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  相似文献   

3.
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顾明慧  李建  朱毅 《中国康复》2011,26(5):375-376
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相似文献   

5.
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偏瘫病人表现为一种肌张力增高,肌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这主要是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所造成的。本文就偏瘫病人肌痉挛的评价与治疗进行一些探讨。 1 肌力低下与肌痉挛偏瘫病人多数自我感觉偏侧肢体无力。但肌力测试用于评价偏瘫的功能障碍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脑卒中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西医疗法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后者主要用药有口服的巴氯芬(力奥来素,Baclofen)、丹曲林(硝苯呋诲因,Dantronlene)、妙纳(Myonal)、替托尼定(Tizanidine)等.近年来开始采用神经肌肉阻滞局部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肌肉内注射肉毒素.[1]中医药疗法主要有针灸疗法、中药口服、中药外用以及推拿疗法等.现对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肌痉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其表现为肢体被动运动初始阻力持续增强,关节活动受限,是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有关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脑卒中偏瘫后约有80%~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其中上肢屈肌痉挛较为典型,并因此影响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在偏瘫恢复的全过程中,肌痉挛的控制是关系到患者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报道示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休息时的痉挛肌肉活动及联合反应;痉挛肌肉被动牵张时不需要拮抗肌活动,从而相应减少运动错误发生[1],故用肌牵张方法治疗痉挛疗效确定[2].  相似文献   

8.
段文秀 《中国康复》2020,(7):347-347
最近的研究表明,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rESWT)是治疗痉挛的有效方法。该试验研究了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对中风痉挛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群的影响。所有受试者都有脑梗塞或出血病史,导致左肢偏瘫和肘屈肌痉挛。使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的Tardieu量表(MTS)评估每个人的痉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以及使用Fugl-Meyer评估(FMA)评估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偏瘫痉挛状态对患者的基本活动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评定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恢复程度是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但现阶段临床研究中对于选择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方法选择存在大量问题.本研究筛选出近十年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评价方法[痉挛状态及肌张力评价(ASS、MAS、CSI、M...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158-3159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痉挛程度疗效,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痉挛程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肢痉挛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指肌张力评估中的可行性以及引起脑卒中患者手指痉挛的原因。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单侧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共55例,对其双侧手指肌肉(包括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和非偏瘫侧指浅屈肌、指伸肌)进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分析超声横波速度(SWV)与MAS等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肌肉的痉挛程度。结果脑卒中患者手指肌肉的SWV数值与MAS等级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偏瘫侧指浅屈肌和指伸肌的痉挛程度明显高于非偏瘫侧(P0.01)。偏瘫侧控制手指屈曲的肌群的痉挛程度高于控制手指伸直的肌群(P0.05)。结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是评估脑卒中患者手指痉挛程度的有效方法,且偏瘫侧手指痉挛主要是由控制手指屈曲的肌群导致。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指部徒手感觉刺激(MDSS)前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指屈、伸肌张力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6月,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偏瘫侧5个手指的甲床、末节指骨两侧进行MDSS,刺激强度为能引起伸指但不致明显疼痛的最小强度,两次刺激间隔5~10 s。分别于MDSS前、MDSS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肌张力,低肌张力记作-1级;同时以SWE技术检测上述四组肌群中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MDSS后,脑卒中患者四组肌群的MAS评级均显著降低(|Z|>2.843,P<0.001)。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0和-1时,MDSS前后SWV均无显著性差异(t<1.052,P>0.05)。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1~3时,MDSS后SWV均降低(t>2.672,P<0.05)。MDSS前后各肌群SWV与MAS评级均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MDSS可有效、迅速、安全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部肌群痉挛并促进主动伸指。SWE可客观、定量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部肌群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肢体痉挛的针灸治疗及功能评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枢性肢体痉挛状态是临床瘫痪性疾病的常见后遗症 ,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 ,因此针灸治疗痉挛状态应从经筋论治。自 1998年以来 ,我们运用经筋刺法治疗中枢性肢体痉挛瘫痪 ,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 ,并运用康复医学的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经筋刺法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均为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截瘫等 )后遗肢体痉挛为观察对象 ,诊断参考《应用康复医学》[1] :肌张力增高 (上肢表现以屈肌为主 ,下肢以伸肌为主 )、深反射亢进和关节阵挛。72例患者 ,男 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眼针疗法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组在体针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行之有效,疗效优于单纯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偏瘫患者膝伸肌群等速离心收缩训练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等速离心收缩训练对偏瘫患者膝伸肌群力量及步速的改善情况,了解其是否加重偏瘫膝伸肌群痉挛程度并产生肌肉损害.方法:应用Kin-Com等速装置对16例伴有膝伸肌群痉挛的偏瘫患者进行3次/周共4周的等速离心收缩训练,训练前、后分别用等速被动测试方法以30°/s、60°/s、120°/s角速度测定被动阻力力矩(痉挛量化指标),以及受累侧膝伸不同角速度时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同时用表面电极EMG记录股四头肌、膕绳肌的肌电信号;测定训练前及训练停止3周后的自我习惯步态的10m步速.训练停止3周后,再次测定受累侧膝伸向心收缩力矩、离心收缩力矩.训练前和第1次训练后72h测定血中C反应蛋白和血肌酸激酶水平.结果:训练后,受累侧膝伸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显著增加(P<0.05);痉挛程度保持稳定(P<0.05);原动肌(股四头肌)平均EMG活动显著增加(P<0.05),拮抗肌(膕绳肌)抑制活动变化较小(P<0.05);步速增加(P<0.05).停止训练后3周时,受累侧膝伸肌力改善的百分比有所降低,但步速的改善基本保持(P>0.05).第1次训练后72h血C反应蛋白和血肌酸激酶均未高于正常值.结论:短期的等速离心收缩训练可显著地改善偏瘫患者肌力与步速,且不增加痉挛的程度,但长期效果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痉挛或喉痉挛是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缺氧和CO2蓄积,甚至窒息死亡[1],因此,预防尤为重要.近来有研究提出,采用肌松剂的麻醉和控制呼吸可以减少术中去氧饱和[2-3],那么,此方法能预防支气管痉挛或喉痉挛的发生吗?本文总结我院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使用肌松剂与不使用肌松剂对支气管痉挛或喉痉挛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痉挛可造成上肢功能受限,出现肘屈曲、腕掌屈、前臂旋前、手指屈曲等异常模式,致使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下降,如穿衣困难,姿势不美观,出现痉挛性肢体疼痛和关节挛缩等问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课题组根据针对康复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上肢屈曲痉挛,自行研发的抗痉挛三角架并应用于上肢屈曲痉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足下垂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足背屈不充分形成的足下垂步态,增加了摔倒的风险[1],严重影响了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目前利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改善偏瘫患者足下垂已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2—3]。肌内效贴是一种将弹性贴布贴于体表,通过增加感觉输入、放松或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调节肌张力等,从而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进行闪罐、中药离子导入、砭石疗法和疏经通络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情况以及肢体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缓解病人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