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屈杰  孔文霞  李培  杨军  李小会  陈丽名 《中医学报》2019,34(8):1609-1612
旨在以六经辨证为纲,相关方证为目,构建咳嗽的六经辨证体系。太阳伤寒咳嗽,大部分属于麻黄汤证;太阳中风咳嗽,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子;太阳伤寒兼水饮咳嗽以小青龙汤为代表方剂;阳明中风咳嗽特点主要是不恶寒、咳嗽、咽喉疼痛伴有头痛,脉以浮滑为主,类似于后世风热咳嗽,治以桔梗汤;阳明气阴两虚咳嗽,属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胃气上逆,治疗以竹叶石膏汤为基础方酌加润肺止咳、健脾养胃之品;少阳胆胃失和,多见于素体胆胃郁热者,治疗以小柴胡汤加减;少阳痰阻气滞,治疗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太阴病,选用理中汤加细辛、五味子、麻黄、杏仁、桔梗、苏叶等宣肺理气;少阴热化证为阴虚咳嗽,治疗以滋肾润燥为主,用麦味地黄丸治之,心火偏亢者可以选黄连阿胶汤以清热滋阴;少阴寒化证,治疗以温肾利水为主;厥阴病,以麻黄升麻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创造的六经辨证,是运用了一种"三分思维"的中国古代哲学方法,即在阴阳学说"二分思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将阴阳三分,形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一组名词,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即以这组名词来命名;《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病时,也将热病的进程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此三阴三阳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运气学说也借用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说明六气的变化。据王氏考察,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大抵可以归纳为经脉生理特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类、病理反应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年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六经病中少阳病及厥阴病的排列顺序,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戴元礼、陆九芝、陆元留等多数医家认为其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笔者认为其顺序应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现就此略述管见。少阳病在三阳病中的顺序众所周知,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主半表半里证。之所以引起少阳病在三阳病中顺序的争议主要在对半表半里的认识。多数医家认为太阳病在表,阳明病在里,而少阳病  相似文献   

6.
三论阴阳奇偶数律与月经周期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奇偶数律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推导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论治未病。如7数律,为少阳之数,少阳与厥阴相结合,实际上内与厥阴肝木有关,所以7数律虽为少阳数,实应属厥阴肝体;5数律为阳明中土之数,阳明与太阴相合,实际上内与太阴脾土有关,所以5数律虽为阳明之数,实应属太阴脾体;3数律为太阳之数,太阳为三阳,与少阳相合,实际上内与少阴肾水有关,所以3数律虽为太阳数,实应属少阴肾体。由于肾为月经生殖之  相似文献   

7.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主要用以治疗外感热病,但亦可用于内科杂病和小儿疾患。本辨证把外感热病的病理变化,病位所在,临床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分别概括为六个证型,且分属于六经: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六经病变均可出现下利,三阳病篇中,下利多见于兼证及或然证,病情多较轻浅,而三阴病篇中,下利多作为主证出现,病情多较危重。太阳下利包括太阳表证兼里证下利及太阳病变证之里证下利,前者既具有太阳表证,亦兼有他经或里证病变,后者为太阳病误治或已解,纯里无表之下利;阳明下利包括阳明兼他经下利及阳明本经下利;少阳下利主要是少阳兼他经下利;太阴下利未言及具体方证,病机主要为太阴虚寒;少阴下利包括少阴寒化、少阴热化及少阴阳郁证;厥阴下利主要为寒热错杂下利及厥阴热利。此外,少阴篇及厥阴篇均言及下利预后的判断,其要点在于判断体内阳气盛衰。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成书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或为后人学习的必读本,视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做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现就《内经》《伤寒论》浅谈一下我们对少阳为枢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不寐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多以太阳经证营卫失调为主,可从桂枝类辨证治疗。阳明辨治:多因阳明腑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治宜承气汤、栀子豉汤除烦祛热。少阳辨治: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而至失眠,治宜柴胡类和解少阳。太阴辨治:寒湿郁积而致虚火上炎,治宜附子类温阳。少阴辨治:多表现为心肾不交而致失眠的少阳热化证,治宜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多为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治宜乌梅丸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衰病从六经辨治的思路。【方法】结合心衰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分别从《伤寒论》的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进行辨证论治。【结果】心衰病在太阳经感受外邪发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衰病出现消化道淤血则病入阳明经,症见腹胀、便秘等阳明热证;心衰病外邪未尽,正气已衰,发展为少阳病,如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少阳不治入里,太阴脾肺受损,津液运化疏布失调,水湿内停,出现肺水肿及外周水肿;入少阴经,心肾综合征显现,心肾阳衰、水饮泛滥,病入危重;至厥阴如阳气不升,则阴阳离绝,五脏六腑阳气亏竭,至脏厥死证,既心衰病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依据六经辨证特点,分别提出心衰病治法方药。【结论】心衰病可按六经辨证进行诊治,初步形成心衰病六经辨治思路和体系。  相似文献   

12.
范顺  郭蕾  尚懿纯 《中医学报》2021,36(2):337-339
阳明具有多气多血之性,六经皆秉气于胃。俞根初辨治六经病,常藉阳明以治之:三阳病假阳明之津以祛邪,即益胃汁发太阳之表,藉胃汁和解少阳,滋胃汁润下阳明;三阴病藉阳明之气以扶正,即壮胃阳温化太阴,救胃阳以护少阴,温胃阳以散厥阴。俞根初效法张仲景而变通其方,在六经基本治法上常佐以对阳明的调治。六经辨证虽为外感病而立,但因其与辨治内伤原理互通,藉阳明调治六经病的思想在内伤相应疾病的治疗中亦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记载 12种头痛,分别为:太阳中风表虚头痛;太阳中风兼水饮头痛;太阳中风表实头痛;悬饮头痛;阳明里热,热结成实头痛;太阳少阴两感,少阴寒化头痛;霍乱吐利头痛;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少阳胆气郁热头痛;阳明中寒,饮邪上干头痛;寒湿犯表头痛;产后中风头痛。张仲景在治疗头痛方面立足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精妙,配伍严谨,不仅应用药物治疗,还采用针刺之法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三阴经主转输受纳,手、足太阴经为"开",司运化,纳运清气与水谷精微,故肺与脾为太阴经;手、足厥阴经为"阖",司潜藏阴血,使阴血注脉藏肝,故心包与肝为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为"枢",司枢"血",水火二脏交通互济,共为化血之枢纽,故心与肾为少阴经。三阳经主布散排泄,手、足太阳经为"开",主布散,上布津液,下散废液与糟粕,故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手、足阳明经为"阖",主受纳通降,受水谷而腐熟,降食糜而化糟粕,故大肠与胃为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枢",主枢"气",通行诸气,通达阴阳而共为气化之枢纽,故三焦与胆为少阳经。因此,认为"开阖枢"理论与十二经脉联系紧密,深刻影响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与功能协调等方面,该理论应是《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脉命名规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河图学说及《灵枢》太少阴阳体系的四象体质理论,以阴阳为基点,以人的生理、病理特性为依据,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类。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症,且目前临床存在着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等问题,与患者体质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四象体质特点及其阴阳盛衰,浅析了四象体质与中风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调节阴阳诊治中风之道,为临床辨治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太少阴阳和三阴三阳模式是阴阳学说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对阴阳的分割,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就形成了两种阴阳模式.太少阴阳模式与四象模式或河图五行模式是等同的,用来描述事物阴阳变化的起始和终结的过程.三阴三阳模式受到了三才观的影响,除了对阴阳变化终始的描述以外,还增加了对阴阳中间状态的量变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8.
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初期以机体功能异常为主,病主在太阳,病机多属营卫失和.中后期以形质缺失为要,中期疾病进一步发展至太阴,脾阳不足,运化失常,生化乏源,临床多有乏力、纳差、腹泻等表现;后期病主在少阴,乏力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枢机不利,阳气郁遏贯穿病程的始终,临床治疗中可参...  相似文献   

19.
不明原因发热为临床常见的疑难重症。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辨证要点,第一抓住主症的特点,第二注重舌脉并参。在治疗上,熊继柏教授强调因证选方:太阳少阳合并发热,常选用柴胡桂枝汤;阳明热盛常选用大承气汤;少阳湿热常选用蒿芩温胆汤;热入血分,常选用犀角地黄汤;阴虚内热,常选用清骨散。现列举其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验案5则,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其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临证经验,为临床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川派名医蒲湘澄遵循《伤寒论》学术思想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师古但不泥古,其所著《中医实验谈·卷八》以六经辨证为提纲,逐次分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的本证、变证、兼证及救误之理、法、方、药,围绕伤寒病的诊治,蒲氏提炼六经病主症,鉴别相似症,提出六经病治疗方药,详述用药方义,重视方药煎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