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狄连君  赵逵  李红平 《临床荟萃》2009,24(7):575-577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0月收住我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患者14例及好转37例,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水平、血清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中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水平、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3,0.03),当MELD评分≥15分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敏感度为71.3%,特异度为85.4%。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密切相关(r=0.726,P〈0.001),C统计学显示: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0.824(P〈0.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与Child-Pugh评分对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准确性,均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较Child-Pugh评分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尿酸(UA)和胆碱酯酶(CHE)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为代偿期组80例,失代偿期组46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纳入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择住院的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TBA、UA和CHE的水平。结果代偿期组血清中TB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失代偿期组明显高于代偿期组(P0.01);而UA和CHE较对照组减低(P0.01),且失代偿期组明显低于代偿期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BA、UA和CHE水平变化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在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1例,重型肝炎患者101例,分别计算Child-Pugh、MELD及MELD联合IL-15评分,分析其对肝病预后评估的优缺点。结果各评分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评分、MELD和Child-Pugh对住院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4,0.779,MELD评分和联合评分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P<0.05),MELD评分和联合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评分在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组的预后预测准确率均优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组,而在重型肝炎组中,联合评分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结论 MELD联合IL-15评分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以MELD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组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49例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时的Child-Push积分、MELD-Na积分和MELD积分,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运行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结果所观察的患者在3个月内共死亡41例.死亡组患者Child-Pugh积分、MELD积分和MELD-Na积分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ild-Pugh积分、MELD积分和MELD-Na积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0.760和0.777;运用正态性Z检验比较其各自的.AUC,MELD-Na模型与MELD模型和Child-Pugh系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ELD模型与Child-Pugh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通过选取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大时ROC曲线上的截断点对应的值作为将肝硬化患者区分高、低危组群的方法,确定Child-Pugh系统、MELD模型和MELD-Na模型所对应的cut-off值分别为10、18和23分,以此临界点所区分的高危和低危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hild-Pugh积分、MELD积分、血清Na 水平和MELD-Na积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模型评分的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三种,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血清钠(MELD-Na)评分联合血清内毒素、胆固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156例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随访6、12、24个月的生存、死亡情况分组,通过测定相关指标计算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Na分值,测定血清内毒素、胆固醇浓度,分析MELD-Na分值联合血清内毒素、胆固醇浓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随访6个月,19例死亡;随访12个月,59例死亡;随访24个月,77例死亡。6、12、24个月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Na分值、血清内毒素、血清胆固醇浓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68、-9.22、11.40,-4.65、-19.60、16.20,-20.0、-18.7、17.3,P均〈0.05)。MELD.Na分值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32分,MELD.Na分值增高患者死亡风险也增加;血清内毒素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2ng/L,血清胆固醇预测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70mmol/L,血清胆固醇降低、内毒素浓度增高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结论MELD.Na评分联合血清内毒素、胆固醇浓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方法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应州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生化指标,MELD评分。探讨预后与S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30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改善,MELD分值,病死牢方而无显著差异;而MELD分值〈30的患者。治疗组肝功改善,MELD分值与对照级相比均有明湿改善。结论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扎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MELD分值〈30患者,可改善肝功,降低病死率。但对MELD分值≥30患者治疗意义不大。故掌握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对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病死率为70%~86%[1]。数十年来,临床一直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判断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及评价其肝功能储备。2001年Kamath等[2]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即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近年许多文献对这一新体系进行了评价[3~7]。本文采用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回顾性评估31例肝硬化失代偿死亡者和55例存活者,并比较2个评价体系与其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9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86例,其中死亡者31例,存活者5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球蛋白/胆碱酯酶(G/C)与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G/C将其分为0.5≤G/C≤1.0组、1.0< G/C≤2.0组及G/C> 2.0组,比较3组的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0.5≤G/C≤1.0组Child-Pugh A级患者比例为98.5%,1.0< G/C≤2.0组Child-Pugh B级患者比例为95.8%,G/C> 2.0组Child-Pugh C级患者比例为97.8%,3组Child-Pugh分级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Child-Pugh分级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973)。②0.5≤G/C≤1.0组MELD评分≤9患者比例较高(56.9%),1.0< G/C≤2.0组MELD评分主要集中在10 ~ 29分(95.5%),G/C> 2.0组MELD评分≥30分患者比例较高(86.8%),3组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MELD评分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879)。③随着G/C值上升,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增加,G/C> 2.0组出现并发症几率高于其他2组(P均< 0.017),肝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 G/C与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或可成为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NLR、PTAR、MELD评分联合检测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53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建模组113例,验证组40例。根据治疗前首次实验室血液学指标分别计算NLR、PTAR、MELD评分。以治疗开始后6个月末作为观察终点,根据6个月末的生存状态将建模组病例分为好转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NLR、PTAR、MELD之间的相关性。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分别绘制NLR、PTAR、MELD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评估各单项指标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效能。将验证组数据代入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进行效能验证。结果 建模组病例中进展组患者NLR、PTAR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TAR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438,P均<0.001),NLR与PTAR也呈正相关(r 值为0.435,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Alb、NLR、PTAR、MELD评分是影响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PTAR、MELD评分的AUC分别为0.738、0.796、0.749,三者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AUC可提高到0.832。联合预测模型在验证组同样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为0.803。结论 NLR、PTAR、MELD可作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价值更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测定肝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Fn含量,同时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和肝癌组血清Fn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血清Fn含量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较其它肝病组血清Fn含量明显降低(P0.05);酒精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硬化组血清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组血清Fn较无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肝癌组血清Fn与TBA无相关性(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Fn与TBA呈负相关(r=-0.593、-0.677、-0.714,P0.05);各组血清Fn与Alb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Fn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细胞的功能,对于肝纤维化,尤其是肝硬化、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Fn和TBA、Alb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钠水平与其他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共120例,根据血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低钠血症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轻、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程度随血清钠浓度的降低而增加(P0.05);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血清钠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水平得到纠正的患者比率随血清钠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病死率随血清钠浓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钠血症与其他并发症和预后密切相关,血钠水平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胆碱酯酶(CHE)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硬化代偿32例,失代偿18例)血清AFP、CA125、CA199、CHE水平,另设24例健康对照者。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较健康对照组轻中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AFP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肝硬化失代偿组较代偿组升高明显。CA12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无明显升高,但在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伴腹腔积液者明显升高。CA199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有升高,并随病情发展有升高趋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轻度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显著降低,指标越低病情越严重。结论 AFP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有升高,可以作为肝脏受损的参考指标,监测病情。CA125在肝硬化失代偿时明显升高,对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腹腔积液有一定的临床意义。CA199可用于评判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CHE对慢性肝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发生血电解质紊乱,尤以低钠血症最为常见,严重时可诱发各种并发症。低钠血症的发生主要与自由水的清除减少有关[1]。已有研究表明,低钠血症结合MELD评分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较好的预后因素[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8例住院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血钠水平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与胆汁酸(TBA)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变化的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的8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严格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 组).检测血清PAB、CHE、TBA与常规生化指标,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另选健康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AB与CHE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AB在Child-Pugh 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BA在Child-Pugh C组与健康组/Child-Pugh 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白蛋白(ALB)正常的39例Child-Pugh A级患者中 33 例PAB低于正常值.将PAB、CHE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诊断价值与常规指标ALB进行比较,三者诊断肝硬化Child-Pugh B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同,但诊断Child-Pugh C时以PAB的敏感度较高,以ALB与CHE的特异度较好.治疗前后PAB、CHE有显著性差异,而TBA、A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B、CHE较准确反映了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其变化.TBA不及PAB、CHE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ADV10 mg/d联合LAM 100 mg/d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ADV 10 mg/d口服,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以及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7.09%、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为(6.8±1.4)分、(7.5±1.6)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优于单独使用ADV治疗,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患者能长期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危险因素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PBC患者,将患者分为代偿期组(72例)和失代偿期组(43例),分析生化指标[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免疫指标(Ig M、Ig G、Ig A、γ-Glb)、自身抗体[抗核点型靶抗原蛋白100(sp100)抗体、抗核孔复合物糖蛋白210(gp21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Mayo评分与肝硬化失代偿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有效独立预测PBC患者出现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果失代偿期组TB、TBA、PT、γ-Glb、Ig A、Ig G水平及Mayo评分均高于代偿期组,而Alb、GGT水平低于代偿期组(P0.05)。2个组之间Glb、Alp、ALT、AST、Ig M水平及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34.5 g/L[比值比(OR)=4.458,95%可信区间(CI)1.019~19.501]、Ig A3.09 g/L(OR=15.41,95%CI 2.868~82.786)、Mayo评分5.04(OR=15.7,95%CI 2.653~92.907)为PBC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独立预测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lb、Ig A、Mayo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1、0.700、0.860,Alb+Ig A+Mayo联合检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2。结论 Alb34.5 g/L、Ig A3.09 g/L、Mayo评分5.04及Alb+Ig A+Mayo联合检测预测概率0.45,可预测PBC患者出现肝硬化失代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4例死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hild-Pugh分级对初次入院资料进行评分及分级,并计算初次入院至死亡的时间。结果:Child-Pugh分级A级生存时间56.2±24.7月、B级33.1±10.5月、C级12.6±9.6月;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生存时间相对非出血者低(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可做为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时间的重要的客观指标。而是否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对生存时间有较大的影响;上腹部增强CT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无肝肾分流等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出血风险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血清sCR1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4例代偿期、54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肝脏功能正常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疾病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研究对象血清sCR1含量,血清胆碱酯酶(CHE)采用AU5400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采用ACL9000测定。结果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含量[(122.4±40.9)ng/ml]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6.3±23.2)ng/ml,P<0.01];不同时期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含量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对照组[(22.1±9.5)ng/ml]和正常人群对照组[(19.3±6.6)ng/ml,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CHE和PTA的变化明显负相关(r=-0.82和r=-0.80,P<0.01),但肝脏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评估肝脏功能损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前清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分别检测97例慢性肝炎患者和8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组46例、失代偿期37例)血清中MAO、PA及CHE水平变化。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A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P〈0.05),慢性肝炎患者组血清MAO、PA及CHE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组血清MAO均明显高于代偿期组(P〈0.05),PA及CHE明显低于代偿期组的(P〈0.05)。结论血清MAO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升高、PA和CHE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明显降低,并且其水平与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肝硬化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