638-0.975)。说明下肢步进摄影获取下肢全长片是一种快捷,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全脊柱成像技术在儿童脊柱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侧弯患儿,均拍摄数字化化X射线摄影全脊柱成像96帧,应用长骨拼接软件,对拼接后获得的脊柱全景影像质量进行评估。选取术前、标准的前后位脊柱侧凸的影像及相应拼接后的全脊柱影像进行脊柱侧凸角(Cobb)的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除2例因体位改变导致自动缝合错误,通过手动调整,达到拼接要求,其余长骨拼接功能一次成功。所有患者均未重复摄片,拼接成功率97. 92%。拼接前后影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拼接前后图像进行Cobb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信度分析及两次测量差值的非参数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数字化全脊柱成像技术成像清晰,无拼接伪影,为脊柱侧凸临床诊疗及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用前景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64-1566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进行DR摄影患者,运用美国GEfinium6000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和德国爱哥华DS5503干式激光相机进行检查,运用Radwork6.0诊断软件进行诊断。结果 80例患者经重拍重新摆放片例位置,获取的图像在中心线对准受检部位的入射点后对比度和清晰度均较高,同时也清晰地显示了细小结构,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了病变分辨程度的极大加强,获取令人满意的诊断效果;中心线对准DR摄影检查所摄取的胸片甲级片比例96.3%(77/80)显著高于中心线未对准DR摄影检查90.0%(72/80)(P<0.05),乙级片和废片比例均显著低于中心线未对准DR摄影检查(P<0.05),胸片曝光量千伏值和毫安,秒均显著低于中心线未对准DR摄影检查(P<0.05)。X线摄影中中心线对准能够有效提高DR摄影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R)窗宽窗位调整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患者均使用14×17影像板拍摄胸片,利用CR从一次曝光的胸部影像中调整窗宽窗位,分别打印出一张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片。结果:本组98例,完全性肋骨骨折191根,不完全性肋骨骨折56根。结论:利用CR从一次曝光的胸部影像中分别打印出一张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片,不仅显示全部肋骨,且能发现骨折并发症,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X线对患者及摄影者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