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治疗效应。方法 MAS患儿35例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PS(200mg/kg),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18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17例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24h内PaO2、氧合指数(OI)。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肺的氧合功能均明显提高,但在时限和程度上B组均明显好于A组。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并发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将14例ARDS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例,采用保护性通气治疗;B组7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基础上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PaO2、氧合指数(O I)。结果:与以往同类疾病的治疗结果相比,患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各个时点,B组PaO2、氧合指数(O I)均高于A组(P<0.05)。结论:外源性PS与肺保护性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ARDS患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户性机械通气对新生儿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PaO2/FiO2、MAP等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治疗组19例。对照组仅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应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监测各组的肺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在治疗中不同时间点,治疗组氧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平均气道压(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与保护性机械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用可明显提高MAS的疗效,且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转运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转运入院的38例NRDS和6例MAS共44例分成两组,转运前应用PS治疗的22例(治疗组)与同期未用PS的22例(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评价两组转运新生儿的肺部氧合功能和预后。结果:治疗组22例患儿应用PS治疗1~3 h后,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 iO2)及动脉氧分压/动脉肺泡氧压(a/A)分别由(73±20)、(0.12±0.04)上升至(158±27)、(0.23±0.07),氧合指数、(O I)由治疗前(15±4)降至(8±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PS能及时有效地改善NRDS和MAS患儿的氧合功能,降低给氧浓度,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成功率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均43例。两组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A组患儿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模式,B组患儿采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指数、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PaO2、氧合指数均高于A组(P0.05),PaCO2、呼吸指数均低于A组(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中,选择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优于持续正压通气模式,可更有效地改善患儿血气状况,加快机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蔡俊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97-1800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以及患者预后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05~2009年收治的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机械通气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进行治疗,对照组行机械通气以及常规治疗。治疗中对各组患者的病程、预后以及肺氧合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在氧合指数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对相关分子的研究中,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要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的比较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少。结论:机械通气联合PS可明显提高MAS的疗效,并降低其并发症,提高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原发病为胎粪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和作用。方法治疗组16例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对照组15例,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氧合指数(OI)和肺动脉压力(PAMP)。结果治疗组患儿生存率为81.2%,高于对照的66.7%。治疗组PS治疗后6 h和24 h后OI、FiO2、PIP和PAMP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的PIP、MAP和PAMP在6 h和24 h未见明显改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胎粪吸入综合症患儿的氧合,降低机械通气参数和肺动脉压力,提高PPHN患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氨溴索对新生儿肺炎氧合功能及肺通气、肺换气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儿科诊治的5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新生儿肺炎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的氧合功能及肺通气、肺换气状态指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氧合功能及肺通气、肺换气状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氧合功能及肺通气、肺换气状态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氨溴索可更为明显地改善肺炎新生儿的氧合功能及肺通气、肺换气状态,因此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早产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和作用。方法治疗组16例给予PS及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对照组15例,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肺动脉压力下降较快,PS治疗后6h氧合及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OI)、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显著改善,明显缩短高PIP、高FiO2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能迅速改善早产儿PPHN的肺动脉压力,显著改善机械通气的治疗条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方法选择2013至2018年在浙江省台州医院进行手术的60例先天性膈疝患儿,按照不同的通气策略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常频呼吸机和高频震荡呼吸机,B组联合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机和常频呼吸机,同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又将患儿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各组患儿术前的通气时间、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脱机困难、复张性水肿、气胸和肺部感染)及预后情况。结果 A、B两组轻症患儿的术前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重症患儿的术前通气时间显著低于A组(t=3.112,P<0.05)。B组轻症患儿的复张性水肿和气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35、0.023),肺部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P=0.023);B组重症患儿的死亡率、复张性水肿和气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07、0.003、0.001),脱机困难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00、0.004)。A、B两组轻症患儿手术后1年的肺功能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重症患儿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达峰时间比(TPIEF/TE)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09、0.008、0.043),B组重症患儿的分钟通气量(MV)、达峰容积比(VPEF/VE)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03、0.047)。结论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机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相比高频震荡呼吸机能够提高重症新生先天性膈疝患儿的生存机会,并且有利于肺部功能的恢复,但是仍然存在脱机困扰和肺部感染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对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常规潮气量组(A组)、盐酸戊乙奎醚联合常规潮气量组(B组)和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低潮气量组(C组),每组20例。B、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A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麻醉诱导后机械通气模式:A、B组:潮气量10ml/kg;C组:潮气量6ml/kg。机械通气后分别在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1h(T2)、麻醉后2h(T3)、麻醉后8h(T4)、麻醉后24h(T5)抽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酸碱值(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记录术后1d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T1时间点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5各时间点的TNF-α、IL-6水平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在T2-5各时间点PaO2和PaO2/Fi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d均未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改善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中的动脉氧合、降低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对肺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猪肺磷脂液剂量对治疗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双饱和磷脂酰胆碱( DSPC)的影响.方法 选取足月RDS患儿122例,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A组80例,B组42例,分别使用100、200 mg/kg猪肺磷脂液与U-13℃标记的DSPC联合治疗.记录临床表现和呼吸参数,并计算DSPC的半衰期.结果 A组有56例(70.0%)患儿于(25±11)h后第二次给药,18例(22.5%)患儿于(41±11)h后第三次给药.B组有12例(28.6%)患儿于(33±8)h后第二次给药,2例(4.8%)患儿第三次给药.B组DSPC半衰期长于A组[初次给药:(32±19)h比(15±15)h;第二次给药:(43±32)h比(21±1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DSPC合成率和分布在初次给药和第二次给药时是相同的.但是B组在初次给药和第二次给药后氧合指数远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在猪肺磷脂液剂量为200 mg/kg治疗足月RDS患儿时,会延长DSPC的半衰期、减少重复治疗以及提高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产前预防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辅助作用。方法:将胎龄不满35周并在生后1 h内经气管内给予PS预防NRDS的早产患儿按产前情况分为3组: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预防措施组,产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组,产前应用大剂量沐舒坦联合地塞米松预防组。比较3组NRDS的发生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24 h内动态血气分析。结果:3组NRDS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未预防组。单纯地塞米松预防组与未预防组动脉血气在应用PS后恢复速度慢于联合沐舒坦组,特别是前两组血气PaO2在应用PS 6 h后出现下降,而联合沐舒坦预防组PaO2恢复后变化平稳。结论:联合沐舒坦预防组6 h后各项血气指标即达到相对稳定,说明产前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辅助生后PS预防NRDS可以缩短单纯应用PS患儿动脉血气达到相对正常值的过程,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压力控制通气方式的肺复张手法对ARDS患者肺复张效果的影响。方法:34例ARDS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压力控制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根据压力一容积曲线低位拐点(LIP)设置"最佳PEEP"为LIP+2cmH2O,维持吸入氧浓度≤0.60。都采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技术。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平均年龄、HR、MAP、RR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AC-RM前相比,RM后各时点PaO2、PaO2/FiO2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压力控制通气方式的肺复张手法可显著增加ARDS患者的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否能改善其临床经过、降低病死率.方法诊断为RDS且胸片在Ⅱ级或Ⅱ级以上的早产儿27例,按时间顺序分组,1997年11月~1998年10月14例作为对照组,给以机械通气;1998年11月~1999年12月13例作为治疗组,气管内滴注PS,每次100 mg/kg,必要时6~12 h后按原剂量重复给药,同时给予机械通气.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MAP)、拍胸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后30 min、6 h、24 h,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FiO2、MAP显著低于对照组;胸片除2例重复给药者外,其余11例均于6 h后症状即见改善,24 h明显改善;存活者机械通气时间短,患儿出生0~3 d的死亡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S治疗早产儿RDS可以迅速提高PaO2,降低呼吸机参数,减少应用呼吸机时间,降低出生0~3d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进行机械通气,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 w内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入住ICU时间、死亡率。结果通气24 h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均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O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均较前改善(p<0.05),ASV组1 w内使用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小于PSIMV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能减少镇静剂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肺保护通气模式在重症创伤性湿肺时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2例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组和压力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闭合内压、肺顺应性.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MAP、pH值、PaO2、PaCO2、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闭合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V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总呼吸频率、肺顺应性均较P-SIMV+PSV组明显改善[(692.6±38.6) ml比(558.5±25.6) ml、(8.9±1.7)L比(7.8±1.6)L、(16.3±3.3)次/min比(21.3±3.2)次/min、(42.15±5.28) ml/cmH2O(1 cmH2O=0.098 kPa)比(39.15±5.47) 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在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群  温凤金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76-1577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病人分为2组,在(OLV )期间:A组为单肺间歇正压通气(IPPV);B组为单肺IPPV加患侧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在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30min、单肺通气后60min和恢复双肺通气(TLV)后30min时,分别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量(Qs/Qt)值。结果:单肺通气后30min、单肺通气后60min后,B组肺内分流量(Qs/Qt)值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OLV时采用单肺IPPV加患侧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可以作为改善动脉氧合、降低肺内分流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