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生物活性物质(尤其是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在国外开展。曾将药物分散到一些具有生物降解活性的聚合物基质(如聚乳)酸中进行试验。到1980年前后,开始把可生物降解的聚α-谷氨酸(PAG)与甾体药物通过化学键合研制长效缓释系统。该系统不但能缓慢恒定地释放药物(基本上为零级释放),同时在释药以后不会在体内残留聚合物,因而副作用小,使用方便,肌注或埋植一次即可有长  相似文献   

2.
张宇 《国外药讯》2007,(6):27-28
一家澳大利亚公司pSivida开发了生物硅(BioSilicon)作为供一系列临床应用的控释药物的开发平台。它将元素硅经纳米加工成能装载药物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的多孔蜂窝状结构。通过改变其性质如颗粒和孔径能使BioSilicon可生物降解和可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控制在几小时到几个月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介绍两类新的药物载体和药物传递系统,一类是非生物降解的物理性和离子型的药物载体—水凝胶(Hydrogel);另一类是生物降解的低分子和高分子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喷雾干燥在药物微囊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喷雾干燥在以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酸树脂,天然可生物降解材料,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等聚合物为囊材进行药物微囊化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喷雾干燥的工艺条件及加入的辅助对微囊性质的影响,从而说明喷雾干燥是一种高效,方便,可控制的药物微囊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喷雾干燥在以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酸树脂、天然可生物降解材料、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等聚合物为囊材进行药物微囊化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喷雾干燥的工艺条件及加入的辅料对微囊性质的影响,从而说明喷雾干燥是一种高效、方便、可控制的药物微囊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应用于多学科,纳米材料的制备有多种方法,并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纳米粒载体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载药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运转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通透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纳米技术在我国药学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我国科学家不仅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新一代的药物,而且实现了产业化。有些纳米药物已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长效制剂有较大发展。长效制剂的制法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用合成聚合物作为主要成分。最早是采用不能降解的聚合物,但在许多应用场合下,以采用生物降解聚合物更好。最有希望的药物-聚合物组成物是植入剂、注射剂,可控制地缓慢释放药物几周或数月。可生物降解的避孕药注射剂或植入剂应恒速释放一年(甾体药物)。有关可生物降解的药物释放系统的报道正迅速增长。生物吸收(Bioabsorbable)、生物蚀解(Bioerodible)及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等名词也常交替使用。在生物蚀解系统聚合物的侧基被水解或离解从而使装置系统缓慢蚀解,不过聚合物的骨架没有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相似文献   

8.
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将药物以共价键的形式键合于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聚-α,β(2-羟乙基)-DL-天冬酰胺上制成高分子载体药物,药物接入率达37.1%(w/w)。用红外和差热分析法对载体药物进行了表征。以纯种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把载体药物制成混悬型和棒状型两种剂型,进行药物体内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以棒状型药物给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释药初期的“爆释”现象,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综述可生物降解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及其微粒给药系统在药剂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该嵌段共聚物微球能提高蛋白、多肽的稳定性,有利于难溶性药物释放。纳米粒可降低网状内皮吞噬系统的识别与吞噬,改变药物体内分布及清除率,连接识别配体后脑靶向作用显著,具有温敏性和pH敏感性,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且生物相容性良好。PEG-PLA嵌段共聚物微粒给药系统将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杨阳  高永良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8):1458-1463
聚酯材料因其原料易得、容易加工、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药物载体材料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对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目前限制聚酯材料微球制剂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从聚合物、药物、制备工艺、附加剂、辐射灭菌5个方面对影响聚乳酸(PLA)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中药物释放的因素进行了重点介绍,为研究聚酯微球中药物的释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元振  成光  李洁 《河北医药》2004,26(12):991-992
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粒径在1—40μm之间,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微球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药物制成微球后,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1]。  相似文献   

12.
冯鑫 《天津药学》2009,21(1):63-68
缓控释药物释放系统(DDS)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各种骨修复材料为载体的药物缓控释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将DDS植人生物体内骨骼后,载体所承载的药物能够持续、稳定、高效地缓慢释放,达到修复骨缺损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在治疗骨髓炎、骨肿瘤、骨结核、骨折、骨不连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缓控释药物载体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骨科治疗中使用的载体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型缓控释药物载体和可生物降解型缓控释药物载体。此外,为弥补某些单一材料的缺陷,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复合型材料逐渐成为骨科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热敏性三嵌段聚酯-聚乙二醇共聚物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嵌段聚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具有热敏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增溶性及缓释特性,是一种良好的注射用缓释制剂载体。本文综述了此类共聚物的特性及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从各种剂型中控制药物以均一速率释放已有大量研究,然而,在控释设计中使用合成聚合物还是新近开展。合成聚合物的单体应是由正常机体的成分所组成,或是能与机体生理良好配伍者。在避孕激素的控释研究中已制备多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如聚乳酸、谷氨酸-白氨酸共聚物等。作者等制备了炔诺酮与聚-N~5-(3-羟丙基)-L 谷酰胺共价结合的给药系统。给Sprague-Dawley 雌鼠皮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氨基葡萄糖,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亲和性。介绍壳聚糖的性能特点及其在缓释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聚氨基葡萄糖,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亲和性。介绍壳聚糖的性能特点及其在缓释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近年来,可生物降解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来源于海洋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可作为药物的缓控释载体,在组织工程学中可以作为组织替代物和多孔支架,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着重介绍了多糖和蛋白质两大类海洋来源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和降解性能,总结了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毅  卓仁禧 《药学进展》1995,19(3):135-139
高分子抗肿瘤药物可以对药物的治疗剂量进行有效控制或控制药物在体内病灶部位选择性释放,能够加药物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小给药频率。近年来生物降解型高分子载体对药物的控制释放以及靶向性高分子已经成为其中的研究重点。本文从自身具有抗肿瘤活性高人子和高分子载体抗肿瘤药物两方面对高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生物降解性微粒和毫微粒在药物控释方面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学、化工和其它学科的研究者努力设计生物降解聚合物使其降解机理和机械性能符合要求。生物降解聚合物的优点在于完全释药后不需外科手术将其取出,另外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体循环。根据实用需要,药物和聚合物的组合方式有多种。其中微粒制剂的应用最广,种类最多:口服、肌注、皮下注射及靶向约药。本文着重介绍生物降解性聚乳酸、聚乙醇酸或其共聚物得的微粒、毫微粒在药物控释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介绍近十年来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国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综述了以PEO、PEG、Poloxamer、Poloxamine、Tween-80、环糊精及多聚糖等为包裹材料制成的纳米粒具有长效、控释、靶向以及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优点。结论: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值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