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存活心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近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判断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术后1~2周心肌缺血区的大小、部位、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2例患者共16支血管有不同程度中、重度狭窄(≥70%),放置支架18枚.术后磁共振复查,未出现新的异常灌注及延迟强化区,术前25个异常灌注区均有改善,肉眼观察无明显灌注缺损区.舒张末期容积较术前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除乳头肌水平左心室下壁、心尖水平室间隔运动无改变外,其余心肌节段运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存活心肌对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运改善及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血运重建术后短期疗效随访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定量评价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测体积法(CAVM)与视觉评分法(VSM)在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上评价梗死心肌大小的相关性,并探讨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次屏气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FIESTA)序列,对21例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电影MRI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的延迟强化成像.①用CAVM及VSM分别评价患者的梗死心肌质量及梗死心肌范围程度.用VSM评价时根据延迟强化的透壁程度分为0~4分;0=无强化,1=1%~25%强化,2=26%~50%强化,3=51%~75%,4=76%~100%强化;②评价患者的室壁运动异常及左室功能.结果 两种方法评价梗死心肌高度相关(r=0.825,P<0.001);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r=0.740)、射血分数(r=-0.733)、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0.702)、收缩末期容积(r=0.698)、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0.657)、舒张末期容积(r=0.648)均密切相关(P≤0.001).结论 计算机辅助测体积法及视觉评分法均可准确定量梗死心肌,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及其与心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发病12 h以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sST2水平,于发病后第7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并根据磁共振结果将患者分为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和混合组。于714 d行PCI术,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估心肌活性,观察指标包括梗死心肌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的关系。结果透壁增强组血清sST2的水平较之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组较非透壁增强组高(P<0.05);梗死心肌质量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减少,梗死心肌质量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非透壁增强组降低显著(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增加,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中sST2的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并可预测心肌梗死7 d 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梗死区心肌存活性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2月20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正电子断层显像进行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根据基线梗死区心肌有无存活分为两组,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壁运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血运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PCI术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46.7±6.98)%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5.1±7.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存活心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7±3.89)mm小于无存活心肌组(55.46±4.7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两组随访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有存活心肌的情况下,心功能改善明显;而梗死区无心肌存活的患者,12个月后,心功能减低,左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LV-PSL)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做功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在我院择期行PCI的CAD患者30例(病例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应用改良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心肌自动功能成像模式下评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无创LV-PSL评估左室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做功(GCW)、整体无效做功(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PCI术前、术后3 d各参数差异;分析GWI、GCW、GWW、GWE与LVEF和GLS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PCI术前、术后3 d LVEDV、LVESV、GWW均明显升高,LVEF、GLS、GWI、GCW、GWE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病例组PCI术前比较,术后3 d GWW明显降低,GWE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VEDV、LVESV、LVEF、GLS、GWI、GCW均无明显变化。GWI、GCW、GWW、GWE与LVEF和GLS均显著相关(均P=0.00)。结论无创LV-PSL技术可定量评估CAD患者PCI前后左室心肌做功,为准确评价CAD对心肌功能的影响,以及PCI术后短期内心肌功能的恢复效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心肌进行评估,评价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CRV)对有存活心肌和无存活心肌室壁运动、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的恢复状况。方法 80例心肌梗死患者于CRV术前1周内行静息超声心动图和LDDSE,观察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变化,评估存活心肌情况,并在CRV术后3~5个月内复查LDDSE。于术前术后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DDSE对室壁节段功能恢复情况的预测准确性为86.4%,术前LDDSE检测的心肌节段数与术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5),CRV术后改善收缩功能的心肌节段数与术后LVEDV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61,P﹤0.05)。结论 LDDSE除评价存活心肌的数量外,还可评估、预测CRV术后心室的收缩功能,能够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预测疗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CTO病变行PCI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43例经CAG证实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分别行UCG检查测定左室容积及心功能参数,及应用SDDSE检测存活心肌节段数,分析上述指标术前及术后的变化.结果:CTO病变行PCI治疗后患者LVESV降低,LVEDV、LVEF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UCG检出337个运动异常节段心肌,经SDDSE检测存活心肌节段228个节段,非存活心肌109个节段,PCI术后6个月证实存活心肌269个节段,非存活心肌68个节段.S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80.67%,特异性83.82%,阳性检出率95.18%,阴性检出率52.29%.结论:CTO病变行PCI治疗后明显改善了心功能,并挽救了许多存活心肌.SDDSE能有效有检测出存活心肌细胞,对PCI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影磁共振成像在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5只犬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前和术后3小时进行电影磁共振成像检查,并测量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梗塞和非梗塞心肌节段的室壁厚度、长度及左室容积。结果电影磁共振成像能动态观察各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情况,能清晰准确地显示梗塞区室壁伸展、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结论电影磁共振成像能为临床及早发现左室重构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和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功能早期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PCI血运重建的CTO病变患者39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9例作为对照组,术前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病例组于PCI血运重建术后72 h内再行超声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左室功能参数,并按所开通冠状动脉不同将病例组分为3个亚组:左前降支组16例、左回旋支组4例和右冠状动脉组19例,比较各亚组冠状动脉对应供血区域手术前后局部心肌灌注和局部心肌纵向应变(RLS)的差异。结果PCI术前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灌注计分指数(PSI)较高,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曲线平台期峰值强度(A)、曲线斜率(β)、心肌血流量(A·β)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病例组常规左室功能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I较术前显著降低,GLS、A、β、A·β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前降支组、右冠状动脉组、左回旋支组中CTO患者开通冠状动脉对应供血区域心肌的RLS、PSI、A、β、A·β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肌声学造影和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均可以早期、定量地评价PCI血运重建术后CTO患者的左室整体、局部心肌灌注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心肌灌注成像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微循环梗阻(MV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行CMR心肌灌注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CMR心肌灌注成像中延迟强化透壁局部室壁异常运动及病变区与正常心肌区CMR心肌灌注成像参数。分析CMR心肌灌注成像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根据患者是否存在MVO将其分为MVO组(n=29)和无MVO组(n=77),对比两组CMR心肌灌注成像参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CMR心肌灌注成像参数对MVO的诊断价值。结果 106例患者中的1802个心肌节段被纳入评价。CMR心肌灌注成像显示106例患者共有147个延迟强化的心肌节段(每个患者至少有1个心肌节段延迟强化),其中68个透壁强化,79个非透壁强化。病变心肌首过灌注时间、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值与正常心肌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sestamibi,99 Tcm-MIBI)/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 glu-cose,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技术(DISA)检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力衰竭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患者存活心肌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4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以上冠脉闭塞导致心力衰竭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PCI术前1周行99 Tcm-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检查,根据DISA结果,分为有心肌存活组和无心肌存活组。分别比较PCI术前后2组患者血浆BNP值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有心肌存活组经PCI术后LVEF由41.12±5.97升至47.12±4.86,LVFS由16.79±5.64升至25.86±7.43,血NT-proBNP值由4287.25±401.56ng/L降至427.43±91.47ng/L;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无心肌存活组经PCI术后LVEF由40.03±3.48升至41.31±3.56,LVFS由16.35±5.86升至18.75±3.51,血NT-proBNP值由4495.32±347.72ng/L降至3827.53±97.28ng/L,术前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核素心肌显像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致心力衰竭型冠心病老年患者存活心肌,而有存活心肌者PCI术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故双核素心肌显像对老年冠心病CTO病变行PCI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左心功能及心肌的变化,并对心肌组织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与方法选择符合2011年修订版OSAHS诊断标准,且经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后诊断为OSAHS的男性患者24例,年龄40~60岁,及正常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25名,年龄40~60岁,进行心脏磁共振基于梯度回波的多时相电影序列扫描、look-locker反转恢复(modified look-locker inversion recovery,MOLLI)序列对比剂注射前T1mapping扫描、基于T2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teady-state free-precession,SSFP)的T2 mapping扫描、T1 scout序列扫描、MOLLI序列对比剂注射后T1mapping扫描。获得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左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左室心肌T1值、T2值及细胞外体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ECV)值。结果(1)心功能相关参数:OSAHS组LVEF、LVEDV及LVSV低于正常对照组,LVESV及LVM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每搏量、心输出量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参数:中间段T2值、心尖段T2值及左室心肌平均T2值OSAHS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段心肌及左室平均增强前T1值及ECV值OSAHS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评估OSAHS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的早期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2)OSAHS患者的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心肌质量增加;(3)OSAHS患者左室心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水肿和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53)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51),分别于入院后24 h、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缺血预适应组与非缺血预适应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62.3±5.4)mL/m2,(66.4±5.6)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分别为(30.1±3.2)mL/m2,(33.9±5.7)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3±0.05)%,(0.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4.
郝骥  祁春梅  武维恒  蔡文标  冯建启  刁军  吴浩 《临床荟萃》2010,25(22):1936-1938
目的 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10μg·kg-1·min-1)负荷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左心室壁节段运动障碍冠心病患者24例,进行MRI、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MRI、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狭窄病变行完全血运重建.参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16节段划分法,经MRI测得各运动异常节段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前后舒张末期室壁厚度(EDWT),以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室壁增厚为存活心肌标准;术后1、3、6个月时复查心脏超声,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室壁节段收缩功能改善为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结果 24例冠心病患者共获得符合条件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170个,根据金标准判断其中115个为存活心肌,55个为非存活心肌;MRI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76.5%、90.9%、81.2%.结论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MRI检测存活心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CCC组)和无侧支循环组(N-CCC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闭塞情况及室壁运动评分将患者左心室18节段心肌分为正常心肌组、缺血心肌组和梗死心肌组。患者分别在PCI术后72 h及1个月接受超声检查,检测并比较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纵向应变(LS)和应变率(LSR)。结果 与术后72 h比较,1个月时CCC组和N-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的LS均增大(P<0.01)。术后72 h,CCC组缺血心肌LSR-s大于N-CCC组(P<0.05)。术后1个月,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LS均大于N-CCC组(P<0.05),且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N-CCC组(P<0.05)。结论 CCC可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72 h缺血心肌和术后1个月缺血、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君  傅向华  薛玲  吴伟力  李世强  谷新顺 《临床荟萃》2010,25(20):1779-1782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合导管法左心室造影(LVG)心室容积、压力及形态的变化,探讨cTnI在AMI后急性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前壁AMI患者62例,根据入院即刻LVG结果将患者分为LVA形成组29例和无LVA组33例.所有受试者于发病后12小时采血检测cTnI.所有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成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时均行LVG,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未期客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WM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随访6个月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LVA形成组自AMI发作至再灌注时间较无LVA组明显延长(9.06±5.23)hVS(6.76±4.27)h(t=2.351,P<0.05)、同时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27.6%WS 3.0%,x=7.501,P<0.01).LVA形成组血浆cTnI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LVA组(158.28±15.39)pg/L vs(149.15±14.62)pg/L(t:2.212,P<0.05).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LVEF、LVESVI、LVEDVI、WMS和LVEDP各参数均优于有LVA形成组(均P<0.05).LVA形成组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13(44.8%)vs 4(12.1%),x2=6.732,P<0.01],且cTnI峰值水平与MACE发生率显著相关(r=0.561,P<0.05).结论 血浆cTnI水平在AMI后LVA形成患者中明显高于无LVA者,且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心肌坏死标记物cTnI的大量释放参与了AMI后LVA的形成过程,并影响着AMI后左心室重构和LVA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 6个月各指标进行观测 ,并与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组比较 ,以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 2 7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取 2 9例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术后 6个月完成各指标的测量 ,与对照组的二维超声各指标进行分析 ,以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 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 ,短轴缩短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尚无统计学意义 ,缩末容量、舒末容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改善缺血 ,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 ,促进顿抑及冬眠心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