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为预防新生儿感染提供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进行原发疾病治疗新生儿72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例;所有患儿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A组给予400mg/Kg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滴注,B组给予600mg/Kg IVIG静脉滴注,每周2次,3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抗体(IgG、IgM、IgA)水平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儿发生感染10例,感染率为27.8%,B组患儿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16.7%,B组患儿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患儿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1.7%,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儿血清IgG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B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9.4,低于A组患儿30.5%,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性应用均可以明显提高血清IgG水平,但应用较高剂量的IVIG可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患儿抗感染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显著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新生儿感染预防中的效果,为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56例具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IVIG(400 mg/kg)静脉滴注,试验组患儿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高剂量IVIG(600mg/kg)静脉滴注。对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的感染类型和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M、Ig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染患儿14例,感染率为17.95%,对照组感染患儿17例,感染率为21.79%,两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2,P=0.547);两组患儿感染类型均以皮肤局部感染为主,两组患儿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997);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儿的血清IgG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28.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463)。结论在高危新生儿感染的预防中应用高剂量IVIG,能够发挥一定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效果,但在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文远  张桂平  孙志华 《职业与健康》2013,29(6):765-766,768
目的 观察静脉使用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不同日龄的新生儿ABO溶血症的疗效.方法 入选患儿135例,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其入院日龄、黄疸出现时间、出生体重和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相匹配.其中A组为大剂量组50例,B组为小剂量组50例,C组为对照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大剂量IVIG 1 g/kg,使用1次;B组给予小剂量IVIG 400 mg/(kg·d),使用1~3 d;C组只进行常规治疗,未用IVIG.结果 治疗24、48 h后3组总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胆红素值下降均为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但生后3~5天住院治疗的3个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均持续下降,A组优于B、C组,而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降低ABO溶血症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换血率,减少黄疸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7例新生儿败血症随机分为IVIG组45例(IVIG配合抗生素,IVIG 400mg/kg·d,连用3 d),其中早产儿25例,足月儿20例;血浆组22例(血浆配合抗生素,冰冻血浆每次10 ml/kg,隔日1次,共3次),其中早产儿12例,足月儿10例.用药前及用药后7 d分别采血测IgG,并观察体温稳定时间与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率、病死率等.结果IVIG组治疗后IgG水平迅速提高,早产儿为13.64±3.57 g/L,足月儿为14.85±3.72 g/L,明显高于血浆组(P<0.05),体温稳定时间与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率两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早产儿败血症病死率IVIG组显著低于血浆组(P<0.05).结论IVIG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UAP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B组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3周抽血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2) mg/L比(5.6±1.1)mg/L和(211.9±21.2) ng/L比(209.6±19.9) ng/L,P> 0.05];术后24h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1.1) mg/L比(8.5±1.2) mg/L和(311.1±20.9) ng/L比(313.3±18.5) ng/L,P>0.05];术后3周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1±1.1) mg/L比(1.9±0.8) mg/L和(163.3±18.5) ng/L比(123.3±19.5) ng/L,P< 0.05],术后A组和B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行PCI的UAP患者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且40 mg较20 mg治疗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300例缺血性卒中伴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50例,A组给予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同时给予抗Hp感染治疗;B组仅给予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A组痊愈38例,好转82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80.0%(120/150);B组痊愈20例,好转74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为62.7%(94/1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前血清Hcy水平分别为( 16.6±2.5)、(16.7±2.6)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B组[(10.6±1.2) mmol/L比(13.3±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0±3)、(1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伴Hp感染患者在行抗Hp感染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其预后,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血清Hcy水平,对该类患者早期给予适当的干预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均于出生后第2周口服铁剂[元素铁5mg/(kg·d)],观察4周.治疗组第2周给予rhEPO 700IU/(kg·w),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血红蛋白(Hb)、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蛋白(SF)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b和sTf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S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并可能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硝酸亚铈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肝癌腹水型细咆(H22)建立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硝酸亚铈治疗2周后,计算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刺激指数(SI);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硝酸亚铈3个剂量组、环磷酰胺组的瘤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亚铈50,100mg/kg组胸腺指数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亚铈100mg/kg组脾指数与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亚铈50 mg/kg组刺激指数与阴性对照组(P<0.01)和环磷酰胺组(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亚铈50mg/kg组血清SOD水平与阴性对照组(P<0.05)和环磷酰胺组(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亚铈200mg/kg组血清GSH的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酸亚铈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茶碱、枸橼酸咖啡因以及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疗效及对其血清维生素A(Vit A)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RDS早产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单用氨茶碱治疗,B组单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C组采用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析患儿动脉血中p H、PaO_2、PaCO_2水平,并对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ACTH及Vit A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PaO_2、p H、PaCO_2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儿p H及PaCO_2水平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儿PaO_2、p H、PaCO_2水平明显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中ACTH、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儿血清中ACTH、TNF-α及CRP水平明显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中Vit A水平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血清中Vit A水平高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氨茶碱、枸橼酸咖啡因及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RDS早产儿后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中Vit A和ACTH水平,且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氨茶碱或枸橼酸咖啡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不同接种剂量对不同孕龄早产儿免疫强或无(弱)应答的影响,抗体阳转率,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与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70例早产儿及100例健康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孕龄将其分为3组:孕龄<30孕周为90例(Ⅰ组),30~33孕周为90例(Ⅱ组),34~36孕周为90例(Ⅲ组),≥37孕周的100例健康足月儿纳入对照组。每组婴儿再按照不同接种剂量(5μg或10μg)分为A,B亚组,免疫程序均为出生后第0,1,6个月接种(3针法)(本研究所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订的标准,并与患儿监护人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组征得患儿监护人的同意)。每组均于第3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4个月查抗-HBsAb滴度,IgG,IgM,IgA,C3及C4含量。若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所生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比较各组乙型肝炎疫苗强或无(弱)应答率、抗体阳转率的差异,分析比较强应答与弱应答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各组受试婴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抗-HBsAb滴度在Ⅰ组A,Ⅱ组A,Ⅲ组A和对照组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滴度在Ⅰ组B,Ⅱ组B,Ⅲ组B和对照组B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强应答所占百分比在Ⅰ组A,Ⅱ组A,Ⅲ组A和对照组A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b强应答所占百分比在Ⅰ组B,Ⅱ组B,Ⅲ组B和对照组B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的变化:分别进行Ⅰ,Ⅱ,Ⅲ组A、B亚组与对照组比较,IgM,IgA,C3水平强应答早产儿明显高于无(弱)应答早产儿的水平(P<0.05);B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强应答早产儿IgG,IgM,IgA,C3及C4水平与A组强应答早产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不久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其HBsAb水平产生较好,早产儿免疫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以孕龄<30孕周早产儿更为明显。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早产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免疫强应答百分比,强应答的早产儿比无(弱)应答早产儿有更好的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对蜂花粉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少勇  陈彤 《卫生研究》1989,18(2):30-33
本文报道了对国内47个地区的部分蜂花粉(Bee Pollen)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致病菌(乙型链球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这些蜂花粉每克含有的菌落总数在几千至几千万个之间。但多数为非病源性微生物。所检蜂花粉的大肠菌群数,有92.3%小于500个/100g;均未检出致病菌。同时提示:蜂花粉的氨基酸含量同微生物的数量并没有绝对的负相关性;其营养价值和质量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更为客观。而花粉的含水量、贮存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迁移行为对流动老人与户籍老人健康的影响,为老人健康促进和健康水平改善提供政策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利用2015年流动老人医疗卫生服务专题调查数据,以自评健康为结局变量,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迁移行为对老人自评健康的效应。结果流动老人健康体检、慢性病和住院需要比例比户籍老人更低,自评为健康的比例仅为4.40%,其自评健康状况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资本、健康行为、疾病和卫生服务利用、流动特征等方面与户籍老人均有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孙辈、治病/养老、未受教育、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和住院服务需要对老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结论流动老人自评健康比户籍老人更加消极,迁移行为是主要障碍因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对流动老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与老年人群健康关系的认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地回顾国内外气候变化对老年人产生的健康效应。分析气候变化下极端温度、极端气候、空气污染和气候敏感性传染病对老年人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健康影响,并根据老年人死因排序,重点围绕极端温度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致病机理及对不同地区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探讨。为推动健康老龄化,促进老年人群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积极支持气候变化纳入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提高老年人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康的认知;三是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尤其是交叉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5.
噪声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劳动环境中,噪声普遍存在,接触机会很多。噪声是一种频率与强度变化毫无规律的随机组合的声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工业噪声,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最主要的职业危害之一。近几年职业卫生的核心期刊报道的噪声研究,大部分工作仍围绕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危害这一研究重点进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和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就近期噪声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噪声对机体的影响1·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级波动小于5dB(A)的称为稳态噪声。早已证实…  相似文献   

16.
百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清百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 (布病 )流行现状和特点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择百草坡牧场中心点、周边的县改良站、丙底乡以及与百草坡相距甚远的热柯觉乡的部分人、畜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 :百草坡牧场人和牦牛布病感染率分别为 31.0 3%和 4 7.19% ,明显高于其他点。职业人群中以兽医和放牧员感染最重 ,青壮年是主要的受染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因经济困难未治疗和未住院的慢性病患者比例随收入的降低而呈升高的趋势,并且不同收入组的慢性病患者自付费用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不公平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该为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保障卫生服务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诸芳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434-4436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对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ecorin、TGF-β1作用于人成骨肉瘤细胞Saos-2,通过RT-PCR、Western Blot、MTT等方法检测其细胞增殖的情况及其凋亡的改变,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Decorin在体外能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并且凋亡的出现是通过促进Fas/FasL来实现的。结论:Decorin可以通过促进Fas/FasL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进一步明确了Decorin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张以青  周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900-4901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给予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1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人.对照组使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时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时间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