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毒理化特性为耐热、耐酸(pH3)、耐乙醚。56℃30分钟不能消除生物活性,60℃1小时只能部分灭活,100℃5分钟才能全部灭活。于20%乙醚中12小时4℃时仍稳定,紫外线1.1瓦照射1分钟。甲醛37℃3天可将病毒全部灭活,零下20℃保存数年仍保持其感染性。由此可见,甲肝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是相当强的。  相似文献   

2.
甲型肝炎近年来对甲型肝炎病毒(HAV)各项特性已研究得很充分。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 virus)科的一员,归入肠道病毒属72型。但HAV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病毒强,需100℃5分钟才能灭活。在细胞培养中,复制周期很长,使通过细胞培养生产疫苗遇到困难。甲肝疫苗目前尚处于研究  相似文献   

3.
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科,直径27毫微米(nm),无包膜,由壳粒组成20立面核衣壳,亦即甲型肝炎抗原(HAAg)。在核衣壳内有分子量为2.5×10~6的单股RNA。HAV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及pH3.0;60℃10小时、100℃5分钟、紫外线1小时,氯1毫克/升30分钟、福尔马林1/4,000,37℃72小时皆可灭活。接种  相似文献   

4.
经用艾滋病病毒对敏感细胞感染法检测,冷冻干燥后再以80℃干烤72小时,能将人凝血酶元复合物中的艾滋病病毒灭活。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毒有五种 ,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是单一的正股小RNA病毒 ,即核心为单股核糖核酸 ,周围有由四种不同多肽组成的蛋白衣壳 ,包围并保护病毒的核酸 ,蛋白衣壳外无包膜。该病毒颗粒对乙醚、酸处理均有抵抗力 ,很似肠道病毒 ,但比肠道病毒更耐热 ,在 6 0℃1小时不被灭活。其培养特性与肠道病毒不同。甲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 ,常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 ,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食具等而造成流行 ,常引起急性肝炎 …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防治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期在我国多个地区流行的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分别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法定传染病,常见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3]。1病原学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ox)A组的4、5、9、10、16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肠道病毒(EV)71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Echo)的某些血清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最为常见。研究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2流行病学2·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的传染病。HAV经口侵入人体,在肝细胞浆内复制。HAV在肝外复制部位尚未确定。我国是甲肝高发区,其发病率占各型病毒性肝炎首位。下面介绍其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1传播途径甲肝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1.1水传播饮用水被HAV污染后,如未充分煮沸或加氯消毒而直接饮用就可能感染。病毒随粪便排入江河湖水中,用这样的污染水洗蔬菜或其他食品,都可造成甲肝传播。由于HAV对氯的抵抗力较强,所以甲肝流行期间必须切实加强水的投氯消毒,并注意饮用水的卫生。1.2…  相似文献   

8.
凝血因子浓制剂病毒灭活的最不昂贵的方法是最终的干热(80℃/72小时或100℃/1/2小时)处理。该法可结合80℃/72小时+100℃/30分种+或其他综合法。该法单用或结合溶剂-去污剂用的厂家有:Alpha Therapeutice(美国)、Cutter(美国)、Bi-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MS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virus-Ⅰ,PV-Ⅰ)对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抵抗力大小,筛选用于评价消毒因子灭活肠道病毒效果的指示病毒。方法参考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灭活病毒效果的评价采用病毒悬液定量灭活试验设计,分别对MS2噬菌体和PV-Ⅰ进行病毒灭活试验。结果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浓度250 mg/L、作用10 min和375 mg/L、作用5 min,对MS2噬菌体的灭活对数值分别达到4.04和6.11。二溴海因消毒剂的浓度500 mg/L、作用20 min和375 mg/L、作用50 min,对PV-Ⅰ的灭活对数值分别达到4.42和4.27。相同浓度(375 mg/L)的二溴海因消毒剂灭活病毒MS2噬菌体和PV-Ⅰ达到消毒水平(灭活对数值≥4.00)的浓时积值(C·t)分别为1 875 mg·min/L和18 750 mg·min/L。结论病毒MS2噬菌体对二溴海因的抵抗力弱于PV-Ⅰ。  相似文献   

10.
1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对新生儿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霉伯氏菌、变形杆菌及对新生儿危极大的柯萨奈病毒。这些细菌和病毒在健康成人体内属正常菌群,由于新生儿属于抵抗力低下的宿主,常常可以由此引起各种流行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其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乙型肝炎的病原携带者多,病情迁延不愈,易转变成慢性,少数甚至演化成原发性肝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生产力。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我市的病毒性肝炎报告例数,1990~1998年一直居第1位,1997年为第2位。根据1997年我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结果:病毒性肝炎报告1390例,死亡10人,发病率为72.15/10万,死亡率为0.52/10万,病死率为0.72%。其中甲肝314例、乙肝1058例、丙肝2例、戊肝3例,死亡1树,乙肝占肝炎总发…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加入几种天然脂肪酸灭活血浆衍生物中的病毒进行了评价。用疱疹性口腔炎病毒(VSV)、辛德华斯(Sindbis)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作为灭活脂包裹病毒的标记物。加入油酸,11-甘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灭活抗血友病因子浓缩物(AHF)中10~4个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_(50))的标记病毒,并且AHF的活性保留60-100%。在这些脂肪酸中,病毒灭活程度和AHF的活性保留取决于使用的脂肪酸浓度和作用的时间。病毒被灭活程度依次为:油酸>甘碳烯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在一些情况下,作用1小时适宜。当在0.01%脂肪酸浓度时,AHF浓缩物中的少量病毒即被灭活。在其它血液衍生物中,作者评定了油酸钠灭活  相似文献   

14.
一、病毒性肝炎的抗原特点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将常见病毒性肝炎命名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为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7毫微米,现已被归类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并命名为肠道病毒72型,在外界环境中异常稳定,抵抗力强,56℃30分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对不同病毒的灭活效果及有机物对灭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载体定量及悬液定量病毒灭活试验方法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等3种病毒灭活作用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用含有效氯65mg/L、氧化还原电位为1 178 mV、pH值为2.3的酸性氧化电位水,对载体上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5 min,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3 min,灭活对数值均达到4.0以上。对载体上与悬液内甲型流感病毒和疱疹病毒作用1 min,灭活对数值均达到4.0以上。病毒悬液内含15 g/L小牛血清白蛋白显示对酸性氧化电位水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影响。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对3种指标病毒有较好的灭活效果,但有机物对其灭活病毒的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与病毒对常用消毒处理的抗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大肠杆菌F2噬菌体为指标,研究噬菌体作为病毒灭活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试验法,观察了大肠杆菌F2噬菌体对7种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平行比较。结果以含250 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10 min,对大肠杆菌F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65和4.33。2000 mg/L过氧乙酸作用5 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5.0和4.84。200 mg/L二氧化氯作用10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79和4.33。用5000 mg/L戊二醛作用5 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52和>4.0。以含有效碘1000 mg/L的碘伏作用5 min,含体积分数75%乙醇的医用酒精作用3min,对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对数值均达到5以上。结论大肠杆菌F2噬菌体对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和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抵抗力略强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碘伏和乙醇在常规剂量作用下,可有效灭活大肠杆菌F2噬菌体;苯扎溴铵和醋酸氯己定使用常规剂量不能完全灭活大肠杆菌F2噬菌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悬液定量试验,观察了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3种消毒剂对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同时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含有效氯500 mg/L的次氯酸钠消毒液作用15 m in,对F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对数值均>4.0;含二氧化氯200 mg/L和250 mg/L的消毒液作用5 m in,分别对F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对数值达4.0以上;含有效溴500 mg/L的消毒液作用45 m in,对F2噬菌体灭活对数值>5.0,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对数值达4.0以上。结论,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F2噬菌体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对所选消毒剂的抵抗力接近,因此可以选择大肠杆菌F2噬菌体作为病毒消毒试验的指示微生物,可明显缩短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周期。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至今仍无关于系统评估人细小病毒B19热敏性和血浆制品相关安全的报告,在该实验中使用培养细胞的感染试验研究了B19的热敏性。材料与方法 B19热敏性的研究采用含B19的液体加热60℃后测量病毒传染滴度,病毒传染的分析采用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病毒mRNA检测。犬细小病毒(CPV)同样进行热处理作为对照。结果 在两者都进行60℃液体加热的情况下,B19显示与CPV完全不同的灭活动力学。在与后者的明显对比中,悬浮在5%或25%人血清白蛋白、磷酸盐缓冲液、或完全培养基中的B19病毒在一小时内迅速被灭活,然而,在含有60%蔗糖的液体中B19显示出对加热灭活的耐受力,结论 液体中B19的热敏性与CPV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影响加热液体灭活B19和减少其传染性效果的是病毒悬浮液的组成成份。  相似文献   

19.
<正>人乳头瘤病毒为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极易感染人类表皮及粘膜鳞状上皮,其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表皮导致的增生性病变被称为"疣"、感染粘膜鳞状上皮导致的增生性病变被称为"乳头瘤"[1]。人乳头瘤病毒16是引起生殖道感染的病毒类型,可长期潜伏于细胞内部,当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降低时,此类潜伏的人乳头瘤病毒16便逐渐恢复活性,引发宫颈癌。大量研究[2-3]证实,宫颈癌是由宫颈癌前病变不断进展形成的,期间主要经历宫  相似文献   

20.
肛门尖锐湿疣又称尖锐疣或性病疣。它是由HPV病毒所引起的皮肤黏膜新生物型病变,主要生长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它是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目前已被国家列为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发病率属性病第2位。该病病原体是人乳头瘤病毒(HPV),该病毒特点是耐冷不耐热,在-173℃时仍有传染性,在47℃时3小时以上灭活。本病潜伏期为3周~8个月,通常为3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