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竹不同品种的ISSR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竹的主要栽培品种、野生种及易混淆品黄精进行鉴定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优化的ISSR-PCR体系,筛选出能扩增明显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对样品进行扩增和凝胶电泳分析,并依遗传距离构建分子聚类图。结果:10个引物共扩增出125个DNA片段,其中116个片段呈现多态性,多态带百分率为92.9%。玉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栽培品种与野生种及易混淆品黄精易于区分。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ISSR分子标记方法可用于玉竹的品种鉴定和良种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广山药的来源植物褐苞薯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为褐苞薯蓣遗传差异的评定及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居群褐苞薯蓣104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15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9条引物,其中包含通用引物7条,自设引物2条;9条引物109个样品扩增出总条带10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4条,多态性比率为98.11%,等位基因数(Na)为1.9811,有效等位基因(Ne)为1.635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67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439,说明褐苞薯蓣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比较野生样品居群和栽培样品居群的Na值、Ne值、H值、I值,发现野生居群样品比栽培居群样品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品和栽培品之间存在遗传差异。结论 ISSR分子标记方法能用于褐苞薯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分化的分析,本研究结果能为褐苞薯蓣的相关分子生药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产地温莪术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 以3个产地8个温莪术居群的42个样品为材料,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6条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不同居群ISSR标记结果进行多态性分析,通过UPGMA方法聚类并构建亲缘关系树。结果 6条引物共扩增出 42 个多态性位点,居群水平多态位点平均百分率为29.17%。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86,居群间每代个体的基因流系数(Nm)为 0.7868。8个居群遗传一致性范围为 0.8481-0.9736,遗传距离范围为 0.0268-0.1647。结论 供试8个温莪术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遗传变异较少,基因流动性水平较低。本研究的开展为温莪术的引种栽培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泽泻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23份不同产地泽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3份泽泻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35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在23份泽泻样品中扩增出172个稳定的扩增点,其中122个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0.5%。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419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081。结论 23个不同产地泽泻品种间多态性较高,但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天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天麻不同亲缘物种间的分类及其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天麻种质资源,包括红杆G.elata f.elata、乌杆G.elata f.glauca和绿杆G.elata f.viridis 3种变型和红乌杂交天麻,共24份样品。运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构建天麻种质的DNA指纹图谱,从分子水平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 33对引物扩增出637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达73.16%。24份天麻种质样品间相似度分布于0.404 0~0.908 0,整个群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红天麻样品间的相似度在0.906 6~0.996 4,遗传差异较小;乌天麻、杂交天麻和绿天麻样品间的相似度分别在0.410 4~0.999 6、0.541 0~0.950 4和0.578 2,遗传差异较大。AMOVA分析结果显示,天麻变型内变异大于变型间变异,天麻各变型间有很大的遗传分化(FST=0.33,P<0.05)。另外,人工栽培对遗传分化有影响,但不显著。结论 SRAP分子标记方法得到的24份天麻样品多态性丰富,能有效地反映出天麻的遗传多样性。红杆天麻的遗传性状较为稳定,与其他变型间缺乏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匮乏;其他2个变型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石斛属种质资源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0个野生居群的穿龙薯蓣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方法:采用ISSR、SRAP分子标记法。结果:ISSR标记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6.1个DNA片段,SRAP标记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9.5个DNA片段,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均为100%。SRAP标记多态性比率高于ISSR标记;按照种质间相似系数得出聚类图,表明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野生穿龙薯蓣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实际生长的地理位置(距离)间有一定关系。结论:利用SRAP和ISSR标记方法可以确定穿龙薯蓣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茎尖培养脱毒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用44条ISSR引物进行初选,然后用其中适合的10个ISSR引物进行ISSR分析。结果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基于这些条带,用SPSS10.0软件分析,建立了遗传Jaccard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将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组培系分为2类:其中一类群含有6个材料,包括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大田9302、金状元和金白地黄;另一类群含有4个材料,包括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而且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上述的聚类分析结果;用POPGENE32软件分析知,多态性指数为0.377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037,多态性比率为71.82%;用一个ISSR6引物建立了10个供试地黄样品的DNA指纹图谱并且能将其彼此区分出来。结论ISSR标记适合于构建怀区地黄的DNA指纹图谱、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野生地黄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野生地黄群落之间的遗传差异类型,比较RAPD和ISSR分子标记在分析地黄野生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5份地黄材料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平均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1600条带,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908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958%和9432%;聚类分析表明,55份地黄分成7大类群。结论:野生地黄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居群的相似性为063~098;ISSR标记比RAPD标记能检测到地黄种内更高的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特有濒危药用植物降香黄檀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RAPD标记对降香黄檀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144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个具有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对6个居群的77份降香黄檀样品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33个位点,多态位点18条,占54.55%。物种水平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3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137,以上三个指标在居群水平的平均值依次为:40.9%、0.1353、0.2048。结果表明降香黄檀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认为其资源濒危主要源于乱砍滥伐,并提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贵州野生天麻遗传多样性的AFLP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野生天麻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为天麻的进一步系统选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23份贵州野生天麻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用NTSYSpc-2.10s 软件的UPGMA 方法 对检测结果 进行聚类.结果 共获得552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396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约72%.UPGMA聚类可以将贵州不同产地的野生天麻很好地区分开来.结论 该实验揭示了贵州野生天麻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天麻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天麻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贵州省境内药用植物天麻的野生和栽培15个样品的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有效引物,共检测到93个位点,其中66个显多态性,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0.97%。经NTSYSpc,ver.2.2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与栽培天麻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说明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天麻形成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天麻不同种质的AFLP和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天麻不同种质DNA指纹图谱,探讨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简单序列重复(SSR)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天麻遗传变异分析上的应用。方法:采用AFLP、SSR及其聚类树对24份不同天麻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并对这2种分子标记进行比较。结果:检测到AFLP多态性44%-89%、SSR多态性15%-69%;AFLP聚类相似性系数0.56-0.98,SSR聚类相似性系数0.13-1.00。2种分子标记将天麻变型种质聚类划分的结果相近,但SSR能将野生天麻聚在一类。结论:天麻不同种质AFLP多态性高于天麻SSR,SSR对野生天麻有较强的区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建立天麻提取物的纯化工艺。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与醇溶液调pH沉淀法联用技术对天麻提取物进行纯化。结果:经过工艺优选后,天麻提取物的出膏率为2.33%,其中天麻素的含量为23.50%,天麻总苷的含量为33.52%。结论:该工艺较传统醇沉工艺大大提高提取物天麻素的含量,且工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生态因子与古今天麻产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麻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温度、湿度、海拔及植被等对天麻分布的影响。结果天麻的分布对生态因子敏感,天麻自然分布区基本位于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4℃线与年平均地温20℃线之间,主产区多位于年平均水汽压的14~16 hPa线之间;历代天麻产区的变迁与气候变迁有密切关系。结论天麻的分布与主产区的形成是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于天麻和蜜环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天麻多糖水提及脱蛋白工艺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晓霞  罗学刚 《中药材》2007,30(6):724-726
目的:摸索天麻多糖水提和脱蛋白工艺条件,为天麻多糖提取纯化的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物料比、时间对天麻多糖(GPS)提取工艺的影响;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脱蛋白方法(Sevag法和酶-Sevag法)在天麻多糖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结果:水提最佳工艺为物料比1∶40,浸提温度120℃,浸提时间3 h。酶-Sevag法相对于Sevag法除蛋白效果好,且多糖得率高。  相似文献   

17.
昭通天麻的原植物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掌握天麻的原植物特征和分布 ,指导昭通天麻药材的种植。方法 通过产地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结果 证实昭通天麻的原植物有乌天麻GastrodiaelstaBl.f.glauca .黄天麻GastrodiaelstaBl.f.flavida .红天麻GastrodiaelstaBl.f.elata .绿天麻GastrodiaelstaBl.f .viridis.4个变型 ,分布于全市 11个县、区。结论 可作为昭通天麻药材GAP种植过程中种植区域选择和品种选育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牻牛儿苗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23个样品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析,利用NTSYS软件计算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并用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4条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在23份供试材料DNA中共扩增出18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2条,占76.8%.材料间ISSR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458 ~0.91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均可区分开,并聚为6组.结论:分子标记研究结果与牻牛儿苗的地理位置、形态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较好地揭示了牻牛儿苗种源间的遗传关系,可为牻牛儿苗资源划分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叶下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30个居群的叶下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来自我国重庆、陕西、河南、云南、广西、广东、浙江、贵州、福建、海南省区共30个叶下珠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4个用于扩增,共扩增得到264条条带,其中共有条带19条,多样性条带24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2.80%,遗传相似性系数(GS)值在0.579 5~0.916 7,多态性较高。UPGMA聚类结果显示我国叶下珠居群大致可以分为3支,即内陆分支、沿海分支及位于云南省区的过渡分支;个别居群呈现明显的居群特异性。结论叶下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